虎耳刻扁足青铜鼎

  1989年,江西新干大洋洲遗址的发现震惊学界,随着该遗址475件熠熠生辉的青铜器重现世间,一个陌生的青铜王国的轮廓逐渐清晰起来。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的虎耳刻扁足青铜鼎,就来自于这批出土物,造型极具地方特色,制作工艺高超,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商代青铜礼器精品。

  鼎作为食器,通常用于烹煮、存放肉食,在祭祀中是不可替代的重要礼器。在古代,祭祀与王权关系密切,因而鼎逐渐成为国家的象征。传说大禹曾“牧金九州,铸鼎象物”,共铸九鼎,象征九州。大洋洲遗址出土不同形制的鼎,共计30件。这件虎耳刻扁足青铜鼎,通高44.5厘米,重13.1千克。鼎腹由三组兽面纹相连而成。纹饰高扉棱鼻,乳钉突出,尾上卷。立耳伏虎,呈静卧状,四肢曲伏。虎头硕大,口嘴大张,三角利齿,双目浮凸,大耳突出。鼎足别出心裁地改柱形或圆锥形为扁足,用稍加变形的虎来表现,与鼎耳双虎呼应,十分有创意。

  无论是虎耳还是虎足的设计,都仅见于江西地区,也是当地虎崇拜的充分诠释。大洋洲遗址出土的七件圆鼎与三件方鼎的耳上,均各装饰一只卧虎。1975年,与新干县大洋洲相邻的清江县(今樟树市)横塘,就曾出土过一件耳上同样伏虎的圆形青铜鼎。这些器物表明,商代青铜鼎耳上伏虎装饰流行于江西赣中地区,属于典型的江西地方青铜文化特征。

  乳钉纹是商周之际青铜器上的常见纹饰,呈乳突状,通常排列成带状。多出现于青铜鼎、簋等器物上,一个个乳钉成排成行,分布规律。这件虎耳刻扁足青铜鼎上的乳钉纹数量不多,主要用来表现虎的双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