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体诗/回文体
《乐府古题要解》:“回文诗,回复读之,皆歌而成文也。”就是反复成章。简单的回文,就是一顺一倒,复杂的则可以纵横排比,有一字未妥,则句便费解;有一字未谐,则句便失叶。传说最早最经典的回文是前秦苏蕙的《璇玑图》,总计八百四十一字,除正中央之“心”字为后人所加外,原诗共八百四十字,纵横各二十九字,纵、横、斜、交互、正、反读或退一字、迭一字读均可成诗,诗有三、四、五、六、七言不等,目前统计可组成七千九百五十八首诗。例如从最右侧直行开始,随文势折返,可发现右上角红色区块外围顺时针读为“仁智怀德圣虞唐,贞志笃终誓穹苍,钦所感想妄淫荒,心忧增慕怀惨伤。”而原诗若以逆时针方向读则变为:“伤惨怀慕增忧心,荒淫妄想感所钦,苍穹誓终笃志真,唐虞圣德怀智仁。”这幅织锦回文最后惊动了一代天骄女皇武则天,她不但赞赏有加,还亲自作序,并被明朝李汝珍写进神怪小说《镜花缘》,堪称回文诗中之千古力作!今天我们要想彻底读懂,纵使花上几年工夫,也不是人人能做到的;而当初苏蕙仅用了几个月时间,不但构思好,还要织在锦缎上,靠的除了她的一腔深情外,也绝对少不了她的绝世才情。日本学者原田淑人在《中国服装史研究》中论及唐代服装时引此资料后这么说:“回文铭据传系前秦苻坚之时,秦州刺史窦滔妻苏氏织锦,绣成七言回文诗。回文铭盖自此始,后来遂成为六朝隋唐相继注行的文样。”这正反映出苏蕙所创的回文织锦工艺对后世的巨大影响,到唐代这种工艺最为流行。
这里仅选择几首从“璇玑图”中整理出来的诗,以体现苏蕙情意之一斑:
苏作兴感昭恨神,辜罪天离间旧新。霜冰斋洁志清纯,望谁思想怀所亲!
这是一位被“新人”取代的“旧妇”唱出的幽怨和不平,但对于远方的夫君她依然怀着“霜冰”般纯洁的一片真情。
伤惨怀慕增忧心,堂空惟思咏和音。藏摧悲声发曲秦,商弦激楚流清琴。
这首诗正读、反读皆可,描述了满怀悲思的人儿,独自坐在空寂的堂上抚琴,琴声时而呜咽如泉,时而激越如风,倾诉着抚琴人翻卷涨落的心声。
嗟叹怀所离径,遐旷路伤中情;家无君房帏清,华饰容朗镜明。葩纷光珠耀英,多思感谁为荣?周风兴自后妃,楚樊厉节中闲。长叹不能奋飞,双发歌我衮衣;华观冶容为谁?宫羽同声相追。
凄怆的六言诗,诉说着女主人公在空寂的“房帏”中对镜梳妆时的几多哀叹,她纵然有着“葩纷”“耀英”的容颜,但韶光易逝,夫君难回,这如花的年华,又“治容为谁?”
寒岁识凋松,真物知终始;颜衰改华容,仁贤别行士。
这首可回读的五言诗,用岁寒后凋的松柏作比,吐露了她对夫君矢志不移的贞情;倒转来读,则表现得更加激扬蓬勃,感人至深。
谗佞奸凶,害我忠贞;祸因所恃,滋极骄盈。
这里又对那位夺她夫君的赵阳台进行了痛斥,喻她为“谗佞”,苏蕙之所以被丈夫抛在长安,全因了那位赵阳台谗媚进言,恃宠邀情,怎不让苏蕙愤恨至极。一副深情玄妙的“璇玑图”的意韵,决不是一篇短文章能讲得清楚的,若想领会其中奥妙,只有自己会心品味,方能渐至佳境。它实在是中国文字深奥、古奇、优美与艺术化的最佳诠释。
其实在这之前也产生过一首同样了不起或者更了不起的回文诗,就是苏伯玉妻子的《盘中诗》:
山树高,鸟啼悲。泉水深,鲤鱼肥。空仓雀,常苦饥。吏人妇,会夫稀。出门望,见白衣。谓当是,而更非。还入门,中心悲。北上堂,西入阶。急机绞,抒声催。长叹息,当语谁。君有行,妾念之。山有日,还无期。结巾带,长相思。君忘妾,未知之。妾忘君,罪当治。安有行,宜知之。黄者金,白者王。高者山,下者谷。姓者苏,字伯玉。人才多,知谋足。家居长安身在蜀。何情马蹄归不数。羊肉千斤酒百科。令君马肥麦与粟。今时人,智不足。与其书。不能读。当从中央周四角。
全诗凡一百六十八字,四十九句,二十七韵,篇中多伤离怨别之辞。读时从中央以周四角,宛转回环,苏伯玉赴蜀久而不归,其妻居于长安,她运用巧思制为盘中诗以叙思念之情。这种诗写于盘中,从中央起句。回环盘旋而至于四角,所以称为“盘中诗”。沈德潜说“使伯玉感悔,全在柔婉,不在怨怒,在深于情。”(《古诗源》)又说:“似歌谣,似乐府,杂乱成文。而用意忠厚,千秋绝调。”明人胡应麟也说它“绝奇古”。沈德潜《清诗别裁集》里的另一首盘中诗:
木刻鸠,纸剪马,飞山头,走山下。露贯殊,纫为襦。云裁衣,烂光辉,是耶非,孰辨之。六月桑,吐蚕丝,冬之蕙,茁新枝,尔所思,非其时。素者发,丹者泪,心恻恻,老已至,骨肉残,风雨驶。寸有长,尺有短,双轮驰,不可挽,我所急,天所缓。击瓦鼓,声乌乌。白云满天歌且呼,歌周四角旋中区。初言似者之不能为真,次言过时者之归于无用,末言年命之速,时不可挽,而一付之悲歌也。中间隐分五解。
后来很多人创作回文诗,历代不少有才之士纷纷想模仿“璇玑图”创作诗歌,以与苏蕙平分秋色;但最终除了作出一些“回文诗”外,仅有宋代大学士苏轼创造的一种“反复诗”,尚有一些“璇玑图”的意韵,全文排列如下:
烟
雨冷
藏云衬
山 红
远 望 花
水流春老吟残蕊
洼 斗 远
东 含
隐叉香
笋吐
尖
“反复诗”的字排成一菱形,外圈任取一字开始,左旋右旋,读之皆可,能得五言绝句三十首;圈内十字交叉的十三个字,顺读、横读、逆读,可得七言绝句四首;以中间的“老”字为枢纽,左右上下旋读,又可得诗若干首;若将所有二十九字任取一字随意回旋,取其压韵,还能得诗若干首。据说以这二十九字反复变化,可读出七、八十首诗来,可以说是神奇巧妙,与“璇玑图”异曲同工。然而,从气势上,变化的花样和难度上,它仍与“璇玑图”难以相提并论。苏蕙用一腔幽情创制的“璇玑图”才真能称得上千古之绝唱!
苏东坡《题金山寺》: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迢迢绿树江天晓,蔼蔼红霞晚日晴。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
倒读为:
轻鸥数点千峰碧,水接云边四望遥。晴日晚霞红蔼蔼,晓天江树绿迢迢。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题织锦图回文》:
春晚落花余碧草,夜凉低月半梧桐。人随雁远边城暮,雨映疏帘绣阁空。空阁绣帘疏映雨,暮城边远雁随人。桐梧半月低凉夜,草碧余花落晚春。
这首也可以这样读。上诗前二句写情景,后二句有无限思念,无限感触,抵得一首征人思归之作。
当写到这里,小石源突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璇机或回文为什么都是苏家的强?这里有不有什么天机?
当然其他人也有不少回文佳构,如《玉台新咏》卷四载南北朝时南齐王融的《春日回文》:
枝大柳塞北,叶闇榆关东。垂条逐絮转,落蕊散花丛。池莲照晓月,幔锦披朝风。低吹杂纶羽,薄粉艳妆红。离情隔远道,吹结深闺中。
南朝梁庾信《和回文》:
旱莲生竭镬,嫩菊养秋邻。满池留浴鸟,分桥上戏人。
唐人卢瑰《抒情诗》载:张睽妻,会昌中,边将张睽防戍十有余年。其妻侯氏,绣回文作龟形诗,诣阙进上。敕赐绢三百疋,以彰才美。
陆龟蒙《回文诗》:
静烟临碧树,残雪背晴楼。冷天侵极戍,寒月对行舟。
张綖律诗一首回文作《虞美人》:
堤边柳色春将半。枝上莺声唤。客游晓日绮罗稠。紫陌东风弦管,咽朱楼。 少年抚景惭虚过。终日看花坐。独愁不见玉人留。洞府空教燕子,占风流。
七律则读作:
堤边柳色春将半,枝上莺声唤客游。晓日绮罗稠紫陌,东风弦管咽朱楼。少年抚景惭虚过,终日看花坐独愁。不见玉人留洞府,空教燕子占风流。
张孝祥回文词《菩萨蛮》:
落霞残照横西阁。阁西横照残霞落。波浅戏鱼多。多鱼戏浅波。手携行客酒。酒客行携手。肠断九歌长。长歌九断肠。
渚莲红乱风翻雨。雨翻风乱红莲渚。深处宿幽禽。禽幽宿处深。淡妆秋水鉴。鉴水秋妆淡。明月思人情。情人思月明。
晚花残雨风帘卷。卷帘风雨残花晚。双燕语虚窗。窗虚语燕双。睡醒风惬意。意惬风醒睡。谁与话情诗。诗情话与谁。
白头人笑花间客。客间花笑人头白。年去似流川。川流似去年。老羞何事好。好事何羞老。红袖舞香风。风香舞袖红。
上面在举叠字诗的时候,我们举了明代朱权的一首《书怀》,说过了既是叠字又是回文,我们倒过来读一下看,朱权《书怀》(回文):
骎骎老拙疏于我,默默闲情事有因。心寸寸如江渺渺,信重重隔岭昏昏。沉沉梦断牵愁乱,寞寞穷吟苦情贫。阴绿落花风点点,森森翠竹雨纷纷。
清代《顺诗倒词巧回文》:
明窗半掩小庭幽,夜静灯残未得留。风冷结阴寒落叶,别离长倚望高楼。迟迟月影斜依竹,叠叠诗余赋旅愁。将欲断肠随断梦,雁飞连阵几声秋。
秋声几阵连飞雁,梦断随肠断。欲将愁旅赋余诗,叠叠竹依斜影月迟迟。 楼高望倚长离别,叶落寒阴结。冷风留得未残灯,静夜幽庭小掩半窗月。(《虞美人》)
这是利用《虞美人》词都是56个字,所规定的平仄、韵脚数又恰好吻合的特殊关系制成的。只是顺读变成倒读,八个七言句断成两组七、五、七、九的句子,由于文字上的精心安排,读起来便都自然流畅。
回文的形式还远不止这些,萍乡桐木东山同治间黄片山《闲闲山房稿》专门有一章是回文诗图的,其中所附图有:福禄寿字图、连环方结、霹雳环、离合藏头图、太极图、锦障泥、五杂俎、火齐环、蛛丝图、脱御连环、镜带、花尊、转屏藏字连环、锡朋、八卦图、交枝方胜、锦缠枝、相思壁、扇影、蟠桃、面面相逢等等(见附图),皆回环成诗,可见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