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失败的真正原因

2017-12-22 23:30 来源: 历史逸闻

主观原因是对战略局势没有清楚的认识,客观原因是没有一支精兵。

1、说李自成失败于进京后集团腐化,不靠谱。才进北京几十天能腐化到什么程度?这一点已经有很多人提出了。不赘述。

2、说李自成失败于政策和策略,在势力大发展之后没有及时改变策略,继续打击地主阶级利益,没有团结好明朝官僚阶层。这个说法也是不正确的。

李自成

第一,农民起义就是要打倒地主阶级的剥削,李自成作为农民军的领袖,代表的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你不打击地主阶级,自己倒代表起地主阶级的利益来了,谁还跟着你打江山?要是改变政策保护起大地主阶级的利益,恐怕农民军首先自己就瓦解了。明朝政权作为保护大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不就被人民推翻了吗?

第二,李自成攻占北京后,对于明朝官僚阶层总体上是接收任用的。大多数明朝官吏都留在北京希望在新的大顺朝里有一个位置。说明团结官僚阶层的做法总体上是成功的。与之相反,清军进入北京后,由于民族差异,以及后来的削发政策,官员百姓都纷纷逃离,反差是相当的大啊。

3、说李自成失败于没有能够招抚吴三桂,也不准确。吴三桂降清是改变战略局势的一个重大事件,但是他的实力毕竟有限,而且没有坚实的战略基地,要说李自成必须要招降到吴三桂才能得天下,那只能是妄语。事实上,就当时后金的实力与野心,就是吴三桂投到大顺一边,也绝对是要出兵逐鹿中原的,而李自成加上吴三桂真的就一定能抵挡住后金的进攻吗?

兵在精不在多。清军的核心就是6万满八旗。而大顺军虽有百万之众,真正的精锐也不过10万人。在山海关大战中,清军先以吴三桂军消耗大顺军,而后在关键时刻投入决战打败大顺军。

其实,我们从多尔衮在山海关大战的整个运筹过程中,可以看出他的指挥是十分慎重又十分灵活的,到达战场后首先占据有利地形观望,确定吴三桂是真心投降而非诈降,而后才纵兵进入山海关,列阵后首先让吴三桂军冲锋,清军旁观,其实这始终是留有退路的。

多尔衮

清军处于旁观地位,根据战局发展可以有多种选择:如果大顺军实力极强,很快打败吴三桂军而犹有余力,则清军很可能不加入战斗,取防守姿态退兵,而不冒险与大顺军决战(在山海关关城内决战,一旦战败将全军覆灭);如果大顺军实力较强但尚不足以压倒吴三桂军,则借吴三桂军尽量消耗大顺军,使之两败俱伤,在吴三桂军实在支撑不住时才加入战斗,取得决战胜利;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种可能,即大顺军如果实力很弱,被吴三桂军击败,这时清军会采取什么行动呢?不排除这种可能,就是确认大顺军真的很弱并被击溃的情况下,清军可能会直接向吴三桂军发起攻击,将这支尚有一定实力的军队吃掉。

根据百度百科:李自成1644年1月进军北京,3月18日曾派在昌平投降的太监杜勋入城与崇祯秘密谈判。据《小腆纪年附考》卷4载,李自成提出的条件为:“闯人马强众,议割西北一带分国王并犒赏军百万,退守河南……闯既受封,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尤能以劲兵助剿辽藩。但不奉诏与觐耳。”双方谈判破裂。

上述李自成失败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是相互关联的。为什么主观上没有正确认识主要对手?就是因为在战略思维上不重视实力。

总讲得人心者得天下,但是并不是得了人心就一定能得天下,要能够把得到的人心、人力充分组织运用起来,转化成真正的战略实力,才能得天下。而这其中最关键的还是过硬的军事实力。天下是打下来的,你不能打,不经打,怎么得天下?

因为不重视实力,所以对军队建设就只满足于打败明朝官军残余,以为只要能夺了京城就够了,也因为不重视实力,所以对于已经几次入关杀掠,消灭大量明军精锐的后金,始终没有真正的重视。大顺政权的这种态度与后金方面比起来,反差非常大。我们从多尔衮在山海关中高度提防吴三桂诈降,就能看出来,后金统治者对于大顺领导人是非常重视和戒备的,生怕中了李自成的圈套被诱入山海关消灭掉。

但是,大顺朝这边呢,好像把后金当成了空气。

认清战略大局,正确判断主要对手,这是采取正确战略的前提。

对于要得天下的李自成来说,潜在的对手有哪些呢?一是明朝政府,仍拥有一些官军残余,但是在1644年时实力已经大大削弱,军心涣散;二是地主武装,是各地的散兵游勇,尚不成气候,但是在明亡后可能出现拥立明宗室发展出来的势力;三是张献忠的大西军,实力较为强劲;四是清政权;五是蒙古各部,此时漠南蒙古已归顺清朝,漠西、漠北蒙古尚独立;此外还可能有一些海盗势力等。

对于这些战略势力,李自成是把明朝作为首要对手,把大西政权排在其后,对地主武装稍有关注,但是对于满蒙势力则视为外夷,似乎与天下无关。其实,有了历史上辽金元的鉴戒,就应当予以高度重视。应当把军事实力最强的一方作为首要对手。(此时清政权已经吸纳了大量汉人文武官员,政治影响力也明显增强,不过由于明朝本是反元起义建立政权,一直有很强的民族主义情绪,所以满清的宣传和拉拢一直很困难)

自萨尔浒之战后,明军从未能在野战中打败过八旗军,只能守城。在1644年,清军已经五度入关杀掠,明朝只能保住京城不失。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李自成还不重视清政权的威胁,实在不应当。

事实上,从萨尔浒之战到平定三藩,清朝的核心主力满八旗在大规模野战对阵中几乎没有败绩,所谓清军被击败的战例通常都是投降清朝的杂牌军被打败。满八旗好像只有一次大败仗,就是李定国的衡阳大捷,“粉碎了八旗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所以在1644年,李自成必须趁当时的大好形势,努力练出一支精兵来。明朝只是一座朽屋,日渐倒塌,而大西政权和清政权却是新生力量,其中大西政权还属初创,清政权却已扎下根基,应以清政权为主要威胁。只有确保大顺军能够在战场上击败对手,才能保证天下不失。

1628-1639年,后金(清)军队几次入关杀掠,以此削弱明朝实力。从1639年开始,重点突击明朝的东北防线,松锦大战从1640年打到1642年结束,明朝此时仅剩的精锐部队几乎全部被消灭(关宁军仅剩吴三桂一支部队)。

从历史记载看,后金/清军在每次大战之后一般都要有一两年的休整期,曾看某网友分析,这和满八旗仅数万人,不能连续过大消耗有关。不过,在松锦大战后,清军没有马上展开新的军事行动,却和皇太极的身体状况有关,1643年9月皇太极病死,显然在此前后的一年多清政权处于权力过渡期,这应当是没有马上进攻明朝的重要原因。

无论如何,在1639-1644这五年里,清军没有入关在山东河北山西一带杀掠,但是并没有闲着。恰恰是从1640年开始,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军“死灰复燃”,迅速发展壮大起来,这与明朝官军精锐被牵制在松锦一带并被消灭显然有着直接的关系。

仔细看看历史,李自成大顺军原本就不是明末历史的主角!早在李自成造反以前,努尔哈赤的后金军就已经使明军无力对抗了,就是在大顺军迅猛发展势力的最后几年里,真正决定历史走向的决定性会战已经在松锦大战打响了。显然,清政权、满八旗一直是明末战争舞台的主角。李自成大顺军一直在敲边鼓,只是凑巧先打进了北京。

在明末这一个历史舞台上,满清是得天独厚的,虽然女真人数不多,却还保留着狩猎民族的习性,几乎每个成年男人都是出色的猎手,也因此极易变成出色的战士,这为满八旗军队的战斗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另外,满洲贵族也有丰富的狩猎经验和各部落厮杀的经验,因此战略战术也十分成熟老到。

相反,明末的汉人是先天不足的。虽然汉人可能有两亿之众,但是真正练过武、接触过武器的男人就少多了,当然练过武的汉人论总数可能还有个几百万,但是真正与猛兽或敌人厮杀过的汉人能有多少?在努尔哈赤兴起之前,女真各部落之间的仇杀已经有几十年,是一种长期的内战状态,这就培养了大量的战士。而明末的农民起义,时间要短得多,大量的兵员还没有得到真正的锻炼,军队的战斗力无法有质的提高。

回顾历代王朝的兴衰,军事实力一直是最重要的因素。

谁拥有一支天下无敌的精兵,谁才拥有建立王朝一统天下的资格。什么时候这一支精兵被消灭掉了或是被和平安逸腐蚀掉了,天下的统治权就该转手了。(当然,不善治天下者手中的精兵就消失得更快)

在战国后期,秦军是当然的NO.1,但是赵军、楚军都还能与之抗衡,战斗力在伯仲之间,只是六国的战争动员能力明显比秦国差。长平之战,以及王翦率军击败项燕之战,军队规模和后勤供应都起了决定作用。

在秦朝短短十几年的统治期里,秦军的战斗力并没有明显下降。(秦军北击匈奴,战斗力明显强于匈奴)但是,在秦二世混乱的政局中,军心士气受到极大影响。项羽率楚军破釜沉舟在巨鹿之战击败秦军主力,从此“天下第一精兵”的桂冠戴在项羽之楚军的头上。凭此军威,项羽称“西楚霸王”,主宰天下政局。

然而,项羽在政治、大战略上的失误,使得其统治无法稳固下来。经过几年的楚汉相争,刘邦在韩信等大将的帮助下在垓下之战消灭楚军,汉朝在此军事胜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了。

汉军从战斗力来讲比不过楚军,面对当时的匈奴军也不占明显优势。在韩信手中这支军队发挥得更出色一些,但是刘邦能将将也能将兵,用政治手腕消灭韩信等名将,用军事能力镇压了其他豪杰的反抗,面对匈奴采取防御和亲战略,能保住汉家江山不失。

到汉武帝时期,汉军与匈奴军决战,取得了几次重大的胜利,但是后来也输了几次大仗,总的讲互有胜负,但是汉军略胜一筹,最终在东亚大陆上建立了赫赫威名。由于国力消耗太大,汉武帝之后就停止了军事远征,匈奴最终是由于内部分裂而削弱,归附汉朝。

到东汉,北匈奴仍与汉朝对抗,但是南匈奴则帮助汉朝打击北匈奴。此时汉军的战斗力仍略强于匈奴军,南匈奴军战力要略弱于北匈奴,在汉军和南匈奴联手进攻下,北匈奴被迫远逃西方。

在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军队的战斗力大致在同等水平。仍略强于北方匈奴、鲜卑等族兵的武力。然而,到西晋时,一方面是腐化、门阀政治等因素进一步降低军队的战斗力,另一方面八王之乱使晋军精锐消耗殆尽,因此出现军事力量的真空,而五胡的部族武力就来填补这一真空,在华北展开一场大混战。

其败亡的原因正在于其没有“转变”——李没有由农民造反者转变为地主阶级代言人;没有由西北地方起义者转变为具有全局思维、全国视野的统治者。

没有实现这种转变的原因之一是李的个人禀赋。

历史对开国皇帝的要求其实是很高的。刘邦、朱元璋的个人禀赋是极高的;李渊、赵匡胤的个人禀赋稍逊,但他们的基础太好,他们本身就可说是统治集团的一员。

李自成则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如果天下已经稳定,没有满清虎视在北,没有南明、张献忠,作为有众多大臣辅佐的二世、三世、四世皇帝,李的禀赋可能就够了;但以开国者、开一代风气者的要求而论,李的禀赋、天资不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