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永久化所谓永久化,指的是遭遇不幸的人,会认为负面情绪会持续一辈子。陷入“永久化”思维的人,会经常把“永远”“再也不”“总是”这样的词挂在嘴边。比如,当你的婚姻亮起红灯时,你可能会说“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又比如,当你失去一份工作时,你可能会想着“我的能力就这么差,这辈子我再也别想出人头地了。”当你发现自己陷入了这种思维困境,不妨强迫自己换一种表达,用“此时”“最近”来代替“永远”“总是”。比如,当你感觉痛苦的时候,不要说“我永远不会快乐了”,而是说“我此时感觉很痛苦”“我有时候会感觉不快乐”,这种表达会降低我们的焦虑感,并帮助我们快速找回对人生的控制感。
l 寻求身边人的帮助一些人在遭遇挫折之后,在他人面前依旧表现出坚强、乐观的一面。其实,我们完全不必要将所有的痛苦一人承担,而是可以坦然地承认痛苦,并向身边的人寻求帮助。具体该怎么做呢?心理学家苏珊发明了“圆环定理”。在这个定理中,我们要先写下处于悲伤中心的那个人的名字,然后画一个圈将这个名字包围其中。然后,在这个圈的外围画一个更大的圆环,在第二个圆环里写下受悲剧事件影响仅次于第一个人的名字。接下来,再根据受影响的程度持续画圆写名字。圆环画完之后,你就能知道自己该去安慰谁,该去向谁寻求帮助了。无论你处于圆环的哪个位置,你都要去安慰比你更接近中心的人,同时向比你远离中心的人寻求安慰。l 寻找更深刻的人生使命很多经历过毁灭性打击的人,都通过寻找人生使命的方式走出了悲伤。这是因为,遭遇毁灭性打击的人常常会产生对人生的虚无感,觉得生命没有价值、没有意义。而寻找深刻的人生使命,则让他们找到了存在的价值。正如维克多尔·弗兰克所言:“在某种程度上,痛苦在找到意义的时候,就不再是痛苦。”比如,很多见证过911恐怖袭击的美国人,会改变自己的工作。有的人进入了医学行业的,有的加入了消防部门。又比如,一些在汶川地震中丧失亲友的人会成为志愿者,去帮助更多的人。当某项工作能让我们获得强烈的使命感和价值感,那么工作本身就能够帮助我们从创伤中复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