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本来是开国少将,为什么等了23年后,才被正式确认

在1955年授衔时,毛主席曾讽刺一些人“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授衔时”,因为过于看重肩膀上的几颗星星,把革命理想都忘了。

相反,还是有不少人对这个荣誉看得很淡,比如开国少将李健,本来在1964年原定被晋升为少将,但却因种种原因,一直到23年后,才被正式确认为少将。

不过,对于这个迟到23年的荣誉,李健却毫不在意,一直专心于自己的本职工作。

李健早期的人生轨迹与班超有些相似,都是投笔从戎,但不同的是,班超是为了个人的功名,为帝王服务,而李健则是为了解救国家的苦难,为人民服务。

七七事变爆发时,李健还是一个教师,从小浸润在书香中的他,还从来没拿过一次武器,说他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也不为过。但是,当他目睹日寇的暴行,感觉心中的血液在沸腾,于是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八路军,并写下了一首诗——

国破家亡山河碎,中华男儿怎偷生?

愿效班超投笔去,马革裹尸亦英雄!

李健在参军后,丝毫没有文弱书生的懦弱气质,反而总是冲锋在前,主动申请任务,再加上有文化,很快就从普通士兵中脱颖而出,成为冀中军区司令部的一名科长。

李健担任科长后不久,日军就在冀中平原展开了大扫荡,李健临危受命,前往一个骑兵团,帮助他们开展反扫荡斗争。

到了骑兵团后,李健详细分析了战场形势后指出,骑兵是特殊的兵种,被动防御是骑兵的短板,待在原地只会被困死,只有主动出击,跳出包围圈,利用骑兵团的高机动性,不断流动打击日伪军,才能打出一片生存的空间。

团长马仁兴听后,深表赞同,决定让李健亲自带领三个连前往前线,让这位儒将好好地大展身手。

正当李健在阵地上视察敌情时,日军忽然发起了冲锋,向阵地投射了大量炮弹,李健被一颗炮弹当场炸晕了过去。

等到李健醒后,日军已逼近阵地,面对这样危急的情况,李健毫不慌乱,抄起大刀就率领队伍与日军展开了白刃战,最终取得了一场大胜!

到了1945年,冀中军区司令部开会讨论如何发起战略反攻,李健就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说子牙、五口两地伪军众多,难以正面强攻,只能挑选时机攻其不备。冀中军区司令杨成武对此深表赞同,并让李健指挥针对这两地发动的奇袭。

当李健到达部队时,正好天空下起大雨,李健眼看天赐良机,便激励战士们说:“三年前,我们在这样的雨夜取得了反扫荡的胜利,今天,我们在这样的雨夜,更要全歼敌人!”

当晚,雨越下越大,但战士们丝毫没有放慢速度,准时到达了地点。日伪军也果然如李健预料地一样,放松了警惕,甚至无人站岗,于是,战士们悄悄地接近,迅速发起了雷霆般的突袭,日伪军措手不及,被打得七零八落,尽数被歼。

1955年授衔时,李健因为参军较晚,只被授予了大校军衔,但到了1964年,又被晋升为少将。

但是,却有人提出异议,说李健不应该被晋升为少将,上级为了谨慎起见,就决定先暂停晋升李健的军衔,等调查清楚后再决定。

不过,很快就爆发了那场著名的运动,李健的晋升也被耽搁了。

直到1987年,我军决定恢复军衔制,李健的事才重新被考虑,正式被晋升为少将。此时,已经过去了23年之久。

对于这个迟来的晋升,有关部门表示应该给予李健以补偿,但李健毫不在意,大度地表示自己不需要什么补偿,肩膀上戴什么军衔,跟能不能为人民服务没有什么关系。

这就是李健将军的高风亮节,也正是这样的宽广胸怀,让他得以长寿,于2007年去世,享年90岁高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