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丨一位被历史刻意淡化的贤者

管仲(约前723年-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 。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

齐僖公三十三年(前698年),开始辅佐公子纠。齐桓公元年(前685年),得到鲍叔牙推荐,担任国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被尊称为“仲父”。

齐桓公四十一年(前645年)病逝。后人尊称为“管子”,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管子》一书题为管仲所作,有人质疑为后人托名。

有思想者,就一定能成就理想吗?

如果把管仲和晚他170余年出生的孔子做比较,或许更易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他们两个人都是有巨大成就的思想者,且都有一个共同的理想,那就是:平灭天下之乱,让家国百姓归于安宁。所不同者,管仲实现了自己理想,孔子没有。

虽然孔子在《论语》中自夸:“苟有用我(执政)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但事实是,孔子五十二岁时升为鲁国大司寇,摄相事,可三年后被迫出走鲁国的时候,鲁国不但没有出现大治景象,反而桎梏了国民的思想、拖滞了经济发展,使这个曾称霸春秋时代的鲁国一蹶不振,在整个战国时代再难称雄。故有人说:孔子治残了鲁国。

而回观管仲,他三十八岁出任齐国宰相,治齐四十年,不但创建了完备且成熟的思想体系,使本来微弱的齐国民富国强,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还通过北战山戎、尊王攘夷等手段,成功安定了天下的混乱局面,更阻止了外族的入侵,保护了华夏文明。对此,孔子也不无赞许地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即:要是没有管仲相齐国而安天下,华夏文明就会因外族入侵而灭绝,我们就会退化成披头散发、反穿衣服的野蛮人了。

既然管仲这么成功,为什么后人不崇管仲而尊孔子呢?为什么千百年来他一直被历史刻意淡化呢?

原因只有一个,管仲不是完人,他才智虽高,却行有“微瑕”。

就做人而言,首先孔子就轻视管仲,认为管仲在齐国任宰相期间,接受了齐桓公馈赏的三处家产仍不知足,还大肆囤积财产,生活不知节俭,用人不知兼任,甚至还与国君比排场——国君用屏风挡在门外,管仲也用屏风挡在门外;国君宴饮来访之国君,堂上有安放酒杯的土台,管仲宴饮也有那样的土台。所以孔子评管仲曰:管仲不知节俭、不懂礼数,如果管仲这样做也算懂礼之人,那还有谁不知礼呢?当然,这只是孔子的一面之词,在“诸侯封疆而有国,大夫封邑而有家”的先秦时代,真实的管仲,奢而不腐。管仲之所以这么做,其实背后藏着做人做事的大智慧。

就做学术而论,与“处处较真却脱离实际”的空谈理论家相比,管仲“直指人性且过于实用”的学术风格也是一种“瑕疵”。因为从封建王朝统治者的角度考量,不论是管仲其人,还是《管子》其书,内中所蕴藏的经世治人大智慧,一旦有人掌握,便会成为阻碍其统治,甚至推翻其封建统治的“大毒瘤”,所以历代王朝自然要对其刻意雪藏。至于为什么是雪藏而不是销毁?原因也很简单,就是统治者要理世治人,也必须要从管仲和《管子》中吸收营养。

历史往往由没有实践经验的文人写就,他们只羡水上莲,不崇泥中藕。评价历史人物时总不自觉的隔一层有色眼镜,甚至会夹杂嫉妒、利益等人性阴暗的成分,所以在他们眼中,孔孟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才是恒对,老庄的“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才是恒好,完全不考虑人性中最本能的“临事方知一死难”现象。而以这种脱离实际的学术思维看,管仲自然有很多瑕疵。当然,照此标准度量,世上恐怕亦无完人。

盲目的在一点一滴上较真,是做不成大事的。对比管仲与先秦诸子,虽然管仲在后人心目中的名望虽不如老子、孔子高,但他无疑仍是最出色的一位。因为诸如韩非、墨翟,甚至孟轲、庄周等,他们基本上都是游说列国,通过贩卖学术博取一定知明度的文化浪人,只有管仲将学术作了成功的实践,且获得了善终。也正因此,《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曾以管仲为例,并引申对比了一些先贤说:“古之将相,疵咎实多……然子夏(汉代宰相)无亏于名儒,浚冲(竹林七贤之一)不尘乎竹林”。(系列文章《解码管仲》之一 图源网络)

管仲,是春秋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是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本人执政能力极强,担任齐国宰相之后,助齐桓公称霸诸侯国,被誉为“华夏第一相”。除此之外,管仲还有“法家先驱”、“华夏文明保护者”、“圣人之师”的称号。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继位。齐桓公是位野心勃勃的君主,上位之后,广泛招揽人才,以图霸业。原本齐桓公是想请鲍叔牙出任齐相的,但是鲍叔牙自认为自己的才能不如管仲,于是就像齐桓公推荐了管仲。

齐桓公接受鲍叔牙的建议,邀请管仲来到齐国。在与管仲畅谈三日夜之后,为管仲的才华所折服,不仅拜管仲为相,同时称管仲为'仲父'。

任职之后,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富国强兵,史称“管仲改革”。在管仲的出谋划策和辅佐之下,齐桓公用七年的时间,获得周边国家的认可,成为公认的霸主,是为春秋五霸之首。

管仲除了是齐国的宰相,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哲学家之外,还有另一重身份,就是娼妓业的祖师爷和保护神。

娼妓业,三教九流。管仲到底做了什么,竟然会成为娼妓行业的祖师爷呢?

娼妓业在今天的中国,是被禁止的行业。虽然暗地里有不少人从事此行业,但是却并不能摆在明面上。国家的相关部门,会不定期的进行扫黄活动。

但是在古代,这个行业却是国家认可的。妓院楚馆,都是挂牌做生意。甚至于古代的名士,还以寻花问柳为风流多情。

不管是国家认可,还是国家禁止,一个行业的形成,并不是突然出现,而是需要时间的。而管仲就是那个将妓女从事的活动,彻底转变为一个行业的人。

其实早在三皇时期开始,就已经有了妓女和歌伎。但是这些人的活动,都是笼统的,不够细化的。是管仲第一个将娼妓业提上明面,成为国家管制行业的人。

管仲担任齐国宰相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就有设置官营妓院。《战国策·东周策》:“齐桓公宫中七市,女闾七百”。

所谓的“女闾”,也就是咱们后世所说的妓院,是妓女居住的场所。而管仲设置妓院,绝不是大家想的那样,享受美色。相比于普通男子,发泄欲望,管仲设置妓院,却是从国家角度施行的。

《坚瓠续集》记:“管子治齐,置女闾七百,征其夜合之资,以充国用,此即教坊花粉钱之始也。”

管仲设置妓院,直接目的当然是满足青壮年男子的需求,以此来缓和社会上旷夫和工商市民的饥渴。因为当时阶级分化严重,皇宫贵族和士大夫、土豪富绅在家中豢养了大量的美女,普通阶层却出现了男女比例的严重失调。

第二个原因,是保护良家妇女不受骚扰,从而促进社会安定。

第三个原因,还在于通过征收赋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魏书·龟兹传》:“俗性多淫,置女市收男子钱以入官。”

第四个原因,以女色为诱,吸引大量的优秀人才。

第五个原因,送妓与敌,兵不血刃。甚至于优秀的歌姬,还能成为间谍。

管仲设置“女闾”,使得娼妓业正式步入历史,所以管仲才会成为娼妓业的祖师爷和保护神。

《淮南子·泰族训》:“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故观其所举,而治乱可见也;察其党与,而贤不肖可论也。”

司马迁:①”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恒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②“晏子俭矣,夷吾则奢;齐桓以霸,景公以治。”

《太史公自序》:“晏子俭矣,夷吾则奢;齐桓以霸,景公以治。作管晏列传第二。”

蜀汉名相诸葛亮经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历史上管仲相齐,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诸葛亮相蜀,使刘备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二人皆呕心沥血,鞠躬尽瘁,而且居功至伟。

房玄龄:“至若夷吾体仁,能相小国,孔明践义,善翊新邦,抚事论情,抑斯之类也。”

《晋书·卷六十五·列传第三十五》 :茂弘策名枝屏,叶情交好,负其才智,恃彼江湖,思建克复之功,用成翌宣之道。于是王敦内侮,凭天邑而狼顾;苏峻连兵,指宸居而隼击。实赖元宰,固怀匪石之心,潜运忠谟,竟翦吞沙之寇。乃诚贯日,主垂饵之以终全;贞志陵霜,国缀旋而不灭。观其开设学校,在乎沸鼎之中,爰立章程,在乎栉风之际;虽则世道多故,而规模弘远矣。比夫萧曹弼汉,六合为家,奭望匡周,万方同轨,功未半古,不足为俦。至若夷吾体仁,能相小国,孔明践义,善翊新邦,抚事论情,抑斯之类也。提挈三世,终始一心,称为‘仲父’,盖其宜矣。

李靖:“若乐毅,管仲,诸葛亮,战必胜,守必固,此非查天时地利,安能迩忽?”

刘勰:“古之将相,疵咎实多。至如管仲孝窃,吴起之贪淫,陈平之污点,绛灌之谗嫉,沿兹以下,不可胜数。孔光负衡据鼎,而仄媚董贤,况班马之贱职,潘岳之下位哉?王戎开国上秩,而鬻官嚣俗;况马杜之磬悬,丁路之贫薄哉?然子夏无亏于名儒,浚冲不尘乎竹林者,名崇而讥减也。若夫屈贾之忠贞,邹枚之机觉,黄香之淳孝,徐干之沉默,岂曰文士,必其玷欤?”

《文心雕龙·程器第四十九》:文既有之,武亦宜然。古之将相,疵咎实多:至如管仲之盗窃,吴起之贪淫①,陈平之污点,绛灌之谗嫉,沿兹以下,不可胜数。孔光负衡据鼎,而仄媚董贤;况班马之贱职②,潘岳之下位哉!王戎开国上秩,而鬻官嚣俗;况马杜之磬悬,丁路③之贫薄哉!然子夏无亏于名儒,浚冲不尘乎竹林者,名崇而讥减也。若夫屈贾之忠贞,邹枚之机觉④,黄香之淳孝,徐干之沉默,岂曰文士,必其玷欤!盖人禀五材,修短殊用,自非上哲,难以求备。然将相以位隆特达,文士以职卑多诮,此江河所以腾涌,涓流所以寸折者也。

司马贞:“夷吾成霸,平仲称贤。粟乃实廪,豆不掩肩。转祸为福,危言获全。孔赖左衽,史忻执鞭。成礼而去,人望存焉。”

司马贞《史记正义》:“夷吾成霸,平仲称贤。粟乃实廪,豆不掩肩。转祸为福,危言获全。孔赖左衽,史忻执鞭。成礼而去,人望存焉。”

《吕氏春秋》:管仲有疾,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疾病矣,将何以教寡人?”管仲曰:“齐鄙人有谚曰:‘居者无载,行者无埋。’今臣将有远行,胡可以问?桓公曰:“愿仲父之无让也。”管仲对曰:“愿君之远易牙、竖刀、常之巫、卫公子启方。公曰:“易牙烹其子犹尚可疑邪?”管仲对曰:“人之情,非不爱其子也,其子之忍,又将何?”有於君公又曰:“竖刀自宫以近寡人,犹尚可疑邪?”管仲对曰:“人之情,非不爱其其身之忍,又将何有於君?”公又曰:“常之巫审於死生,能去苛病,犹尚可疑邪?”管仲对曰:“死生,命也。苛病,失也。君不任其命、守其本。而敢归巫,彼将以此无不为也。”公又曰:“卫公子启方事寡人十五年矣,其父死而不哭,犹尚可疑邪?”管仲对曰:“人之情,非不爱其父也,其父之忍,又将何有於君?”公曰:“诺。管仲死,尽逐之。食不甘,宫不治,苛病起,朝不肃。居三年公曰:“仲父不亦过乎!孰谓仲父尽之乎!”於是皆复召而反。明年,公有病,常之巫从中出曰:“公将以某日薨。”易牙、竖刀、常之巫相与作乱,塞宫门,筑高墙,不通人,矫以公令。有一妇人逾垣入,至公所。公曰:“我欲食。”妇人曰:“吾无所得。”公又曰:“我欲饮。”妇人曰:“吾无所得。”公曰:“何故?”对曰:“常之巫从中出曰:‘公将以某日薨。’易牙、竖刀常之巫相,与作乱塞高墙,不通人,故无所得。卫公子启方以书社四十下卫。”公慨焉叹,涕出曰:“嗟乎!圣人之所见,岂不远哉!若死者有知,我将何面目以见仲父衣乎?”蒙袂而绝乎寿宫。虫流出於户,上盖以杨门之扇,三月不葬。此不卒听管仲之言桓公非轻难而恶管子也,无由接见也。无由接,固却其忠言,而爱其所尊贵也。

管仲去世后,葬于山东省临淄(今淄博市临淄区齐陵街道办事处北山西村)牛山北麓,这就是著名的管仲墓。管仲纪念馆以管仲墓为依托,以《管子》思想为基础,以管仲的生平为脉络,通过多种艺术手段,在展现天下第一相辉煌一生的同时,全面展示博大精深的《管子》思想并综合展示宰相文化及历代名相对社会的贡献,该馆于2004年建成并对外开放。

管仲纪念馆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总投资近3000万元,分为馆区和园区。馆区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主要由中国宰相馆、管仲及《管子》思想陈列展厅(管鲍之交、桓公拜相、管仲治齐、首霸春秋、光照千古)、管仲祠、管仲墓等组成;园区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主要是广场、绿地及配套设施等

整个纪念馆展厅总面积539平方,由五厅(管鲍之交、桓公拜相、管仲治齐、首霸春秋、光照千古)、一祠(管仲祠)、一馆(中国宰相馆)组成。整个展厅内装形式采用写真景观与汉风格展示构件相结合的手法,运用浮雕壁画等多种展示手段。

馆区青瓦、黄墙、红门、青石台阶。正门采用阙门式,16立柱,门柱上方采用覆斗型结构,覆斗上伸出5个棱翅,左右对称,极像振翅欲飞的鲲鹏。门阔6米,门楣书有“管仲纪念馆”的匾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