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的背后

编者按:

有人可能觉得有些文章太深奥,不喜欢读,其实这是错觉。比如这篇,就谈到“概念”,你如果不感兴趣,我就说说“感恩”这个概念。

刚过完感恩节,很多人在那里感恩。其实,当年资本家就说包身工“不知道感恩”,资本家认为“是自己养活了包身工”。呵呵,所以你知道你的“感恩”这个概念的意义吗?哈哈!

概念的背后

人类的语言基本够用,用于人们日常的生活,表达感情,组建稳定的社会。组成语言的每个词、每个字都是一个个概念,都有自己的范围,翻翻字典、词典可以知道每个字都有自己的解释,说明实际的用意,历史上曾经如何使用等。

翻字典已经可以引起人们的惊奇了,因为你会发现,词意可能比你的用意要丰富,或者不能准确表述你的意思。那么字和词能不能完整表述自己的意思呢?够不够用呢?

概念无疑是人类伟大的创造,如同宏伟的建筑、精巧的工具一样,伴随着人们走过了漫长的岁月。有些古老的建筑,它的寿命超过了几代人的寿命,比如,皇宫庙宇;有些建筑则需要定期翻建,比如,农村的民房(当然不全是)。语言也类似,只是语言多数会超过人的寿命,而少数语言在变化,比如,网络语言。

一切都在变化中,概念的变化是双向的:一方面是创造接纳新的名词、新的概念,新的概念五花八门,眼花缭乱,鱼龙混杂。另一方面是挖掘古老概念的内涵,也可谓博大精深。

对宏大概念的突破是庙堂之事,不影响老百姓嬉笑怒骂的娱乐生活。娱乐是概念创新的土壤,是老百姓在享受概念之余对束缚的抗争,是对很多概念的突破前的准备。

具体地说,一般概念都经受不住三个为什么的连续追问。这里固然有问题已经转变的原因,就是说问着问着,问题已经改变了;但是还有原因就是概念的内容是混沌的,越是重要的概念,越是如此。比如,道、德、仁等,几千年来支撑着中华民族一次次地渡过劫难,迎来新生。可是,你可以看到,在《道德经》的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而在《论语》中,孔子更是不肯轻易许人以“仁”,还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不一样的解释。

一个词义内容一直没有变化的概念,是不能流传下来的。这一点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鲜明的展示,《易经》为群经之首,变化不停,就是中华文化的特征。人们不喜欢变化,喜欢能把握的东西,但是一种文化优秀的前提,就是立足概念不是世界本身,而是帮助人们理解世界的工具。

歌中唱到:“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天安门很重要,也不过几百年时间,如果北京没有和平解放,天安门也许就不会存在了。尽管如此,天安门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也不是因为它是皇宫的城门,而是因为毛主席的画像挂在了天安门上。这样天,安门这个概念的内容,就发生了根本变化。

很多概念在历史的长河中,被后人不断地补充完善,甚至解释。首先这个词有被重新解释的能力,就是说先民在造字时就暗含了余地,这样词被重新解释了,文化同时也被传承了。如果这个词从创造之初到现在都没有变过,那么这样的词是很少见的,起码现在不能常用了。

有没有概念从古到今一直在用呢?应该有吧!这样的概念可能隐含在不同的字或词里面,在不同的历史中顽强地存在,被后人一次次地发现。那么既然概念如此难以保存,那么是什么在保护着人类前行呢?是人类创造概念的原始能力。

面对着世界和人类,人既改变不了世界,也改变不了人类。人类数量的增长是唯一的变化,这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团结的结果,也是人们创造概念的结果。

作者:韦朝晖

◆韦朝晖:【简心秘方888】藏头露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