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7:在鉴别鉴赏中遇到新生事物该如何定论

在发展观的理论下,宇宙空间物质都在发生演变,没有什么真正的守恒定律,地球上的一切物质自然也将会出现异变,只是有好有坏有良有差。作为生物中的植物兰花,其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也就在情理之中。

没有一成不变的现在,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未来,一切都在变化中延续,生物界的变只是人们不太关注罢了,人们对动、植物或微生物的关注也只是限定在喜好层面上,因此就有人说人类对自然现象与地球生物的研究弄明白的不足5%,尚有95%需要深度研究与解析,世界万物的奥秘繁杂可见一斑。

在唐、宋、元、明、清及新中国成立的几千年里长三角立足口岸经济发展,一直是商贸的发展中心,故这里商贾云集物产丰饶,富人择佳地而居,人文源远流长。这里把玩文化历史久远,不管是兰花还是菖蒲、金鱼还是古玩字画都是全国之最。

兰花欣赏标准也在此地应运而生,距今已经有几百年传承,像鲍绮云在1684年左右编著的《艺兰杂记》,朱克柔在1796年编著的《第一香笔记》,许霁楼在1891年编著的《兰蕙同心录》,吴淳白 、唐驼在1923年编著的《兰蕙小史》,这四部兰谱是具有划时代性的代表作,盛传于当今的江、浙、沪、皖一带。

很显然兰花的瓣型学说理论起源在经济发达区域的中国东部,靠得近的中部可能有所囊括,但西部相隔千山万水路迢迢,像云、贵、川等地就难以涉及了,故西部的软叶蕙与硬叶蕙以及蕙兰变种红香妃,就没有记载。甚至于河南、湖北蕙兰的香味区别都没有提起过,可见前几百年由于交通不便利,使得很多地方区域特性不同的兰花,无法载入到兰谱中不无遗憾,今人不理解便说是江、浙一带地方保持主义特色使然。

如今由于交通越来越便利使当初的车马劳顿几个月才能到达的偏远地区不再,全国十二小时高铁即达网络越来越发达,飞机几个小时皆可到达,这已经全部取代了原始工具,就连几十年前的轮船作为长江的主要运送旅客的工具,已经成为观光而用了。交通便利了全国区域距离就变近了,资源可以做到快速分享。像西部的兰花资源就在近四十年中源源不断地向经济发达省份输送,很多未知的新品种被东部兰人发现,在不断地丰富铭品宝库的同时也使得在原有的瓣型学说基础上需要丰富新的理论。其它兰种先不罗列就先拿贵州春兰来说,“定缘梅”与“五墨魁首”的出现,就已经打破了旧格局。前者就已经冲破了春兰梅瓣只有江、浙为最的认为,后者水仙瓣黑舌头素更是史无前例的一种新生事物,在所有春兰中是没有可比性的。当然,西部还选育出丰富的色花,限于瓣型学说没有记载与关注论述先略过不提。还有荷瓣与素花由于未能突破就未列出。再如,像软叶蕙兰中出现的新品“国荷素”的花守与形体,毫无争议的就已经打破了传统蕙素的格调,还有出自西部的蕙兰“凤羽”其花箨壳小苞衣与外三瓣彩晕分布就已经冲破瓣型学说所囊括的范围成为新生事物了,这成了当今鉴别鉴赏中新的焦点,故必将丰富瓣型学说理论成为新增。

写到这里刚刚与王海明通了电话就“凤羽”绿转彩晕现象听他进行了阐述:“这花叶芽与花芽刚一出土时都是纯绿的,在花苞脱壳开始一直往上拉的时候,慢慢的苞衣壳与小箨壳开始转色成彩晕现象。丁贻庆老师来看时也认为是绿蕙,但是花莛拉升到一定的程度开始转色时他又认为是彩壳素,也为这种奇怪的现象弄晕了。彩壳素不就是赤壳素吗?我认为这样定性不符合,也不准确。在我们江浙一带的‘瓣型学说’以前是受区域限制,对西部的蕙兰资源无法涉及到,故像西部蕙兰出现这样的现象就是空白了。对今天而言就是一个新生事物,我们要重新来认定它,我个人以为这是西部的绿蕙与赤蕙自然串种的结果。”

我的观点是:“绿蕙与赤蕙如若是自然串种所呈现的现象,那么在东部也会发生为什么这种现象局限在云、贵?这不得不令人思考。另外,我向西部兰友了解到这种现象在西部不是孤例,一般是出现在好花上。还有,我接触过蕙兰的变种红香妃,红色的叶脉却可以孕育出纯绿的花苞来,后面脱壳与花莛拉升及苞衣壳与小箨壳一样是纯净的绿色,这就是兰种存在的微差性,或者说是一种固有的显色方式。兰谱上记载赤转绿现象,那为什么就不能有绿转赤现象发生呢?”

有正有就反有反就有正,这符合事物发展观。自然赤转绿的现象被记载被认可,那是古代兰人们看得多了,在那个年代由于区域性限制天南地北无法大串联,像西部的蕙兰是看不到的,这不仅仅还存在蕙兰变种红香妃现象,还有西部的多花兰种就有出赤苞衣壳的,然其当脱壳拉升花莛后就慢慢变成了绿杆,这还是符合赤转绿现象。事物发展观有正就有反,既然赤转绿存在于现实中,那么也就不能杜绝绿转赤现象的存在,只是存在占比多少而已,还有地缘地貌的区域性。把这种绿转赤现象丰富到瓣型理论当中未尝不可,这符合事物发展观的规律。2021年01月11日万云坤于国香居

说明:本文配图蕙兰“凤羽”叶芽、花苞与开品照是由王海明提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