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伤寒』大承气汤和小承气汤的用法区别 3

(0)

相关推荐

  • 【医林高人的伤寒经方语录(下)】

    接上文: 41.附子回阳治阳虚不免片面,附子是能亢进机能的药,哪个机能沉衰都好用,所以小便失禁可用,心衰也可用.单说附子回阳不全面,因为机能沉衰都见于阴证.汗出用附子是因皮肤失其收摄既脱汗,虚的厉害, ...

  • 伤寒论第二百五十条小承气汤发烧烦躁大便难

    小承气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第二十五十条:"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小承气汤的组成是:"生枳实 6.厚朴 4.5.熟军 ...

  • 阳明经中篇[凡外邪已离太阳,未接少阳,谓之正阳阳明列于此篇]

    ​凡外感之邪,全入阳明所辖地界,已离太阳,未接少阳,此际当用下法,确无疑矣,然其邪复有在经在府之不同,在经者与太少为邻,仍是传经之邪,在府者则入于胃而不传经,但在经者之用下,常恐胃有未实,篇中无限消息 ...

  • 伤寒论.第209条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 ...

  • 经方:小承气汤(阳明腑热,小肠便秘)

    小承气汤 [原文]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大者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当更衣,不尔,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作者]张仲景 [出自]& ...

  • 经方:大承气汤(阳明腑热,大肠便秘)

    大承气汤 [原文]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 ...

  •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解:辨脾脏病证文并方

    <辅行诀>陶云:脾德在缓.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医宗金鉴·三十五卷>曰: 土亢太过,水受制矣,水之子木,承而制焉,则我畏我之所不胜,自然承受乃制, ...

  • 『每天学伤寒』大承气汤和小承气汤的用法区别 2

    张仲景&倪海厦 JT叔叔资料库 前天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煮取二升,纳芒硝,更上火微煮一两沸, ...

  • 『每天学伤寒』热利寒利的区别,桂枝人参汤

    张仲景&倪海厦 修田哥哥资料库 今天 一七八:『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鞭,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外证没有除,一直在攻下,造成邪热下利,下利不止. ...

  • 『每天学伤寒』小承气汤的用法

    今天 二三一:『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虚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矢气,勿更与之.明日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者,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

  • 『每天学伤寒』血结、水结、水血两结是什么情况?

    一三八:『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乃在,下之,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鞭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中药里面最轻的活血破瘀 ...

  • 『每天学伤寒』藏结——无阳证

    倪海厦&张仲景 一四〇:『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热结在膀胱应该小便不利,现在小便很正常,病人陈述少腹『中极』.『关元』一带很痛 ...

  • 『每天学伤寒』提升精子质量的汤方

    一三三:火逆,烧针汗之,因烦躁者,『桂苓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苓甘草龙骨牡蛎汤』和『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不一样,救逆汤是非常紧急的时候大剂的救逆用的,『桂苓甘草龙骨牡蛎汤』是一般性的 ...

  • 『每天学伤寒』大陷胸丸

    一四四: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是讲强壮的人,应该是发表结果攻下,表热跑到里面去,结果热邪入里, ...

  • 『每天学伤寒』烫伤、烂嗓子、焦虑症、惊狂

    一二四:『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 ...

  • 『每天学伤寒』肝肿起来的两个发展方向

    一二一:『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只有阳明证才会有发谵语的,谵语代表阳明证,阳明就是胃,太阴篇第一个主证就是腹满,所以腹满代表太阴证,太阴就是脾,寸口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