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圣贤论“道”精粹、论“德”精粹
古圣贤论“道”精粹
{1} 道者,神明之原也。神明者,处于度之内,而见于度之外者也。处于度之内者,不言而信;见于度之外者,言不可易也。处于度之内者,静而不可移也。见于度之外者,动而不可化也。动而静而不移,动而不化,故曰神。
——摘自《黄帝经·名理》
{2} 上道高而不可察,深而不可测。显明弗能为名,广大弗能为形。独立不偶,万物莫能之令。天地阴阳,四时日月,星辰云气,跂行蟯动,带根之徒,皆取生也。道弗为益少,皆反焉,道弗为益多。坚强而不匮,柔弱而不化。精微之所不能至,稽极之所不能化。
——摘自《黄帝经·道原》
{3} 互先之初,道同太虚。虚同为一,互一而止。芒芒昧昧,未有明晦。神微周盈,精静不熙。古未有以,万物莫以。古无有形,大同无名。天弗能覆,地弗能载。小以小成,大以大成。盈四海之内,又包其外。在阴不腐,在阳不焦。
——摘自《黄帝经·道原》
{4}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载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摘自《周易·系辞》
{5}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摘自《道德经·25章》
{6} 老子曰:【夫道,于大无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广广乎无不容也,渊渊乎其不可测也。】
——摘自《庄子·天道》
{7} 虚无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君臣、父子人间之事谓之义。登降揖让、贵贱有等、亲疏之体谓之礼,简物小大一道,杀僇禁诛谓之法。
道也者,动不见其形,施不见其德。万物皆以得,然莫知其极。
道在天地之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故曰: 【不远而难极也。】虚之与人也无间,唯圣人得此道。故曰:【并处而难得。】
—— 摘自《管子·心术》
{8} 道之大如天,其广如地,其重如石,其轻如民之所以知者寡。故曰何道之近,而莫之与能服也?弃近而求远,何以费力也?
——摘自《管子·白心》
{9} 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