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家的堂妹 || 周玉林


命运,好与不好,由天不由自己。每个人都该遇到,就看你能不能抓得住了。若能抓住,肯定会好命来。然而,命运也会捉弄人的。
我是个俗人,信奉中庸之道,随波逐流。碌碌无为,到了退休,也还是到处打工的小工人。偏偏退休之后,拾起笔又写写画画了。居然有幸得到一老师的帮助,把我的随想推荐到了"清江浦人家",后来,陆陆续续习作了十来篇散文,点击量有的也达到了六、七百次数。你说,是不是歪歪扭扭从粗人装起了雅士?但捉弄人的事,还有更怪的呢。
由于经常看"清江浦人家",认识了本土的作家,一一胥全迎老师。他出版了一本新书《忆清江》,微信里获得了购买的方法,并发了一组手机号码,去拔号购书。
那天拔通手机,传来的是一位女子的声音。我表达了想要买《忆清江》的愿望,她问是胥老师赠送的吗?我说不是的,是从你那儿买一本。
她愉快地问我什么时候来,我说中午1点钟,可以吗?
"行,那你来吧。"电话里她十分高兴,并约好了在大运河广场的后面,淮海花园小区南门口见面。
中午下班,赶到了约会地点,四处张望,不见有人。拿起手机拔打过去,她说到了,问我在哪儿?我说就在社区医院这儿。
说着话儿,就见从小区院门里走出一人,头戴配有红色的帽子,手拎着包。这正是她告诉我的特征。
"是吉老师吧,我是周玉林,来买书的。"我忙召呼道。
" 噢,你好!周老师。我叫吉长虹,就住在这里边。因为地处市区中心,就替胥老师帮帮忙,哪个要书,就从我这儿拿。"
她紧接着说 : 我是志愿者,已经退休,和"清江浦人家"的老师们在一起,做些杂务。
啊 ,志愿者?还以为是替胥老师打工的呢。我这个打工仔的格局,就是小。
吉老师是中等个子的中年女子,因为早春没尽,穿的衣服还不少,又因为疫情之期,戴着口罩,我们站在小区院门口的路旁,有一茬没一茬地闲聊起来,就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样。
能不忘(N0.1)的是她的朗诵,她告诉我,这是为了带小孩,才开始学习普通话的。一字一句地练习,一日复一日地努力,最终的结果,嫁接出了新品种"淮普",具有浓郁家乡味的普通话。
吉老师是较真的人,要使朗诵一篇5分钟长的作品,她能准备三天以上。先是熟读,字、词、句的断开与朗诵,再者就是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语气的平缓湍急,丹田的每一次呼吸,都发乎於心,止乎於意,渐渐地把听众引进到作品的意境中去。我在吉老师的微信里,听到过她的作品,真是思想的享受,也是耳朵的享受。
吉老师可说是才女,诗、词、摄影、唱歌、作文,都能舞弄一番。感动我的是今年春上,她作为志愿者参与组织了一场的纪念活动,去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缅怀先烈,不忘初心。我是从公共号上,看到由她以记者身份,写的一篇通迅报道,图文并茂,从中能看到她摄影的功力,以及文字的行云流水。
更能感觉到的是她那颗志愿为他人服务的热心肠。我肃然起敬,她这志愿者,是燃烧自己的才华,奉献的是大爱。

吉老师的摄影作品
侃谈中我知道了她不仅代发送《忆清江》,家里还有诗词方面的书籍,邀请我有空可以来看。当然谈的比较多的是"清江浦人家",老师们都是"好人",全都是无私奉献的志愿者,章主席没有一点官架子,就是一位大姐姐。有一次吉老师陪同章主席去南京,使之十分感动,因为章主席没有把她当成"下属",居然俩人同开一间房,生活起居无须照顾,就像家里的姐妹一样,随心交谈,坦然相待。
这里,不仅反映出了章主席的平易近人,而且也折射出了吉老师的一种甘为孺子牛的品性。
从购书那天起,吉老师走进了我的精神世界。在微信里时有交流。一日我突发奇想,冥冥之中好像有着召唤,我问吉老师道: 牛行街尽东头,石条铺就的台阶上坡地方,也有一家姓吉,是我的同学家,不知跟你有没有亲?
她回信道: 是的,吉顺心,是罐头厂吧。
"还是小时候的同学,应叫吉长俊,毕业后好像报印染厂的,好多年不见了。"我如此答道。
"是老二。他父亲与我父亲是堂兄弟。我父是独子,也就当亲叔来往了。"吉老师与我聊道。
哇塞 ,吉老师原来是我同学家的堂妹,还曾是一条街上的,转了半个世纪才让我们相识,你说这蹊跷不?
命运捉我们成了微友,成了老年的新同学。


作者简介




▼▼▼
面食里的乡味
心中那扇对开的铁门
有女如斯,足也
春节“圆”舞曲
过去的年是用来忙的
我的婚姻三十年
少尉班主任走了
还没走远的小街
裱骨子小夜曲
丫头 你大胆地往前走
笑语欢歌滋滋乐
四十年后再相会
运河文韵
采春的希望
撷秋的欢喜
捡运河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