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有鼎趣闻轶事

沈有鼎趣闻轶事

智效民

[这是一篇发不出去的文章。经过认真学习,反复删改后再次推出,希望能够与读者见面。]

沈有鼎(1908——1989)字公武,上海市人。他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沈恩孚是清末举人。辛亥革命时期,沈恩孚担任过江苏民政次长和省公署秘书长。后来退出政界从事文化教育活动,曾发起中华职业教育社,筹建南京河海工程专科学校,创办鸿英图书馆。他酷爱昆曲,与著名实业家穆藕初交往甚密。穆于1921年在苏州创办昆曲传习所,培养了一批人才。他的儿子沈有鼎的昆曲修养,显然与此有关。

沈有鼎在中学时代,偶然读过一本逻辑学的小册子,便对这门学问产生浓厚的兴趣。考入清华以后,他经常和同学们讨论逻辑问题。有一次他们正在教室里高谈阔论,金岳霖路过这里为其天赋所吸引,便站在外面听了很久。

1929年,沈有鼎赴哈佛大学留学,师从谢非和怀特。1931年,他又到德国海德堡大学和弗赖堡大学深造,先后在杰浦斯和海德格尔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并结识著名哲学家胡塞尔和数学家策梅罗等人。

1934年,沈有鼎学成归来,回清华大学任教,成为该校最年轻的教授。有意思的是,就在沈有鼎离开美国那一年,金岳霖也步其后尘来到哈佛,师从谢非学习逻辑学。见面以后金先生对谢非说:“我教过逻辑,可是没有学过。”说罢他大笑起来。这大概就是民国知识分子的魅力所在吧。

1937年初,因为受“一二·九”运动的影响,清华大学提前放了寒假。有一天,浦江清邀请吴晗去清华合作社喝茶。为此他在日记中写道:“过沈有鼎君卧室,入之,凌乱无序。沈君西装,弹古琴,为奏《平沙落雁》一曲。亦强之出喝茶。沈君于西服外更穿上棉袍,真可怪也。”

说到沈氏之“怪”,有一篇轶文披露过令人吃惊的情况。这篇文章发表于1948年《人物杂志》,题目是《哲学家沈有鼎像赞》。文章说,沈是一个十分怪异的人。第一,他不善理财。每次开支,都把全部薪水放在手提箱里,然后每天去数一遍。数来数去,难免要数糊涂。有一次他少了10元,便怀疑是同宿舍的钱穆所为。钱先生与他分辨不清,气得打了他一个嘴巴。第二,他不爱换洗衣服。一件衣服穿在身上,“一直到破烂不堪脱掉丢了为止,中间连一水都不洗。”有时候他到表兄潘光旦家串门,潘才强迫他换洗一下。第三,他的眼睛总是发呆。这种神态和那邋遢模样,很容易引起别人误会,甚至被警察捉去。为此关于他的谣言很多,有人说他逛商店时被当成小偷,有人说他想看表便爬上人家的墙头,有人甚至说他“是因为看女人洗澡”而被抓。第四,他不大关心外界的变化。抗日战争时期,他随学校到了昆明。当地多雨,他总是穿着皮鞋被淋得像落汤鸡一样,即便如此他也是我行我素,不乱方寸。第五,他勤学好问、兴趣广泛。在昆明西南联大时,他听遍文学院每个教师的课,听课时还总爱提问。第六,他会弹古琴,会唱昆曲,“不过他的昆曲是坐在马桶上的时候才唱的”。第七,他嗜书如命,据说有借书不还的“毛病”。此外他还吃遍当地的风味食品,就连寺院的斋饭也不放过。

正因为如此,他的婚姻生活很不顺利。该文作者认为:沈有鼎出身于一个“坐享其成的士大夫大家庭,又受着与现实生活脱节的麻醉教育,而玄奥的经院哲学又给他一个自我的精神世界”,所以他成了“20世纪的一大奇迹”。

抗日战争前夕,殷海光从武汉来到北平。有一天,他跟随金先生参加逻辑研究会的聚会,有人提到哥德尔的研究非常重要,金先生便想买一本哥德尔的书。没想到沈有鼎对他说:“老实讲,你看不懂。”金先生听了这话以后,先是“哦哦”两声,然后说:“那就算了。”

当时殷海光才十七八岁,听到他们的对话非常惊讶。他说:“学生毫不客气的批评,老师立刻接受他的建议,这在内陆是从来没有的。”这个故事有几个版本,有人从中看到金先生的雅量,我则发现沈先生的率直和坦诚。

抗日战争中,沈有鼎一直在西南联大任教,与金岳霖共同培养出王浩、殷海光等人。王浩说:1949年以后,金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谈到,沈有鼎、王浩和殷海光是他的“三个跟不上时代的学生”。这种说法在海外影响很大。其实,看看这三个人的成就和金先生当年的处境,就会发现他们是金岳霖最得意、最有作为的学生。

抗战胜利后,沈有鼎以访问学者的身份与陈寅恪前往牛津大学,同行的还有邵循正、孙毓棠、洪谦等人,据说这是由陈寅恪推荐的,可见陈先生也对他十分看重。

沈有鼎是1948年回国的,回国后穿着虽然整齐了,但个性依然如故。1949年初,正在清华读研究生的苏天辅听金岳霖讲课,突然发现沈先生坐在后面。此后沈不仅每课必到,还争着发言。无奈之下,金先生只好制止他:“你别说,让苏天辅说。”还有一天,沈先生要带苏天辅下馆子,出门时怎么也找不到钥匙,便对苏说:“肯定是在你的衣兜里。”这与当年他怀疑钱穆是同样的心理,而且他对这种话的理解与常人不大一样。

政权易手以后,形式逻辑研究处于极不正常的状况,沈有鼎的处境不难想象。尽管如此,他还是改不了“不识时务”的“毛病”。听李元庆先生说,到了1966年有夏天,(以下删去272个字)

1972年中美建交以后,王浩从美国回来,金岳霖对人说:“沈先生有学问,其实王浩不是我的学生,是沈先生的学生,他们在一起讨论,我根本插不上嘴。”后来沈与王在通信中讨论数理逻辑问题,这些信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沈有鼎一生沉醉于形而上的思考,对形而下的需求兴趣不大,所以他的行为举止对于那些追逐物质利益的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基于这一原因,我对于他出身于一个“坐享其成的士大夫大家庭,又受着与现实生活脱节的麻醉教育”的说法,实在不敢苟同。我以为,对于这种布袍破屣亦风流的人物,是不能用世俗的观点来衡量的。健康的社会应该给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宽容,否则我们不仅无法摆脱生生不息的平庸,还可能因为过于追求物质利益而影响整个社会的文明进程。

(0)

相关推荐

  • 林徽因《致金岳霖》原文欣赏

    致金岳霖 1943年11月下旬 致金岳霖 老金: 多久多久了,没有用中文写信,有点儿不舒服. John到底回美国来了,我们愈觉到寂寞,远,闷,更盼战事早点结束. 一切都好.近来身体也无问题的复原,至少 ...

  • 怎样理解”何止于米,相期于茶”?

    谢谢邀请.这句话出自冯友兰先生赠金岳霖先生的一副对联,上联是:何止于米:下联是:相期以茶".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寿诞的称呼中有两个称谓,一个是米就是指米寿,一个是茶就是指茶寿.按照汉字的象形 ...

  • 雅量

    这是哲学家金岳霖先生的轶事.在一次逻辑研究会的聚会上,有人提起果德尔工作的重要,金岳霖说要买他的一本书看看,他的学生沈有鼎对金先生说:"老实说,你看不懂的."金先生闻言,先是:哦哦 ...

  • 他是林徽因的丈夫,却对两情敌做这样的事,世人是百般不理解

    听说留言评论的人一般智商都很高,点赞的人情商丰富,转发分享的都很有人缘哦!翻到这,请耽误您两分钟,让我给您带来精彩,我是[名字],记得多多支持哦.说到梁思成,我们都知道他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 ...

  • 趣闻轶事第三节:大难不死因果轮回

    我虽没有经历过那种腥风血雨,炮火硝烟的战争岁月,然而,在国泰民安的和平年代里,我也曾多次在鬼门关外,阎王殿前游离徘徊.也许实在是因为我六根未净,阳寿没满,才屡屡不能招致阎王爷的青睐与赏识,从而拒我于千 ...

  • 状元奇缘:科举考试虽是国家大典,但趣闻轶事却也屡见不鲜

    文天祥是南宋时期1256年状元.南宋王朝先是遭受金朝的困扰,此时又面临蒙古铁骑的强大攻势,形势严峻.文天祥就是在这种情势下应试的.宋理宗在审阅试卷时,看到文天祥的名字,认为这三字含义为"天下 ...

  • 俄罗斯最北小镇:迪克森“趣闻轶事” | 透视俄罗斯 | 俄罗斯新闻

    面积相当于英国的土地上只住着548人 迪克森市级镇的辖区面积达22万平方公里,堪比英国领土面积(243 809平方公里).但根据2018年的数据,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只生活着548人,平均几乎每人拥有50 ...

  • 趣闻轶事:麦克阿瑟离开日本

    1951年4月,因在朝鲜战争问题方面与总统严重对立,麦克阿瑟被杜鲁门解除了全部职务(包括日本占领军总司令之职),4月16日,已成一介平民的麦克阿瑟就要回国了,对他的离去除少数日本高官外没有通知任何人. ...

  • 蚌埠老贯徐与蔡家村的地名由来和恩怨纠纷,趣闻轶事,你知道吗

    黑虎山南麓禹会区长青乡,有两个相邻的古村老贯徐和蔡家,说起这两个村的地名由来和恩怨纠纷,趣闻轶事真不少. 老贯徐的村名来源于姓氏.钱币和老鸹.相传,元末明初,淮河流域兵燹战乱,尸骨遍野,人口流失,荒草 ...

  • 香港金像奖的那些趣闻轶事

    1982年年初,香港<电影双周刊>的编辑部正在讨论"十大电影"评选,主编陈柏生忽然爆出一句:"我们可不可以搞大它",同年三月,香港电影金像奖应运而生 ...

  • (郭进)江门九鼎山趣闻轶事之费和尚自焚、和尚坟、九转香

    叙永文化精彩,尽在永宁古韵.敬请点击永宁古韵关注. 江门九鼎山趣闻轶事三则 文/郭进 (一)费和尚自焚 民国丙辰年(1916年)以前,有一小和尚费老幺,系自愿上庙为僧者,年约二十八.九岁,未受过戒,法 ...

  • 【趣闻轶事】文征明的其人其品,流传着这样几个小故事

    天下文氏一家亲  wsyjq8 亲们,无论您身在世界哪个位置,您只要点击上面蓝色字体 "天下文氏一家亲" 关注,即能加入咱们这个大家庭.让我们一起分享最新资讯.弘扬中华美德.传承优 ...

  • 中国留声唱片的历史上有哪些趣闻轶事?听听亲历者的讲述

    作者:罗亮生 中国戏曲灌入留声唱片的历史已有六十多年了. 早先,谋得利洋行(经理:Victor胜利)和罗办臣琴行(经理:Columbia歌林)所发行的乃是西洋歌曲.音乐唱片.两行除兼营钢琴.西洋乐器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