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忌汗但喜汗解
相关推荐
-
金寿山:何谓辛凉轻剂?
叶氏在<温热论>中有"肺合皮毛而主气,故云在表,初用辛凉轻剂"之语.后人遂以为叶氏治温病用药专尚轻淡,温病学派中自己也有这样看法.其实不然.银翘散(☜点击查看)一方虽然 ...
-
生地黄
-
论温病卫气营血辨证
温病是由于外感温热之邪,而以热邪偏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其侵犯途径,多由口鼻而入于肺,一般多从卫分始,在此阶段,病情未能得到控制,可渐次而入气分.营分.血分,即病变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轻而重的一种 ...
-
温病忌汗但喜汗解 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李士懋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由于温病初起即属郁热,邪热在肺而不在肌表,非汗法所宜,故温病忌汗.吴鞠通曰:"温病忌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他患".叶氏于<幼科要略>云:& ...
-
温病忌发汗何以温病非得汗不解《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发汗二字,误却医家不少.须知仲景<伤寒论>之麻黄.桂枝汤,皆发汗之方,其中自有得汗之理,并非麻黄汤.桂枝汤将人身的汗提而出之也.缘人身阴阳之气,和合则治,分离则病.既分离又复和合,则汗出也 ...
-
“温病忌汗”论探究(全文)
中图分类号:R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12-0170-02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不仅创立了三焦辨证的重要理论,严格区分了伤寒与温病的差异,而且在温病 ...
-
中医详解自汗、盗汗、手汗、黄汗症等异常出汗症状
绝大多数人在高温环境下或剧烈运动后会出汗,这属于人体的自我保护调节,一般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但是,有些出汗是不正常的,比如暴汗.盗汗.顽固性手汗.午时腋下红汗.面部一侧出汗.跻周出汗.阴部黄汗.遇风大 ...
-
《伤寒杂病论真解》之“265、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讝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煩而悸。”
265.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讝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煩而悸. 解:本条文补述了少阳病的脉证,再次强调了少阳病的治疗禁忌及误治的变证. 少阳病典型脉诊:浮数长细 ...
-
『名医经验』“忌发汗”与“非得汗不解”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张英栋 山西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医院 彭子益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一书的温病本气篇中,有一篇<温病忌发汗何以温病非得汗不解>的文章,其中讲到:" ...
-
肖相如:解读卫气营血,参悟温病治疗 对“在卫汗之可也”的质疑
卫气营血辨证是温病最著名.最重要.最常用的辨证方法,来源于明末清初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的<温热论>. 其原文为:"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 ...
-
肖相如:解读“卫气营血”参悟温病治疗对“在卫汗之可也”的质疑
卫气营血辨证是温病最著名.最重要.最常用的辨证方法,来源于明末清初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的<温热论>. 其原文为:"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 ...
-
冬月伤寒.大汗而热未解.腹又痛不可按 --- 辨证录
4)冬月伤寒,大汗而热未解,腹又痛不可按,人以为邪发于外未尽,而内结于腹中,乃阳症变阴之症也,余以为不然.夫伤寒而至汗大出,是邪随汗解,宜无邪在其中,何至腹痛? 此乃阳气尽亡,阴亦尽泄,腹中无阴以相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