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笔记137】一篇文章玩转余荫山房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大部分图片是小蚂哥自摄。请尊重原创,转载请联系
大家好,我是小蚂哥。岭南园林是一年前就许给大家的,当时我们分析了可园(传送门在文末),这期余荫山房其实也在一年前就已经写好了,但总觉得还有东西没有讲出来,所以一直放到了现在,这次趁着专栏《古典园林启示录》我重新将文章调整润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来很有趣,但凡是教科书或者关于古典园林的综述,都对岭南园林介绍的极为有限,所以这次为了在去岭南之前做足功课,我专门去读了这两本,其实写得也挺无趣,如果大家有知道关于岭南园林的好书可以在留言区告诉我。
第一章 园名有乾坤
书归正传,前听一位高人说,想要了解一个园林,最好它的名字入手,那“余荫山房”的名字有何玄机呢?
余荫山房是有两层含义的,这显然是一种自谦的说法。
“余荫”是说承祖宗之余荫,才有了我和我子孙今天的荣耀,
“山房”是山里的草房,意思是偏远地方不起眼的居所。
那么余荫山房连起来就是富二代别墅啊~妥妥的凡尔赛文学~
而余荫山房最大的优点就是很好听~,比“什么园”“什么庄”的更有逼格,单听名字就赢了。以至于小蚂哥之前虽然没去过,但一直对余荫山房这个名字记忆犹新。
其实余荫山房是清末举人邬彬的私家花园。始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完成于同治十年(1871)。而邬彬是清同治举人,签分刑部堂主事,为七品员外郎。其长子和次子亦先后中举,故有“一门三举人,父子同登科”之说。一家三口都在朝为官,而且还是实打实考上去的,确实不容易。
可别小看举人,举人是做官的最低门槛,中了举人就等于半条腿踏进了官门。虽然举人不像是清晖园主黄士俊中状元那么风光,但也足以改变一个家族的命运,具体可以参见初中的课文《范进中举》。而清晖园我们之后也会聊到,我们到时再说。
一家出了三个举人,简直是学霸光环加持,所以族人们捐给邬彬这块地让他造园。邬彬觉得承祖宗之余荫,才方有今日及子孙后世之荣耀,“余荫山房”也就不难理解了吧~
第二章 布局有巧思
余荫山房以“小巧玲珑”的独特风格著称于世,是岭南园林的瑰宝。同时,它又充分体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精髓。作为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余荫山房,是保持原貌最完整、最少遭到破坏的古典园林,历经100多年,我们依然能领略它的奇趣雅致。
咳咳,我承认上面一段话是我抄的,但如果总结一下,余荫山房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
缩龙成寸
这个成语其实并不常见,小蚂哥还专门去搜了一下,有以下三种解释:
很显然只有1598平方的余荫山房只能是第三种解释:比喻方寸之间展现精髓。(连苏州小型园林环秀山庄都有2179平米)
我们看到的今天的余荫山房经过扩建已经很大了,但原来只有这么一点:
面积虽然不大,但在内容和上亭、堂、楼、榭、山、石、池、桥搭配自如,园林要素样样俱全,这就很有意思了,别急,听小蚂哥慢慢道来。
余荫山房按照空间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块:折型入口、东园、西园,两园通过一条廊桥分隔互通。我们下面就按照老入口(今已封)——西园——廊桥——东园的顺序介绍余荫山房,东西很多,思维要跟上哦~
余荫山房所有景观的布局都严格被安排在横纵三条轴线上,构成清晰的几何布局,这不仅在岭南园林中,就是在整个私家园林都是极为少见的。
这种明确的轴线布局不仅不像古典园林,反倒有那么点西方勒诺特的味道~这和我们想象中园林的千回百转,精巧典雅相去甚远,至少从平面来看确实是这样的~
不知道你会不会有很多问号,小蚂哥初看余荫山房的平面就连喊了三声:
但其实不然,假如你是设计师,你怎么才能在小空间内塞下更多的东西呢?思考一下给你三秒钟!
大家如果没有答案,可以参考一下现代一种排队方式——蛇形排队法(Serpentine Line),有限的空间因为折叠了空间形成了长长的折型走廊,从而加长了游览路线,现代的主题乐园大多都是这样设计的。
这种排队我们今天已经见怪不怪了,但远在2010年世博会,那场面可是相当的壮观。
这是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排队的盛况,小蚂哥排了两个小时啊~~~~进去看居然是个小火车,10分钟就出来了~
咳咳扯远了,我的意思是规整的布局最大限度的折叠了空间,让人仅仅转个身就能感觉到空间的变化,不可谓不高级。而余荫山房就是这样,1500多平的面积硬是做出了5000平的感觉。
小蚂哥把交通流线标注一下,你会发现园中除了水,基本上没有不能走的地儿,空间最大化利用使得这个1500多平的小院子百转千回,所以我在标题上说它是庭院设计的典范,真的不是吹的。
第三章 精巧的入口
而余荫山房作为晚清的园林,也懂得利用折线来塑造空间。最典型的就是入口处。虽然只转折了两次,但布置了5个可观的景点
一进大门的镂空石雕,这堵墙其实是面假墙,为的是修正空间角度,仔细看上面的平面图就能感觉到入口和园子的朝向有夹角。用墙来修正空间非常高明。
跨进第一扇月洞门,两头分别为灰塑盆景和寿字的砖雕,两者形成对景。也就是下面两张图:
和江南运用白墙不同,同样的花台小景用砖墙衬托少了几分意境,但也别具风格。
寿字砖雕
抬头就能在墙和建筑的夹缝中看到郁郁葱葱的翠竹。这种在建筑缝隙种竹子的方式也极为少见,它既不占用庭院的面积,又能控制竹子蔓延生长,还能阻挡园外的喧嚣,可谓一石三鸟
竹子通直、虚心的风格警示后人,要像竹子那样正直向上,虚怀若竹,才能富足长久。
我们在苏杭园林中看到的竹子大多成片种植,多了感觉也就不稀罕了,但在这里满园子也就这里种竹,竹子象征的意味一下子就体现出来了。
迈进二门之前我们就能看到门旁的点题楹联:“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门两边黑色的板子就是)。
这副对联还暗含了余荫山房的特点:“余地三弓红雨足”,弓,即箭,古人用箭表示距离,三弓就是三百步的距离,指出了园林面积小;红雨,表示余荫园四季花香不绝,果木繁盛;“荫天一角绿云深”,则生动体现了余荫园松柏翠绿,竹影斑驳的特点;上下联的“足”与“深”,则深刻体现了园主看破世情,告老归田的从容淡然。
就这样入口通过两次折行,一副楹联让你在进园之前就能想象园内树荫摇翠,繁花似锦。厉害了吧~
第四章 隔池四面观的西园
跨进二门,我们就来到了西部庭院,所有建筑景物都围绕方形水池布置,有小伙伴会说,这样布局岂不十分死板?

在亲身体验之前小蚂哥也是这样想的,直到我站在园子中,这些疑惑才逐一消解,首先虽然是轴线对称,但两边的轻重却不一样,深柳堂大气豪华的歇山顶,和临池别馆简单朴素的硬山顶明显主次有别,廊桥在空间上的升高也和叠石在高差上有所区别。再次,有了植物和水的软化,轴线的严肃感没有那么强烈。

从临池别馆看深柳堂,大气豪华(会客读书之所)
从深柳堂看临池别馆,小巧质朴(园主写实作画的书斋)
对景的好处是当你视距足够长,会营造一种层次极为丰富的效果,下图就是在临池别馆的书桌前遥望深柳堂。
这张为网络图,小蚂哥本想亲自去拍,去的那天阴雨绵绵站在室内黑的一塌糊涂,所以从网上找来图片说明。
深柳堂
深柳堂是园主会客之所,取名源自唐诗“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它是余荫山房主体建筑,形制歇山,堂外开阔檐廊和庭阶直透池面,外表华丽,内部装饰精细,富有岭南建筑的风格特色。夏日,池中荷花盛开,田田荷叶,翠盖红裳。与装饰华丽的深柳堂相互辉映,景色分外妖娆。
深柳堂内书香浓郁,珍品极多,木雕精品琳琅满目,名家墨宝闪耀清华。在珍贵的檀香木雕屏上刻有晚清三大才子梁山舟、张船山、翁方纲等人的诗句和乾隆大学士刘墉的书法手迹。两件“松鹤延年”、“松鼠葡萄”木雕大花罩,工艺精湛,巧夺天工。还有三十二幅桃木扇画和进口彩色玻璃窗,把深柳堂装饰得堂皇富丽,大雅含宏,极具岭南建筑风格特色。
在空间组织上,两幢花罩把室内分隔成流通的两“厅”。分别利用碧纱橱和格扇分隔成封闭的,私密性很强的完整的一“室”两“间”,从而使内部空间充满魅力。
说完深柳堂,我们回转身来,看看对面的书房——临池别馆。
临池别馆
临池别馆,原是书斋,为硬山顶建筑,前临四方荷池。古时候的文人雅士以墨砚为“池”, 蘸砚挥毫称为“临池”
因此用“临池”来命名这馆舍真是精妙绝伦。馆内朴素简洁,与深柳堂形成鲜明对照。外观新颖,明间以细密的冰纹花隔断涂金假窗装饰。为适应岭南地区台风频袭的特点,屋顶不陡,屋面线平直,以减少受风面,建筑形象简朴中显出典雅。值得一说的是临池别馆看上去是两间套房,但其实一侧是入口,为了保证视觉上的平衡,建筑和围墙结合在了一起
廊檐柱联:“别馆恰临池洗砚有时鸥可狎,回廊移步月寻诗不觉鹤相随。”
狎[xiá],亲近的意思,整副对联说的是在书房边洗砚台的时候有时有水鸟可以亲近,在回廊上散步赏月的时候不觉得有仙鹤伴随左右。
想当年,园主人在月色溶溶,风送荷香的清夜,广邀文友,寻诗觅句,是何等惬意!
从书斋花窗朝外看的感觉
廊桥与叠石
说完了深柳堂和临池别馆,同样的廊桥和叠石的对景也有类似的主次之别。东面的廊桥虽然不长,但丰富精巧,廊下的冰裂纹,廊桥两边有扶手和美人靠,顶也根据小桥做出层次,可以说这座廊桥是整个园林中的窗框,将两边的景物隔而不断的彼此映照出来,非常的经典。
而对面的湖石则是简单处理,主要突出深柳堂前,也就是下图右侧的造型古榆盆景。
深柳堂门前的两棵老榆树,成悬崖状生长(一棵已断),如双龙出海,十分壮观,这也是园主邬彬的心思,因为“榆”同“余”,而且榆树招引锦鸡,锦鸡羽毛光鲜亮丽,象征着家族余荫惠及后代子孙。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仅剩的这棵霸气的榆树。
廊拱桥
浣红跨绿廊桥是岭南园林最经典的造型,桥廊高于堤廊,形制歇山。桥廊全场只有20米,将桥、廊、亭、栏巧妙地构成一体,十分精致。水中睡莲平卧,半圆拱桥,回光倒影恰似正圆,堪称静态美的典范。廊桥飞架南北,将园景分成东西两部分,西片红雨,东片绿云。建筑物绕池而建,突出了以水为中心的园林布局。
廊桥的另一边水面缩窄成河状,廊桥变成了框景,两边均有入水的台阶。
第五章 玲珑八面观的东园
廊桥以东所有景物都围绕着一个建筑——玲珑水榭。
玲珑水榭
沿着水一路寻到玲珑水榭。
玲珑水榭,这座建筑为八角卷棚歇山顶建筑。窗户八面开启,玲珑通透,又置身水中,故又称玲珑水榭,是园主人邀集骚人墨客挥毫雅叙的地方。基本上就是开轰趴的地方。
《文苑图》
水榭造型华美,玲珑通透,景内有景,置身榭中,最牛的地方是可观赏八面景色,每一个面都是一个景物做主景,配合周围景色形成主题景观。
因使用功能需要,所以体量较大,反映了岭南园林文化的特点。榭内设八条檐柱四条金柱,均用坤旬木制成,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研究价值。由于每个面都有开窗,所以水榭内部通透敞亮,无论是在阴天还是雨天,都有足够的光线。
八面观景
刚才我们说了玲珑水榭可以八面观景,分别是:丹桂迎旭日,杨柳楼台清,腊梅花开盛,石林咫尺形,虹桥清晖映,卧瓢听琴声,果坛兰幽径,孔雀尽开屏。这里的每一面的景物都是文人文化的精华。由于文章篇幅有限,我暂且就不展开讲了,回头我们如果聊余荫山房的文化,我们再说,再挖一坑~
卧瓢听琴声,讲的是余荫山房的卧瓢庐,这是链接玲珑水榭和深柳堂的建筑,但做的极为克制,不注意根本不会发现这边还有一个建筑。
卧瓢庐满洲窗
卧瓢庐,为硬山顶风火墙建筑,是园主宾客憩息之所,室内虽然陈设简朴,但窗户设计别开生面。后排的百叶窗,通过摆动窗叶可达到通风采光的效果,经济利用空间。前排用蓝白相间玻璃满州窗,通过玻璃的变换,使室外景色四季变幻,给园林平添不少雅趣。
据说这就是古代人的滤镜~
部分图片来自网友Sunny
透过不同玻璃观看窗外的景色,一年四季景象会奇妙地展现在你的眼前。彩绘玻璃也是岭南园林的一大特色。
孔雀亭
一路向东来到孔雀亭,这里是园内的入水口,起到遮挡的作用。亭内真的有孔雀,这在古典园林中是绝无仅有的,除了观赏还有声景的作用,非常有趣。
来熏亭
来熏亭是院内唯一的半亭,是为了玲珑水榭八面景物的对景。
正在半亭查资料的小蚂哥~边游边学
第六章 光影交错的瑜园
瑜园,是园主邬彬后人于1922年添建的息居之所。它传承了岭南建筑风格,无论在建筑外貌上还是在室内装饰上都与余荫山房融为一体。
园内迂回曲折,桥、亭、池、馆工艺精奇,门窗造型千姿百态。俯瞰瑜园,屋顶参差,高低错落,树丛簇拥,花木争妍。瑜园为两层楼房建筑,面积435平方米,游人可以登楼游玩,俯览余荫山房的景色。
由于增加了立体的空间,景观变得极为多变,尤其是园中的光影,犹如行走在明暗之间。虽然瑜园主要以建筑为主,但还是有很多细节值得学习。
第七章 启示录

其实余荫山房可以讲的远不止这些,例如园中的灰塑,砖雕都是岭南园林的精品,所以我想把这些单独放在下一个古典园林专题中讲解,哈哈,我真是挖坑小能手。
好,我们总结一下,这个精致庭院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个人感觉有以下三点启示:
1、利用墙面围合大量空间,形成超长的交通动线

2、利用每一个角度营造景观,每一面都很美

3、通过前中后景,不断营造层次丰富的画面构图

结语:都说岭南园林没有江南园林的雅致,没有皇家园林的大气,但真正站在余荫山房的我完全不这么认为。空间小、气候炎热、文化杂糅都是岭南园林的先天劣势,但这些劣势最后都被园林以柔克刚巧妙的化解了,无论是我们之前讲的可园,还是余荫山房都像水一样,包容万物。
可园文章传送门:
【景观笔记NO.112】文武双全的东莞可园(上)
【景观笔记NO.113】东莞可园中的生态智慧(下)
最后问大家一个问题余荫山房的平面布局中埋藏了一个彩蛋,你能看出是什么吗?好了,这期就到这里吧,蚂蚁景观,以小见大,我是小蚂哥,一个热爱景观的人,我们下期见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