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 | 樊川老街十大商家
【往期回读】
樊川老街十大商家
江都文史专家 黄炎庆
樊川十大商家赫赫有名,百十年来街上乡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十大商家”冠名条件必须拥有流动资金和固定资产合计总值20万大洋(银圆),或单独流动资金20万元。通过验资,经过注册,领取“商会注册”的金字挂牌为凭。 “十大商家”不是终身制,每隔七八年评定一次。何时开始评定?上起年限不详,下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为最后一次评定,正好是十家,故称“十大商家”。其中,西当典因受民国二十年(1931)水灾影响,资金短缺;南当典业主吃喝嫖赌,债台高筑,所以都被淘汰出局。开设“同源号”的徐拱北系摆钱摊出身,经过30年拼搏进入十大商家行列。 “十大商家”的评定原则是优胜劣汰,激励上进。被淘汰出局者受人歧视,南当典的业主被民众加上一个“败家子”的头衔。
十大商家组建商会,支付外营军费,带领商团维护社会治安。民国十四年(1925)军阀联军溃退到樊川,敲榨商会,数额巨大。商会会长刘瑶圃眼见谈判不成,出动商团,在镇外交火中打死联军多人,活捉1 3人,并缴获机枪一挺,步枪20余枝。在日军侵占樊川之前,国民党军队杨开多部退兵樊川,以“筹集军费”为名,勒索3万大洋,否则“借条街用用”。其时商会会长徐拱扎挺身而出与其周旋,凑足3万银元,打发他们开拔,免遭其抢劫之祸,尔后再召集大、中、小工商业户进行分摊。平时如果此类费用数额不大,一般都是十大商家自掏腰包,买静求安。
十大商家既是商会的主要成员,又是地方行政和商会负责人的选拔对象。“同兴昌”管事陈锦斋被推荐为商会会长;廉洁奉公的徐拱北连选连任,当过三属会长,人称“三朝元老”;同城油坊管事袁汉被推选为邮界樊川镇镇长,一直当到民国二十九年(1940)秋樊川失陷。
十大商家经营得法,各有千秋,给樊川镇带来了百业兴旺的勃勃商机。现将十大商家按原址邮、泰两界,由北向南简介如下。
同安木行,民众又称“林家木行”。业主林良东,行址在樊川关帝庙(今食品站)东河边,河下木排连绵长达两华里,计有上万个立方(旧称“码子”)。该行资金雄厚,在里下河同业中首屈一指。由于本大利宽,经营方式为大量赊销。该行笃行诚信通商,只要有人担保,来者不拒,不怕宕账,其经营范围达百里方圆。
同德油坊,开在塘下(今和平街,建筑器材厂内)。黄炳荣所创,后交给三子黄辅之经营。占地10多亩,厂房上百间,工人有七、八十个,民国初年已用机器粉碎大豆。原本自产自销,后因资金困难,也搞代客加工。黄辅之不懂管理,不善经营,曾把四弟从镆江找回加盟,不料同样如此,解放前夕已走下坡路。
“同兴昌”,为严子章所经营,店址在万年桥西、邮界北大街。有门市房、库房30多间,职工20多人,精明强干者当数大管事陈锦斋。主营南北货,兼营绸缎棉布、土杂,尤以德产“烛红”制作蜡烛闻名。曾为关帝庙特制明黄通宵大蜡烛,成为一方品牌。正是这一品牌带来了商机,生意兴隆,一次能进千担豆油、千包白糖,搞起了批发业务,店堂内人头攒动,一年到头无淡季。
同源绸缎洋货号,兼营“五洋”,店址在今浸会堂。业主徐拱北,为樊川富商大贾。在兴化、盐城、泰州设有分号,买断了美孚洋油公司、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在樊川的经营权(详见《江都历史文化》<下篇>.《樊川商界名宿徐拱北》)。
同成油坊,原名“同森油坊”,在今樊川粮库内。业主朱在东,清同治初买下同森油坊更名为“同成”。占地20多亩,有厂房百余间。民国后改用机器压榨,出油率高,拥有10多条豆驳船,装运大豆、菜籽、豆油、豆饼,营销覆盖兴化、高邮、盐城、阜宁等县市。
王宝兴旱烟店,开设在泰界北大街(今一枝春饭店对面)。临街三大间门市房,东边柜台售货,西边有外地师傅刨烟丝。中间店堂二梁上高悬黑底金字匾额一方,上书“阳春召我”4个行书大字,源于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译意是温暖的春天用它瑰丽的景色召唤着我,寓意为潇洒人生,吸时行乐。可以想见,这是樊川商业文化的一大特色。店内职工30多人,其中刨烟丝师傅20人以上。资金雄厚,货源充足,批发为主,零售为辅,凭工艺先进,质量上乘,旱烟远销东台、兴化、高邮、临泽等地。业主无后,由女婿孙承廉继承,遂改“王宝兴”为“孙宝兴”。
立成油坊,开设在泰界后街、斜丰港东岸,今樊川米厂厂部。清咸丰年间有人在此开设油坊,后由黄兆山转售给扬州李竹铭(亦为中当典业主)。光绪六年(1880)开始使用机器榨油,在扬州地区范围内数一数二。民国三十八年(1949)成立太记股份有限公司,为当时创举。资金雄厚,规模较大,占地20多亩,备有24匹马力柴油机一台,西门子发电机一台,雇工八、九十人之多。业务上买进卖出,自产自销,从不对外代客加工,从清末到解放,从解放到合营,生意一直红火,是樊川镇经营管理最好,存在历史最长的大油坊。1956年对私改造,全体职工加入地方国营樊川米厂。
恒德公司,设在斜丰港东岸,今农贸桥(邢家桥)南堍。门前河道经常停靠专门往来于樊川、上海之间的轮船船队。恒德公司原为黄氏大族黄静仁(谱名黄永山)所创,主营亚细亚洋油、英美烟草公司各种牌号香烟。公司本部专营批发,有瓦房四、五十间。住宅房屋有17间,在吴家针店巷内,做过小学,至今保存完好。另在泰界大街增设门市房,经营零售业务。抗战期间,日军侵占公司房屋为司令部。民国三十年(1941)秋惠浴宇率新四罕一部进驻樊川,经与黄镒堂(黄氏“金”字辈)面洽,商定将恒德公司烧毁,原来房屋待胜利后按价赔偿。后来,黄缢堂把欠条交给侄女黄良雯保存。1985年该欠条被黄良雯所毁,言称“我们家不缺这笔钱用。”
中当典,为扬州人李竹铭在同治初年(1861-1862)创办,原名“德成典”,后来改为“均泰”。民国时期商会注册亦称“均泰”,旧址在今农贸桥(邢家桥)西南侧,占地10多亩,有樊川独一无二的私家园林(详见《江都历史文化》<上篇>.《李氏当典花园》)。临街为营业大厅,店后为生活、保管用房,总计1 88间,拥有流动资金20万大洋(银圆)以上。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当典的业务改为只赎不当。民国二十九年(1940)秋樊川失陷,日伪军进驻,中当典成为日酋小森一郎的司令部。民国三十三年(1944)十月新四军收复樊川,该当典后被拆除。
协兴昌桐油麻栈,原址在今樊川米厂大米车间的南首门市房,有职工二、三十人。当年也是黄炳荣所创,后交给长子经营。昔日农民修造农船、建造房屋,对桐油的需求很大。黄氏看准这一商机,安排员工到桐油产地江西的洪江,麻丝产地安徽的六安设庄收购,货源充足,不断用大驳船运到樊川,仅桐油一项,每次不低于1000桶。由于减少了中间环节,节省了时间,降低了采购成本,“协兴昌”的桐油价格低于同行。一时间,周边县市集镇都赶来批发。栈内零售,客户经常排成长龙。零售、批发生意兴隆,日进斗金。无奈业主没有子翮,逝世后无人继承。时逢敌伪时期,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其遗孀目不识丁,更不会经商,只能脱货求财,只卖不进,最终关门歇业。
安好,世界!安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