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设计 l 小龙坎mini火锅店“拥有网红的形象,不代表拥有网红的流量”盛励认为,对于餐饮门店来说,风格只是非常表层的板块,市场竞争还没有完全打到这个板块,潮流暂时只能够解决0-1阶段性“内容”的问题,可以给引流带一下内容价值,但是1-100的问题是要交给产品、运营的。不同的门店定位,环境美学发挥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并不是所有餐饮企业都了解什么是“好的门店体验”。事实上,过去10年,餐饮人对于门店设计的认知,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觉醒”过程。2014年以前的餐厅,处于两级分化的状态,大酒楼+苍蝇馆子,有装修和无装修都非常极端。在大众餐饮板块,只要是“有人消费、且环境不差”的情况下,餐饮人绝不会在提升门店形象上付诸预算,竞争没有那么激烈。2014年-2018年,随着大众餐饮的崛起,一批率先尝试“美学提升门店竞争差异”的餐厅开始在行业“搅局”,他们带着审美差异和高度,不仅店铺设计的漂亮,又擅长研究客户,懂得营销,瞬间有了大批流量的追捧。
麦设计 l 小禾山(杭州新加波科技园店)这时,品牌成长逻辑发生了变化,原来需要5年、10年才能发展起来,并且需要拥有一定门店数量沉淀才能成就一个品牌,现在只需要2-3年就能够在市场上风生水起,通过资本,流量的打法,估值迅速超越传统老品牌。“传统餐饮人感受到了审美的压力”,不过,在盛励看来,这个阶段的餐饮人对门店设计的认识,还处于初级的“装修阶段”,并不能带来本质的提升,尤其是效率。直到2018年之后,餐饮行业品牌化、连锁化趋势爆发,越来越多的餐饮人迫于竞争压力无奈拥抱“网红店”,对于餐饮的设计开始提升认知,门店设计从一个简单的美学设计,加入了品类,产品,客群,营运流程和基因的全案设计方案思考,从多角度提升门店竞争力。
麦设计 l 牛太郎(厦门老虎城店)盛励看来,问题就是餐厅设计中,服务的流畅性以及综合用户体验上。以一双小小的筷子为例,当餐厅服务员将客人的餐端上桌时,客人的需求是加一双筷子,如果服务员的动线很长,这时,客户的等待时间过长,体感就会很差。虽然是个小小的细节,损失的不仅是客户体验,也损失了整体的“服务效率”。如果从设计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完全可以在门店设计板块解决。“如果是快餐门店,在保证坪效和安全的情况下,筷子不宜放在尺寸不大的桌面,可以在桌子下集合餐具盒,方便客人自助,减少服务成本,但是必须要有很强识别的“自助提示”来保证消费者体验。如果是快时尚品类门店,要保证服务员的高效,必须缩短服务动线,提前计算好服务员的服务半径,合理设置备餐柜,确保服务员在三五步之内就能到达”。这个小细节很多餐饮人觉得微不足道,但并不是所有餐厅都做得到的,它需要基于完善细致的营运体系与门店设计结合;但是大部分门店是没有营运体系的。
麦设计 l 火夫小螺号(浙江1970文创园店)在盛励看来,客户体验不好的背后是设计不合理,餐馆服务效率低下的问题,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的是翻台率和复购率的降低。如果不做升级,一方面,餐馆的服务员工作累,服务效率低,一方面还要不断地牺牲客户的体感,最终消费者会用脚投;这可能是他们说不出来,但“感觉”这家店不好的原因。内参君发现,餐饮行业有不少这样的情况,同样面积大小的两家门店,一家门店流水可以做到100万,另一家可能只有30万,如果在流量相等的情况下,核心的差距就是效率。“这个理念在行业是超前的,很多餐饮老板还不太理解”。对于门店设计的底层逻辑,盛励认为,大部分老板还没有特别重视。
麦设计 l 烧本烧(宁波天一广场店)事实上,同样的网红门店场景,如果一家是初创公司,一家则处于势能发展期,从门店表面看是有共通性,但本质来看,这两者的用户不在一个竞争维度,也没有可比性。因此,在做门店设计时,企业对自身要有非常清晰的定位和阶段匹配。盛励认为,如果你的企业处于初创时期,首先,企业模式大概率还在验证阶段,并且没有一个完善的运营流程和数据做参考,以达到标准化打造。因此,这个阶段的企业在进行门店形象打造时,要考虑后期门店的可调整性和通用性,而不是单纯的追求形象的复杂性。“如果你拿重金做了第一家店的装修,精心打造,虽然看起来非常漂亮,但没有考虑后期的营运的调整,改动成本会更高,甚至无法改动”。其次,处于这个阶段的企业,在资源和资金的投入方面相对有限,门店设计方面也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面面俱到。但是大多数的企业在做首店时,会砸所有资源去做。很多品牌忽略的是,品牌首店一定会做大量的活动吸引客流,也有大量营销内容的产生,这时候,对消费者来说,装修其实并不是最吸引他们的。
麦设计 l 东大方(湖州河滨大厦店)如果你是处于势能期的企业,每开一个门店都很好,门店设计着重考虑的是,将之前成功的门店运营流程和数据实现标准化落地,建立可复制的高效运营模式,为更高业绩或更快捷的扩张门店做好基础建设。这个阶段,企业标准化和效率是更重要的事,如果在势能期不寻求标准化,而是追求打磨一个完美形象,或者不断尝试各种门店风格,就很可能会失去发展的最佳机遇,并且不能在消费者心目中沉淀出“形象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