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年赚100万,需要哪几个阶段?

这是粥左罗的第 1603 期分享

作者 l 明白1

来源 l 多元思维Hack(ID:mingbai621)

分享 l 粥左罗(ID:fangdushe520)

你好,我是粥左罗。
今天这篇文章来自我的朋友,明白老师,是一个程序员,他有两点我特别佩服:
一是他可以做到每晚9点半睡觉,5点起床写作,甚至他的微信昵称就是“明白(晚9点半睡觉)”,立志日更1000天,当然他现在靠写作已经年入过百万了;
第二点就是,他持续在做一件事,研究一个个牛人,帮助自己赚更多钱,他的写作主题也是这个。其实这篇文章,就是他学习了我的时间管理课后写的听课心得,他听课三遍了,写了三篇文章,我今天分享一篇。大家喜欢看的话,后面我接着分享。
以下内容,来自明白老师。

普通人年赚100万,需要哪几个阶段?
这个问题,是上个月,一个同学在星球里向我提问的。
我当时看到这个问题,觉得没法回答。
因为人和人不一样,知识积累不同,能力不同,行业不同,业务不同。所以没有一个固定的路径,适合所有人。
但最近我听了一门课程,又恰好看到冯大辉老师两篇文章,我突然顿悟,这个问题是有答案的。
所以,抛开一些个例,比如买房,投资数字货币,红利期创业这种。
今天就从概率角度,聊聊普通人如何通过自身努力,达到年入百万,希望带给你一些思考。
注意:这不是一篇教你如何快速赚钱的文章,而是需要耐心、勤奋、勇气,加上一些战略性规划,用1-3年时间积累,才能做到的。
01
三种收入曲线
对普通个体而言,我们的收入曲线,大体可以分为两种。
第1种  线性增长
干一天(次)活,赚一天(次)钱。不干活,就没钱。
常见的:上班。或者:送外卖,接外包。
就像这个图片——
我们大部分人都是上班,也就是这种线性增长。
于是,在谈到一年能赚多少钱时,我们会本能的,用月薪x12来计算。
按照这种模式,有人就很绝望。因为离年入百万太远了。
但这种思维方式,是有偏差的。
它把人的能力和收入,按照线性增长来计算了。
而冯大辉老师说过,实际上当你达到了一定能力的时候,收入是跨越式的,是能做到一定时间内呈指数增长的。
比如,你现在月薪1万,每天不断学习,能力不断提高,正常情况下,你的涨薪幅度是15%。
但当你在某个专业领域,能力积累一定程度,就可能直接成为某个业务的负责人。或者,你可以选择跳槽。
你的收入会翻倍,甚至好几倍。
这就会进入另一种收入曲线。
第2种  复利增长
一开始,付出多,收益很少,甚至为0。
积累到一定阶段,付出逐渐变少,收益骤然增大。
就像这个曲线——
很多人不愿意学习,是因为他觉得,学习这么苦、这么累,到头来只能涨薪15%。那我不学习,就在舒适区做熟练工。公司看在资历上,也会给我涨薪10%。
两者相比,加上人的惰性,还是不学习更好。
这类人,就是不了解知识、技能的复利效应。
虽然一开始,我们花大量时间学习,收入和周围不学习的人没太大差别。

但只要持续学习,能力不断提高,某一天收入就会一下拉开水平。
我听的那个课程里也提到:在任何一个领域,我们付出两三倍努力,是有机会撬动十倍回报的。
但这种最多到40-60万,离年入百万还有距离。
因为互联网公司的薪资结构,就注定了,无论工资都高,都只会在某个水平。除非能拿到期权、股票等。
我们暂且抛开这个自己没法控制的因素,就从自身来看,如何做能让收入继续增长?
这就需要进入另一种收入曲线。
第3种  升级商业模式——把一份时间销售多次
当我们在某个领域,做到了很专业的水平,就可以把这些知识教给别人。
比如,你写一本书,或者录制一门课程,做一个社群等。
前两种收入曲线,都是一份时间,创造一份价值。
第3种模式,突破了时间限制,一份时间,创造多份价值。
这又能让收入,有一个大的增长。
这时候,年入百万,就不是难事了。
那第3种模式,难吗?
答案是:难。
因为它和第2种相比,有了质的变化。
第2种模式,属于技能的精进,只要自己足够勤奋,加上一些方法,就能稳步提升。它属于一个简单系统。
而第3种模式,是一个复杂系统,涉及多个方面,拿一个课程来说,比如——
1.需求
做什么课程?
为什么做这个课程?
如何确定用户有这个需求?
有多大需求?
课程在什么平台,用什么形式呈现?
课程主要讲哪几个点?为什么?
2.流量
用户在哪里?
他们有什么特征?
他们关心什么?
用什么方式吸引用户?
3.营销
课程卖点是什么?
为什么选择这个卖点?
如何打动用户购买课程?
他最关心、担忧的地方是什么?
对应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同类型课程用户为什么选择自己?
4.变现
课程用什么方式赚钱?
免费还是付费?
付费的话,定价多少?为什么?
免费的话,后续赚钱服务是啥?为什么?
这些都需要我们花更多时间学习。
而且这时候,我们需要学的东西就更广:心理学、经济学、营销学、写作、沟通等。学习难度也呈指数上升。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能看到,很多上班的朋友,明明能力很强,但自己做副业就效果不好。
冯大辉老师也说过,这种模式,专业技能是入行的本钱,其它综合能力,是扩大收入的关键。但我们也不用太过焦虑,因为第3种模式需要的多个知识、技能,单个来看,其实和第2种模式完全没有区别,只要足够勤奋,以及一些有效的方法,也能快速学会。
而且很多知识,都是可以触类旁通的,所以,需要花费的时间,并不是线性增多。学习效果,也会是复利曲线:一开始学习的时候,效果不明显,但到了一定阶段,很多知识融会贯通,就一下能突飞猛进了。
以上,就是普通人做到年入百万,一个大体的进阶路径。
我画了一个图,如下:
其实,从全局角度看一下,是不是感觉没那么难?
有同学会说,你这写的都是理想状态。我在一个领域达到专业水平,都很难做到,后面的复制时间,就更别提了。
确实,学习是反人性的。
而且,这个阶段也涉及多个影响因素——
目标管理
时间利用效率
如何专注
如何做年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
执行力
拖延症
……等等。
没事,有方法。
这就是我在文章开头提到的,我最近听到的一门课程。
02
粥左罗的时间管理课
这门课,我很久前就买了。
但一直没听。
因为我觉得,自己的时间管理,好像挺好的。
前段时间,我写作遇到瓶颈,就去看写作方面的书。正好看到粥左罗老师的《学会写作》,我突然想到,我好像买过他的时间管理课。
于是,就打开听了一节。
没想到,听完第一节,我就被惊到了。
那一天里,我推掉了所有的事情,一口气听完了31节课。
听完后,感觉人生都豁然开朗了。那个写作的问题,也莫名消失了。
这门课,完全颠覆了我对时间管理的认知。
谈到时间管理,大家一般都会觉得,不就是四象限嘛?
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之类的。
要追求长期主义,多做重要不紧急的事情。
再多一点,谈一下专注力,拆解一下任务,少做浪费时间没有成长的事情,等等。
都是老生常谈,有啥可讲的?
嗯,我以前也是这么想的。
但这门课,不仅讲了这些东西,还从宏观:过去、现在、未来,到微观,每年,每月,每周,每天。
以及多个维度——
从理论,到执行。
从原理,到方法。
从人性,到习惯。
从生命,到生活。
从阻碍,到解决方案。
从理性,到感性。
从空间,到时间。
从人,到事。
方方面面,系统的讲清了,如何最大化利用好,我们每个人最珍贵的财富:时间。
我挑几个很有启发的点。
01  人的改变可以分为两种,革新式改变,精进式改变
比如你决定辞职进入一家新公司,你决定创业,你决定和恋人结婚,你成功加入一个圈子,你晋升为高管,你决定进入某个领域,你开始做一件从未做过的事,你决定生个孩子,你决定换一个城市,等等。这属于革新式改变。
当你在学习某个领域知识、练习某个专业技能时,这叫做精进式改变。
有些改变,可以同时进行,有些不可以。
比如,有同学说,他想一边读书写作,增长知识,一边参加某个赚钱活动,探索副业。这就不能同时做。因为这2个都是精进式改变,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深入进去。同时做,可能两者都做不好。
比如,有同学想一边练习写作,一边修心,或者锻炼早睡早起的习惯,这个可以同时进行。因为它们可以相互加成,让两者都变得更好。
关于这部分,课程里有更多例子,讲的更详细。
人生不同阶段,其实就是一个个精进式改变,和革新式改变的不断交替。
所以,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一定要分清楚,自己现在做的事情,是哪种。
不同的改变,需要不同的策略。否则就可能一事无成。
02  课程会专门花1节课,帮用户定义清楚,什么是重要、紧急的事情?
我们大部分人,每天很忙,但生活并没有太大改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对重要、和紧急的事情,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于是每天就稀里糊涂。看似努力,实则只是感动了自己。
其实定义清楚后,才能有清晰的判断,做出明智的选择。
03  课程会专门花一节时间,讲清楚,为什么我们喜欢做更紧急,而非重要之事
这点和我很像。我一般遇到问题,都会想办法搞懂原理。

因为搞懂原理,就能从根上彻底解决问题。
否则,过一段时间,肯定会旧病复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