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自以为是,因为每个人都在“提灯照物”

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甚至,会做出相反的判断和决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有人说,是因为每个人的角度,立场不同。

当我们看到一个人对某件事做出了他自己的判断,习惯性的说:“站在他的角度,做出这样的判断,他没错。”

这是典型的中国式和稀泥的话语。

这样一和稀泥,想要追究真相的人,再坚持下去就是自己错了。

是什么没错?

的确,站在某人的角度,做出特定的判断,这个符合情理,即使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也不能怪他。

并不代表,他的认知和判断就一定是对的。

1
每个人都在“提灯照物”

屁股决定脑袋,普通人考虑问题总是有自己的角度和立场。

其实,一旦有角度和立场,视野就被局限了

试想,一个黑屋子里,你所站立的位置就是你的角度立场。

想要看到屋子里的东西,需要点亮手中的灯。

你的角度和立场,决定了这盏灯是从屋子的一个角落来照亮眼前的杂物的。

这些杂物必然形成一个明暗对比的轮廓,是从你的角度勾画出来的。

另外一个角度照明,这堆杂物,可能呈现完全不同的轮廓

从任何一个角度照明,都会有明有暗,都不能让人看到杂物的全部面貌。

我们会觉得,看到的明,是事情的本质,看到的暗,是不重要的因素,看不到的地方,就和本质没关系。

从不同角度,看到的,是不同的本质。

这种角度照明的结果,不仅不能让人看到全部。

就连看到的,也是光线在不同表面形成的光影,并不是事物的本身。

你可能会看到一个巨大的影子投射在后面的墙上,随着你的位置移动而移动。

也可能在特殊的光照下,把一滩水看成一块玻璃。

所以,自带角度立场去看问题,不仅有局限,甚至有幻影

除了自带角度和立场去看问题,人们还经常会,自带一个观点,出发去看问题。

比如,对社会的认识有不同的理论流派,而是其中的一种。

是社会冲突论的代表,分析任何社会问题,都从阶级斗争出发。

从这个角度,的确能够看到社会中的一些本质问题。

但,先入为主的带着这个观点出发,从反复繁杂的社会现象中,有针对性的寻找可以验证自己观点的证据。

觉得任何事情都可以从和反剥削来解释,

文化中的其他的本质和原因,就会被认为是不重要的。

如果你有一个锤子,你会觉得满世界都是钉子。

就是这个道理。

任何角度和立场都是有局限的,都不能让你全面的,真正的看到事情的真实面貌。

正确的判断和决定,又从何谈起呢?

2
要学会“价值中立”

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提出:价值中立。

意思是,面对一件事情,必须不受自己好恶的影响,严格以客观、中立的态度去观察和分析它。

这样才能保证分析的客观和科学。

想真的看清一件事情,就要去关心事实,不能强加自己的价值判断。

不能用自己的喜好去断定它对还是不对,应该还是不应该。

只是不假评判的看到事实本身,才能有正确的认知。

庄子也有这样的体悟:不要从站在任何角度,任何时间看事物,这样才能获得精神的自由。

丢掉了角度,也就意味着同时拥有所有角度。

如同医院手术台上的无影灯,你就不再是“提灯照物”。

光照从各个角度而来,将事物各方面的本质都真实的显现出来。

事实世界和价值世界是不同的。

从个人角度出发看到的是价值世界,是由自己的主观好恶产生的认知世界。

而客观事实存在的世界,是事实世界。

一个人想要成功,首先要对事实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做出正确的决定。

不同的人会对事实作出不同的判断,大多是“提灯照物”。

正确的判断只有一种,就是不从任何角度,任何立场出发做出的判断,只是如实反映事实本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