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山纪念堂的故事~~~~用生命铸就的辉煌

水碧霞光
2019-08-27
阅读 49
关注

来自话题
#值得敬佩的那些名人
1.1万篇

中山纪念堂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中路,是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集资兴建的。

中山纪念堂于1929年1月动工,1931年11月建成。1956年,重铸的高5米的孙中山先生铜像屹立在纪念堂前。1963年对纪念堂进行了大规模翻修,屋顶全部采用蓝色琉璃瓦,在6万多平方米的公园四周增建了铁栅栏,在园内栽种了很多树木、花卉。

广州中山纪念堂是一座八角形建筑,外形庄严宏伟,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设计师巧妙运用了建筑力学的结构原理,采用钢架和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跨度达71米的建筑空间内不设一柱。

广州中山纪念堂是广东省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为了纪念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而筹资兴建的纪念性建筑物,由我国著名建筑师吕彦直先生设计,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中山纪念堂原是1921年孙中山任非常大总统时的总统府,1922年陈炯明叛变时被炮火夷为平地。1928年由李济深组织筹建,1929年1月动工,经陈济棠在经费上鼎力支持,终于1931年10月落成,总体布局采用中国传统的宫殿式风格与近代西洋平面设计手法结合,由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建筑面积为3700平方米,高49米,四面为4个重檐歇山抱厦,拱托中央八角攒尖式巨顶。白色花岗岩石为基座和台阶,淡青色大理石为墙裙、乳黄色贴面砖为墙身,紫红色水磨大柱上盖宝蓝色琉璃瓦顶,层叠舒卷,显得格外雍容华贵,富丽堂皇。前檐下横匾高悬孙中山手“天下为公”4个大字,雄浑有力。

广州中山纪念堂是广州最具标致性的建筑物之一,又是广州市大型集会和演出的重要场所。它见证了广州的许多历史大事:1936年,广州市各界人士在此举行禁烟大游行;1945年9月,驻广州地区的日本侵略军在这里签字投降。解放后,每年各种纪念孙中山先生的活动、省市的重要集会和文艺演出都在这里举行,如教育基金百万行、广州国际集体婚礼、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纪念红军长征60周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等等。

中山纪念堂是一座宏伟、壮丽的八角形宫殿式建筑。整座建筑面积约为3700平方米,高49米,由前后左右四个宫殿式重檐歇山抱厦建筑组成,就像四层卷叠的龙脊,组成一个整体,拱托出中央巨大的八角形攒尖式屋顶。重檐歇山顶的中央,高悬着一块蓝底红边的漆金大匾,上面有孙中山手书的“天下为公”4个大字,雄浑有力。正面檐下,内外各八根大可三人合围的朱色水磨大石柱,拱托着彩绘的磨水石米斗拱、花梁和拼花图案的天花板,做工精细。那五盏巨大的长方形挂重穗嵌玻璃青铜大吊灯,悬在高大的走廊半空,映着镂花丹门,衬托得殿堂越发的富丽堂皇,古色古香。

纪念堂总体布局呈方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为6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纪念堂的主体建筑为大礼堂,高49米,系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宫殿式建筑,上部是八角攒尖重詹歇山顶。红柱黄砖衬着宝蓝钯琉璃瓦盖,富丽堂皇显得庄严肃穆。梁柱周围装饰着世族风格的彩画图案,金碧辉煌。

大礼堂正门上方,挂有“天下为公”四字横匾,是孙中山所书。大礼堂的建筑充分显示了我国高度的建筑水平,礼堂内看不到一根柱子,支撑大屋顶的8根柱子隐藏在壁内,给人一种新颖、宽敞、明亮的感觉。礼堂的座席有上下两层,可容纳5000人。中山纪念堂的金顶呈椭圆形、高达3.79米,直径最大处有4.075米。这么一个巨大的熠熠生辉的金顶表面,全部使用黄金镶贴,共用了从香港购进的质量上乘的金箔36166张,折合重量0.92公斤。除了金顶外,“天下为公”字匾、总理遗嘱、建国大纲、奠基石字体、也都是用金箔镶贴的。

中山纪念堂的平面略呈八角形、建筑面积为8700平方米,加上东西附楼、后台休息室及地下化妆室,面积共达1.2万平方米。

纪念堂采用木桩基础

钢筋混凝土结构。八角形的大厅设计了30米跨的钢桁架,大屋顶由八排钢桁架结合为一个整体。四角墙壁为厚达50厘米的钢筋混凝土的剪力墙,以期能负荷屋顶的全部重量。楼座以钢桁架悬臂挑出,楼板则用钢筋混凝土浇铸而成。屋顶则用一大可四个合抱的呈椭圆形的圆柱压顶。大厅跨度30米,内无一柱,体积达50000立方米,有5000个座位,空间高大、雄伟、宽敞,是当时中国最大的会堂建筑,也是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用于大体量的会堂建筑的大胆而成功的作品。

纪念堂的建筑吸收了我国传统建筑的优秀元素,整体呈现恢宏壮美、金碧辉煌的特色。从屋头檐角的细部装饰处,均体现这一特质。

中山纪念堂在广州老城区中轴线上,不避风雨屹立了近八十年。曾被毛泽东誉为“中国人自己设计”的典范,每天都接受着世界各地不同阶层不同信仰的人们的瞻仰。

吕彦直在康奈尔大学的同学、时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的胡适也说:“中山纪念堂图案简单而雄浑,为彦直生平最成功的建筑……我们看了黄花岗,再看吕彦直设计的中山纪念塔,可以知道这20年中国新建筑学之大进步了。”

吕彦直奠定了中国民族式建筑风格的发展方向,甚至时至8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建筑特色

纪念堂飞檐飘卷,使用的琉璃瓦。中山纪念堂选用了孙中山先生生前最喜爱的宝蓝色琉璃瓦作为主色调。1963年,中山纪念堂曾经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翻修,特别从广东佛山的石湾定制了宝蓝色琉璃瓦,重盖了堂顶瓦面,在保留原有图案的基础上进行了翻新。

檐角的云水花纹、斗拱上的装饰图案、檐头的钟形铁马,梁上的'd'字图形,也都极富民族特色。在维修中,翻新的方法是传统的,材料却是现代的。纪念堂外的彩画除了进行常规的补缝补色外,还采用硅化防水剂进行保护,这就像在外面蒙上了一层保护膜。堂内则使用了防霉防潮的新油漆,用进口材料保证能对彩画起到更好的保护。

纪念堂正门檐下悬挂的五盏巨大的长方形挂穗嵌玻璃青铜大吊灯,除玻璃外,全部以生铁铸成,甚至边底部垂下的绦穗,也是由生铁铸就的。

中山纪念堂所采用的彩色陶质道板砖及外墙装饰毛面砖,是原上海泰山砖瓦有限公司首创,并成为中国首批享有专利的产品之一。美观端庄、自然质朴、经久耐用、具有吸音、吸光、抗冻、永不褪色的独特效果,被誉为“泰山砖”。

孙中山先生铜像

矗立在纪念堂前正中央的孙中山铜像。1956年,由雕塑家尹积昌(广州五羊雕塑的创作人之一)等人创作的水泥像表面镀铜,1998年后才更换铜像。高5.5米,重3.9吨,所铸形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山大学演讲时的造型。铜像下白色花岗岩的基座上刻着孙中山先生所著《建国大纲》的内容。

纪念堂正面抱厦上下檐间,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出自《礼记·礼运·大同篇》里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蕴意深刻:国家为人民所共有,政府为人民所共管,国家利益为人民所共享。

九级、五级台阶

一般人很难注意到,沿着孙中山铜像往正门走,登上两段台阶,这两段台阶的级数分别是九级和五级。中国古代通常把数字分为阳数和阴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阳数中九为最高,五居正中,因而常常以“九”和“五”象征帝王的权威,称之为“九五之尊”。

纪念堂管理处工作人员认为,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并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和1921年5月5日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所以,在这里九级、五级台阶暗合了孙中山先生在人们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木棉作为市花,无人不晓。'十丈珊瑚是木棉,花开红比朝霞鲜,天南树树皆峰火,不及攀枝花可怜。'(明·屈大均)。

广州最老的木棉树(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就在中山纪念堂。这株老树亲眼目睹了满清王朝的腐朽堕落;亲眼目睹了广州起义的惨酷壮烈;亲眼目睹了孙中山的百折不挠;亲眼目睹了陈炯明的叛乱;亲眼目睹了身旁的总统府被夷为平地后又建起了一座全新的纪念堂;亲身经历了叛军的炮火和日本侵略者往它身下投下的炸弹。风走云飞,星流人逝,老树还依旧静静站立,夜长人静时细细品味着数百年的风霜。

中山纪念堂不仅有广州最老的木棉王,它还有广州最大的两棵白兰树。它们是纪念堂奠基、竣工时栽下的,它们与纪念堂一起度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坎坷岁月,终年常绿、亭亭如盖的碧绿树冠可荫地数百平方,如同两个高大忠勇的卫士守卫着纪念堂。每年的初夏(6月)和深秋(10月),浓香四溢、洁白无瑕的小花挂满枝头,香飘数里,象征着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万古流芳。

纪念堂内部结构异常坚固,全部用钢架和钢筋混凝土构成,大堂内空间极大,舞台前上、下两层有4729个席位,而中无一柱遮挡,全由隐蔽在墙壁间的八根大柱支撑,堪称建筑艺术之杰作。

堂内采光通透,装饰丹彩瑰丽,金碧辉煌,并有11个门口,进出方便。舞台宽阔,可作大型会议和艺术演出。堂外三面为宽阔石阶,正门石阶前有一座白色花岗石台基,基座上立着青铜色孙中山全身像,两旁植翠柏鲜花。像前广场开阔,绿草如茵,一对花岗岩雕成的云鹤华表,耸立其中,显得格外雄伟和庄严;四周红棉高屹,绿榕成荫,宁静又肃穆。广场前是圆拱门歇山顶蓝琉璃瓦的门坊。整个中山纪念堂占地6公顷。

在纪念馆东门外北侧,有一面墙上布满了仿似铜锈的斑点。——侵华日军在1938年6月7日扔下的炸弹将纪念堂的墙面炸得弹痕累累。据介绍,当时,在正门前右边也被炸了一个大坑,西北角被炸裂了约40平方米。

日本鬼子残留的弹片

纪念馆东门外墙上布满了当年日本鬼子轰炸而残留的弹片。因为残留的弹片会生锈,为保护文物,就用一种黏合剂把它封闭起来了,免得古墙上锈迹斑斑。

受降签字

1945年9月16日上午10时,日本23军司令田中久一在中山纪念堂舞台上向国民党第二方面军张发奎司令签署降书。当时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仅有数十人见证了这段历史。

1947年3月27日,双手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田中久一被五花大绑、游街示众后,在流花桥被枪决。

吕彦直(1894—1929),安徽滁县(今滁州市)人,籍贯安徽滁县(今滁州市),曾祖父起由山东东平迁居滁县(今滁州市),中国近代杰出的建筑师。

在短促的一生中,他为弘扬民族文化,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他设计、监造的南京中山陵和由他主持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都是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大型建筑组群,是中国近代建筑中融汇东西方建筑技术与艺术的代表作,在建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称作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奠基人”。鉴于他对建造孙中山陵墓的杰出贡献,在他逝世后,南京国民政府曾明令全国,予以褒奖,陵园立碑纪念。

1926年2月23日,《广州民国日报》就刊登出《悬赏征求建筑孙中山先生纪念堂及纪念碑图案》的方案来。中外设计师纷纷响应。

吕彦直带病设计应征图案,并再次获得一等奖。1926年11月3日,吕彦直受聘担任广州中山纪念堂和纪念碑的建筑师。

一个建筑事务所几乎同时承担起国家的两大纪念性建筑物的建筑设计和施工监理等任务,这在中国建筑史上是没有先例的。

中山陵尚在施工中,1927年,由吕彦直主持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和纪念碑,又在28份中外建筑师应征设计方案中夺魁。胡适先生评价说:“图案简单而雄浑,为彦直生平最成功地建筑,远胜中山陵图案。”

广州中山纪念堂的选址,原定在1922年6月16日被陈炯明部所炸毁的中华民国政府非常大总统总统府,即如今中山纪念堂东附楼前面的那块空地上。与越秀山顶上的纪念碑成东南-西北走向,二者并不在同一轴线上。

1928年3月22日,纪念堂工程动工。吕彦直的全权代表黄檀甫把纪念堂的实际建筑位置告知远在上海养病的吕彦直后,吕觉不妥,即向筹委会建议:东移堂址,使堂、碑同轴,以壮观瞻。

1928年4月,筹委会采纳了吕彦直的意见,将纪念堂的建筑位置,自东向西平行移动“二十余丈”(约70多米)。之后,南堂北碑,轴线浑然天成,气势非凡。被称为“岭南最著名之建筑”。为广州城市建设形成“中轴线”,功不可没。

吕彦直除负责中山陵的工程监理外,还昼夜不停地为广州中山纪念堂、纪念碑的应征图案最后润色、定稿。 进入1929年,吕彦直的病情日渐加重,没能出席1月15日在广州举行的中山纪念堂纪念碑奠基典礼,只派黄檀甫到会代表参加。3月18日晨,吕彦直终于抗不了肠癌的折磨,卒于上海家中。时年仅35岁。

2000年,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在广州中山纪念堂西附楼一楼中央,吕彦直手绘的纪念堂设计和建筑图成为了展览的“镇展之宝”。争相观看的市民无不啧啧称赞。由吕彦直手绘的中山纪念堂设计图已经入选首批48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吕彦直的设计,运用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在中国建筑师中是为首创,是我国近代建筑中融汇东西方建筑技术与艺术的的杰出代表作,在建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因此而成为近代中国惟一获得过政府通令褒奖的建筑师。 南京国民政府在陵园祭堂西南立碑纪念,供谒陵者瞻仰。

中山纪念堂的图纸是如何保存下来的

黄檀甫出生于1898年3月27日。祖籍广东省台山市小江墟土滘村。1911年,黄檀甫13 岁时,跟随本家人黄郁秀到英国利物浦市当学徒。后进入利兹学校接受正规的教育,因成绩优异而直接升入大学部就读。1920年大学毕业。

1921年初,黄檀甫在巴黎与吕彦直邂逅并结下深厚友谊。1922年3月,吕彦直与黄檀甫共同创办了“真裕公司”。真裕公司很小,吕彦直主内搞设计,黄檀甫跑外承接业务。

1925年9月20日,中山陵墓图案评奖结果揭晓,获得中山陵墓图案设计第一名的吕彦直,立刻名声大振,遂对外宣布设立彦记建筑事务所。

吕彦直的全权代表

自创办真裕公司开始,黄檀甫与吕彦直就互为臂膀了。与吕彦直的沉静缄默相反,年轻时的黄檀甫活泼外向,善与人交往和演讲,每次代表吕彦直对外交涉和协商,都令吕彦直满意。

1926年3月12日,黄檀甫代表吕彦直出席南京中山陵奠基典礼、并在典礼上代表吕彦直讲话。

1927年9月初,吕彦直再次病倒,病情比1926年春的那次要严重得多。同月,吕彦直虽接到孙中山先生广州纪念堂筹备委员会邀请函,但已无法应邀南下了。为履行1926年11 月3日与孙中山先生广州纪念堂筹备委员会签订的建筑师合同,他决定委托黄檀甫为自己的全权代表。

在此后的几十年当中,所有涉及吕彦直及中山陵、中山纪念堂纪念碑建筑等事务,黄檀甫都没有辜负吕彦直的期望和重托。

拍摄中山纪念堂建筑过程

作为吕彦直的全权代表,黄檀甫为吕彦直做了大量事情,其中一件是跟踪拍摄中山陵和中山纪念堂的建筑过程。

吕彦直与黄檀甫都是经过欧美大学严格训练的专业人才,有着十分强烈的记录意识和文档意识。从中山陵开工之日起,他们就希望能把每一道大工序的主要施工过程,用现代照相技术记录下来。然而,直至1929年3月18日吕彦直逝世,吕彦直和黄檀甫都没有条件去实现这个计划。

1929年5月,当黄檀甫正式接掌南京中山陵第二部工程的竣工验收工作后,终于下决心请上海著名的王开照相馆的摄影师,把中山陵第三部工程和广州中山纪念堂、纪念碑的建筑过程,全部拍照记录,以便长期保存。

黄檀甫专门安排了一个工程师,陪同王开照相馆的摄影师根据工程进度,往返于南京和广州之间,实地拍摄下南京中山陵第三部工程和广州中山纪念堂、纪念碑工程主要工序的施工和完工现场,为中山陵和中山纪念堂、纪念碑建立了一套珍贵的建筑档案资料。

现存在世的两张吕彦直成年单人照片、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纪念堂、纪念碑的建筑施工及竣工验收的近200幅照片,均出自王开照相馆摄影师之手,全都是由黄檀甫出资安排摄影的。

正是凭据这套实地拍摄的照片,八九十年之后的今天,我们才得以看见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纪念堂、纪念碑的建筑过程的真相,给保护这两大国家级文物,提供了最关键的文献式的实拍照片。

建宅藏图

1930年至1940年的十年间,是黄檀甫事业的巅峰阶段,身为真裕地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的他,先后兼任南京中山陵施工建筑师和广州中山纪念堂建筑计划工程师等职务。

1934年12月,黄檀甫成婚,开始考虑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纪念堂、纪念碑的图纸、照片以及吕彦直的大量图书资料的长期收藏和保管问题了。行内人都知道这批图纸资料的价值和意义,觊觎这批珍藏的大有人在。为确保这批图纸资料的安全,黄檀甫决定以成家建宅的名义,在上海郊区购地建宅,给图纸资料建筑一个永久的收藏处所。

黄檀甫在吕彦直曾经长期居住过的虹桥疗养院附近,买下一块面积为26亩的土地,并在其中兴建住宅。

建成后,孙科就是虹桥黄宅的常客。何香凝也曾多次携女儿廖梦醒到虹桥黄宅来作画写生。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美国领事馆官员看上了黄檀甫的这座中西合璧的住宅,想用作领事公馆,多次和黄檀甫商谈转让,价钱从15万美金起,并节节攀升。上世纪40年代,15万美金简直就是个天价,但黄檀甫不为所动,他对妻子黄振球说:“房子的外形是自己专为怀念吕彦直老友而设计的,是无价的,无论如何都不能卖。”

在这所大宅院里,黄檀甫专门辟出大房间,存放中山陵、纪念堂、纪念碑的建筑设计图纸、照片和吕彦直的图书资料。据黄檀甫后人介绍,图纸都是用大洋松木箱封装保存的,这些大洋松木箱子,4只拼起来就相当于一张双人大床。大木箱从地面一直垒高至房间顶部,可见图纸及图书资料的数量之多!

1945年夏,为了确保图纸的安全,黄檀甫专门雇人在虹桥大宅的假山旁边挖防空洞,把图纸资料藏进坚固的防空洞里隐蔽保存。

1950年某日,黄家突然接到“上海市军管会”的通知:征用虹桥路1590号黄宅,让给援华苏联军官居住,限黄家在72小时之内搬出(军管会写有借条)。当时,黄檀甫在香港。接妻子黄振球电报后,黄檀甫即回电,嘱其“必须首先将中山陵、纪念堂、纪念碑等建筑图纸、照片,以及吕彦直的图书资料等全部搬出,其他东西尽力而为之”。

图纸意外获救

1950年夏,虹桥路住宅被无偿征用后,装载有中山陵、纪念堂、纪念碑等建筑图纸、照片,以及吕彦直的图书资料的大木箱,几经搬迁,最后搬到了永福路72弄1号。没有地方存放的图书箱子,只能拼成长方块,铺上被褥当床使用。

1951年2月,黄檀甫以“隐匿敌产”的莫须有罪名,被关进了上海市提篮桥监狱。原先被军管会“征用”的虹桥路那座占地26亩的自建房产,也一并被“没收”掉了。

1953年底,黄檀甫出狱。1956年,黄檀甫把南京中山陵的设计图纸、设计文件;南京中山陵奠基典礼上展出的中山陵木模型等一批国宝级资料,无偿捐献给了政府。

1959年,黄檀甫在饮早茶闲谈时,谈到了“中苏有矛盾”的问题。因此而获判4年徒刑。为了生活,黄妻开始变卖家里的书籍、物品。黄檀甫收藏的部分图纸,被分次拿到上海五原路废品收购站去变卖。广州中山纪念堂、纪念碑的图纸就在其中。

一日,上海档案馆的一位老馆员路过废品站,发现了这批珍贵的图纸,立即报告馆领导。后来,上海档案馆受广州档案馆的委托,以200元的价钱(当时是笔很大的数目)买下了这批图纸,并寄运到广州。现在,这批近400张的广州中山纪念堂、纪念碑建筑设计图纸,为广州档案馆所收藏,几近“镇馆之宝”。

1969年1月20日,黄檀甫在家中辞世。

感谢有网,文与图片均来自网络。

该文献形成于1927年-1932年,共有图纸462张。保存于广州市档案馆。广州中山纪念堂是全国最早建成的孙中山纪念堂,由我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吕彦直设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该建筑是我国首次采用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中国民族形式建筑的成功之作。该文献是现存有关广州中山纪念堂完整程度最好的一套设计图纸,是研究中国近代建筑发展史的重要史料。

来自话题
(0)

相关推荐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梧州 中山纪念堂

    中山纪念堂位于广西梧州市中山公园 建于1930年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孙中山为了筹备北伐,曾于1921年至1922年先后3次驻节梧州.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后,李济深倡议集资在北山公园内 ...

  • 广州中山纪念堂和中山纪念碑

    中山纪念堂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中路,是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集资兴建的.纪念堂由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1929年1月奠基,1931年11月建成.2001年中山纪念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 ...

  • 全国首座中山纪念堂在大埔(图)

    有埋于地下的石碑作证,比建于1930年的梧州中山纪念堂早一年 全国首座中山纪念堂在广西梧州吗?近日,随着梅州市大埔县三河坝中山纪念堂修复开放,这项历史纪录已经被改写.位于三河坝中山纪念堂前的大型石碑记 ...

  • 参观广州中山纪念堂——阿尼亚房车伴我走天涯

    广州中山纪念堂,是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集资兴建的,这里原是1921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出任临时大总统时的总统府旧址.我对中山纪念堂的仰慕,不仅是崇派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而且对纪念堂的建 ...

  • 打卡 | 两地四币,只为此一人

    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同时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 本期打卡纪念币上的风景,是由咱们金币微友特派员专程赴中山和广州两地,打卡纪念币上的"孙中山故居"和& ...

  • 寻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7)——广州中山纪念堂 | 静思斋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自行拍摄(历史照片除外),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寻访时间:2020年12月4日 由于当日下午还要坐火车赶往深圳,我在参观完南汉二陵博物馆后,即乘车返回市区,剩下的几个目标,也 ...

  • 广州中山纪念堂

    广州中山纪念堂

  • 1985年广州中山纪念堂威猛乐队现场,无心快语 Careless Whisper

    1985年广州中山纪念堂威猛乐队现场,无心快语 Careless Whisper

  • 谒拜广州中山纪念堂

    位于广州市越秀山南麓的中山纪念堂,是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为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而筹资兴建的.1926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在此兴建纪念堂,以纪念孙中山先生.纪念堂由著名建筑师吕 ...

  • 广州中山纪念堂旧照

    工作中山纪念堂旧照 吕彦直,天津人,广州中山纪念堂.越秀山上中山纪念碑和南京中山陵的设计者. 兴建中的纪念堂,1929年1月15日奠基 1931年中山纪念堂落成开幕当天 纪念堂落成典礼的牌楼 纪念堂开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州中山纪念堂

    中山纪念堂位于广州市东风中路259号 建成于1931年 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山纪念堂的平面略呈八角形,由前后左右四个宫殿式重檐歇山抱厦建筑组成,就像四层卷叠的龙脊,组成一个整体,拱托出中央巨 ...

  • 航拍广州“最美木棉王”,中山纪念堂被花海包围了

    航拍广州“最美木棉王”,中山纪念堂被花海包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