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谈||中国山水画厉害在哪

很多人都说:啊,中国山水画看上去都是一个样子的?

那么,到底怎么分辨出不同的画家、不同的画派呢?

其实里面的学问可多了,中国的山水画,不仅讲究“画的是啥”,更讲究“怎么画”。今天给大家讲一种简单粗暴的区分办法:

这个“皴”是皱褶的意思。

“皴法”,就是山水画家们为了画出不同的山石质感,想出来各种各样的“招式”。

如果说山水画是武林,各种不同的“皴法”就是各个门派,其中可以说是派系林立,三百六十般武艺。

在各式各样的皴法门派当中,有两大派系人数众多:“斧头帮”和“麻绳帮”。

斧头帮常用的招式,就是拿斧头劈,叫做“斧劈皴”。

就是画画像拿斧头劈过一样的感觉,主要是用笔侧着在画面上扫出来的。这样画出来的山水就比较坚硬、干燥,像北方的山。

《踏歌图》 局部 马远

麻绳帮常用的招式,是用麻绳披在身上,叫做“披麻皴”。

披麻皴就是像披了一身的麻绳,主要是画出一根根弯弯曲曲的线条。这样画出来的山水就比较柔软、湿润、像南方的山。

俗话说,“帮子大了什么斧头的都有”,斧劈皴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劈法”——

比如:小斧劈皴和大斧劈皴。

这种一小块一小块的,一点一点劈出来的,就是小斧劈皴:

这种一斧头下去,从山顶劈到半山腰的,就是大斧劈皴了:

小斧劈皴可以画出更多的细节,画出山中有很多锋利的石头的感觉,大斧劈皴则更加有气势,体现出山势高耸。

如果画大斧劈皴的时候,毛笔上带了很多水,把边上的墨都“拖”出来了,形成了这样湿漉漉的大斧劈皴,就叫“拖泥带水皴”。

《溪山清远》 夏圭 南宋

看完斧头帮,再看麻绳帮的披麻皴[cūn]。

斧子有大小不同,麻绳就有长短之分。

这种麻绳短一点的,就是短披麻皴:

麻绳长一点的,就是长披麻皴:

上面这两张是湿一点的披麻皴,用很淡的墨画,线条不明显,看上去肉肉的感觉,还有一些比较干的披麻皴。

著名的《富春山居图》算是长披麻皴的一种,但是这里披的“麻”比较干,线条比较明显,看上去不是那么湿润,而是比较蓬松。

也可以看出黄公望老爷子画这种“披麻”的时候,手部运动比较流畅、潇洒,是比较洒脱的心境。

这么潇洒的披麻皴,也被称为是把披麻皴“披”得炉火纯青之作。

另外,还有这样披的:

这种有一根主要“粗麻”在中间,两边像荷叶的纹路一样散开的“细麻”,是一种特殊麻,被叫做“荷叶皴”,这种皴法既有披麻皴松软的感觉,又能够体现山势比较硬朗的气质。

还有这种披的麻像牛毛一样又细又短又密的,专克密集恐惧症,叫“牛毛皴”:

这种皴法看上去感觉山石好像在扭动一样,充满了动感。

除了“斧头帮”和“麻绳帮”这两大派系,还有一些特别的皴法,多是独门秘籍。

比如郭熙大侠,独创的“卷云皴”:

《早春图》局部 郭熙 北宋

看上去像斧劈皴,但是又不是那么硬,就像是云一样,很有力量,但又是软软的感觉。

还有范宽大侠的“雨点皴”:

《溪山行旅》局部 范宽 宋

简单的说就是像画雨点一样密密麻麻的点,比牛毛皴还要密集,画出来山又硬又干燥的感觉。

还有米芾、米有仁,父子二人,用的是老米家独创的点皴法,所以叫“米点皴”。

《云山图》局部 米友仁 南宋

跟范宽的“雨点皴”不同,“米点皴”用的水比较多,点比较大,整体看上去是湿润,而且朦朦胧胧的。

《云山图》米芾 局部 南宋

元朝的倪瓒、清朝的弘仁,都是洁癖,不喜欢在画里乱搞,练就一身清奇的功夫。

用这种比较干的笔,画折线,山石又干净又硬气,这种方法像一条长长的带子被折起来,就叫“折带皴”。

左《容膝斋图》局部 倪瓒 元;

右《九溪峰壑图》局部 弘仁 清

看了这么多皴法,已经眼花缭乱?

然而今天介绍的,仅仅是成千上万种皴法当中的十几种而已。

其实每一位画家都有自己的皴法,而这每一种皴法也都是画家们看待世界与内心世界的结合。而这么多不同的皴法,其实也展现出中国山水画家超强的创造力、想象力。

虽然水墨画只有一种颜色,但是绝不单调。中国的画家是把水墨这一种材料玩到登峰造极,只用这一种颜色,就创造出了变幻万千的世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