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是上帝,你看这个世界会是怎样?
金成阅读第1073天
之前写个人势能的读书笔记时,谈到过穿越。高中时期的我,最想穿越的时间,就是回到牛顿被苹果砸中的那一天。不是我要见证什么历史性的一刻,我也没有那个觉悟,而是我打算放一个榴莲下去…至于原因嘛,很简单,高中的物理太差,牛顿三大定律真心让我伤不起啊!
等到长大,学习了更多知识,我就知道,这个想法不得行,原因有四点:
1.我不会爬树;
2.欧洲那时候没有榴莲,我抱着榴莲穿越,如果途中炸开,那我就爽了;
3.如果没投中,我可能会被打死;
4.如果投中,我一定会被打死。
当然,这四个原因是开玩笑。能否穿越暂且不说,但是长大后知道,我哪怕把牛顿干掉,也有可能冒出一个马顿三大定律。回到过去,我们自以为能够改变一点什么,实际上我们的改变,会不会又有其他我们更不想要的影响呢?不知道。这也是我们经常听到的“蝴蝶效应”。
这个过程,实际上开始出现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让我们去看待问题:系统性思维。昨天我提到了点状思维,线状思维,网状思维,有点类似于零维,一维,二维思维方式。我觉得思维方式,应该是存在着点线面体的延伸关系,系统性思维就是这里的“体”状三维思维方式。
网状思维理解的有点薄弱,所以在看系统性思维的时候,理解了只鳞片爪,拿出来进行分享。
一、何谓系统性思维?
课程中谢春霖先生给它下了一个定义,当然在我理解起来有点困难,他用了另外一个言简意赅的词来说明:整体思维。
什么是整体思维呢?也有点半懂不懂的样子?如果片面的理解,这种思维方式就是学会把你要分析的事物看成一个整体去看,而不是完全分开去讨论。
在我看来,系统性思维就是类似于三维的思维方式,而网状思维是一个二维的思维方式,它们之间应该是一个递进的关系。同时系统性思维中有一个重要的东西,叫做系统。
系统里面最基本的是要素,这是一些看得见的基本构成单元。但是系统是如何产生作用的呢?就是要素之间产生的联系或者说相互促进。这种是不是有点眼熟?没错,有点类似于网状思维的进阶版本。
网状思维在我的初步理解中,它是主要强调我们每个知识点之间的强联系,从而产生作用。同时,系统或者说系统性思维和前面说的蝴蝶效应有很大的联系,就是发生了一件事情A,就可能会引发B,虽然这两者之间不是直观地可以感觉到一定发生,但是确实会去发生。这是什么?因果关系。
不知道我的理解对不对,但是目前这样的理解方式确实让我理解起来更容易。系统性思维,可以说是因果关系和网状思维的结合使用。所以,在系统性思维的使用时,首先就要注意两个词:因果,连接。
二、你要的是什么连接?
我曾经干过这样的事情:自己照着镜子看自己,一直看着镜子中我的眼睛,慢慢的,我发现镜中的那个人我有点不熟悉,甚至可以说有点陌生的感觉。学习生物之后,我也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人类或者说那些有生命的个体,是怎么构成的,从而让我们产生思考和日常行动的?
豆腐,新鲜的黄豆,人体细胞,人类。他们都含有一个重要成分就是蛋白质,蛋白质由氨基酸组成,氨基酸由C,H,O等元素组成。C,H,O这些元素有没有生命?肯定是没有的,就像氧气是否有生命?没有。
那么氨基酸是否有生命呢?我觉得也是没有的。再继续,蛋白质有没有生命?应该也没有?再往前,蛋白质组成的物质,是否有生命?可能有。
豆腐有没有生命?没有。新鲜的黄豆有没有生命呢?有。人体细胞和人类也是都有生命的。那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异呢?初步理解是,黄豆,细胞,人类也好,我们虽然有蛋白质,但是不只有蛋白质,还有水、维生素、脂肪等各类物质。这些物质也没有生命,但是它们之间特殊的连接,产生的作用,就能够让他们构成的这个系统具备一定的功能性。
金刚石和木炭我觉得是一个比较经典的例子。它们都是碳单质,为何模样、功能和价值相差那么大?就是因为它们里面的碳原子排列组合是不一样的,什么意思?碳原子与碳原子之间的连接方式,连接强度是不同的,也就造成两种物质外在体现不一样。
那么怎么才能让各类要素连接不一样,或者说价值变得不一样(更高)呢?我初步思考了下,根据前面所学和一些尝试,应该存在这三步:
1.适当添加更多的要素,也就是适当学习,扩大自己边界;注意,这里是适当学习,在完成你自己重要的事情之后,或者不影响的情况下,再去适当学习可以有一定联系的知识;
2.开始连接。这一步我觉得最难,很难用语言表述,但是要说出来。我们学习的两个点,能不能结合自己对这两个点的思考,以及自己的实际工作,把它们连接起来呢?就像前面我说过,边际成本和产品的流程优化,人力资源搭配,他们三者就是可以构成连接;
3.连接之后,怎么办?运用。需不需要再多想想呢?必要性不强。这时候在你平时工作或者遇见的问题中代入,看能否起到一定的效用,再进行迭代完善。当然,在这里,一般都会有一个试错的过程。
前面说的三步,其实是小连接,大连接我还在探索中,暂时也无法提出见解。但是肯定的一点是,小连接是构成大连接的基础,先把这个做好了,才可能有以后。
三、Oh!My God!
上周有位朋友私信我,给我提了一个很好的小建议。他是在我的建议下,去看了学习的课程内容,结果发现我写的读书笔记好像和学习的课程差异很大,甚至有些思考好像截然不同。
没错,写读书笔记的时候,系统性思维会在其中起到很大作用。系统性思维的重心是什么?整体思维。但是在我看来,它最重要的不是去看待这个整体,而是学会跳出来,以上帝的视角去看待这个整体。
一本书,一节课,给我带来最大收获,不是它告诉我的内容,而是通过这些内容触发我的大脑思考,把我许多其他零散的点能够连接起来。这时候连接之后的内容,也许和自己看的书内容会不一样了,但是这时候,已经起到了它该有的效果。
系统性思维用在看待具体事情上,怎么去体现呢?有三个方向可以尝试思考:
1.不要仅仅看这件事情,关键看人。这个产品没有卖好,先不要说产品多么贵,而是应该先考虑人的因素。比如销售话术,每天陌拜情况等。任何一件事情,你可以通过制度去规范流程,也许很多人是提倡制度化的优越性,这点我是非常同意的。但是我更确认一件事情,只要处于这个社会之中,必须得承认:所有的具体做的事,都是和人产生联系;
2.看完人之后,再看什么?事与事之间的联系。比如产品没有卖好,不仅仅是营销部门的问题,生产部门,采购部门,财务部门有没有关系呢?也有可能。
有没有可能原材料有问题?生产流程需要优化?质检不严格?宣传方面资金太少,市场知名度低?也是有可能的,这些都要去看。
3.看环境,这里不仅仅局限在内部了。刚刚我说的不在“产品没有卖好”这个事情上思考,但也是围绕公司内部的一些联系性要素进行分析。这时候跳出来看,是不是市场需求降低了?是不是竞争公司变多了?是不是这个行业因为政策或者大事件发生了改变了?
把这三个方向逐一看,它是从一件事情上逐渐扩大视线,不局限于事情本身的一个思考过程,其实也是让看问题的角度在逐渐递进。
系统性思维,我认为是一个三维的思维方式,那么在运用的时候,也应该会有一个类似呈金字塔攀升的思考过程。有时候,一件事情如果确实想不清楚,那何不改变“躬身入局”的方向,以“神”的角度去看,也许就会保佑你呢?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