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光桥下有蓝藻

妙光桥下有蓝藻

昨日去太湖文化研究会,走过妙光桥,桥北是南禅寺,寺中有妙光塔,故名。“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禅寺历经风雨沧桑,妙光桥见证了岁月过往。

走在桥上,低头看去,古运河在晨光熹微中缓缓流动,河面上飘浮着一层蓝藻,碧绿,轻盈,弥漫,几艘缆系在河岸边的豪华游轮,便在这片飘浮的绿沫中轻轻晃动。

世间有许多诡异的物象,蓝藻就是其中之一。当它初起时,薄施翠痕,轻展碧漪,看起来十分可人,映现出一片美美的意境。然而,在夏日的蒸腾之下,它迅速地生长、蔓延、蜕变、死亡,呈现出鬼魅般的蓝色,泛起恶臭,释放毒素,将原本并不明澈的水体污染得更加的不堪。小小蓝藻不可小觑,十多年前,正是这种最原始的单细胞生物的肆虐,引发了一场“供水危机”,给这座以“太湖明珠”著称的历史文化名城带来了难以言说的尴尬。这场危机甚至惊动了国家的最高层,共和国总理亲临太湖探究,副总理领衔挂帅督阵,集结太湖周边三省市之力,展开了声势浩大的“零点行动”,泼洒了无数的银两,落实了无畏的决策,付出了无比的艰辛,用上了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各种手段,采用了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各种方法,总算取得了华丽丽的“丰硕成果”,太湖水质稍稍有所起色。然而,蓝藻这种最低等的生物,其生命力偏偏就顽强得很,一有合适的机会,它就会出来闹腾一番,如今在城市的最中心地带、最繁华之处又见蓝藻,让人情何以堪?!

驻足在妙光桥上,听到了路人由此引发的一片啧啧烦言,无非是说“有关领导”不太给力,“有关部门”不够作为,“有关人员”不尽负责。市井小民并不具备什么政治胸襟,难免少了点高瞻远瞩的大局观,有一说一,还由此及彼,再延伸下去,话就越说越发的难听了。

能够放大胆子议论朝政,应该是一种文明进步。城市治理,兹事体大,轮不上胡乱置喙。不过从草民的心态来揣摩世态,总觉得有些东西确实值得好好思量一番。

天有病,人知否?就以蓝藻来说,自从十几年前的“供水危机”发生后,确实是倾全市之力进行了一番斩筋剔骨的大整治,尤其在改善水质方面,殚精竭虑,多管齐下,包括雨污分流、关闭污染源,实行“河长制”、双通道供水等等,可为什么就是起不到应有的长效作用,那些个方略啊,预案啊,举措啊,一有风吹草动,就脆弱得不堪一击?

但凡人得了病,无非是三条:施以必要的医治,打针吃药动手术;注重后续的管控,有所禁忌,随诊观察,以免复发;加强日常的保养,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防患在先。人们常拿发达国家的境况来说事,细想起来,所谓文明程度的提高,其实也就是这三个方面。

一曰严刑峻法。民生无小事,务必在法理的层面上定规立制,说到就要做到,任何人不得逾越,一旦“坏了规矩”,决不姑息。不动真格,有法也是摆设。交通管理上的法规执行可以作为一个样板:治酒驾,以前光提口号,靠宣传教育,似乎没起到多大作用。后来入刑了,设卡临检,当场查验,并立马上传相关信息,该拘的拘,该罚的罚,不存在任何的说情枉法空间,一下子就情势扭转、顽疾渐除。还有车辆斑马线礼让行人,法规一出,“扣分”利剑高悬,很快就形成人人自觉遵守的良好习惯。法制的规范性,不在于有无,而在于没有任何徇私空间地不折不扣执行。

二曰管理到位。定岗定责,各司其职,各有担当,眼中不揉沙子,手下不失毫厘。现在大力提倡“工匠精神”,很时髦,这其实就是敬业态度的实化。去看南京六朝古都老城墙,那一块块大青砖,上面都刻印着制砖工匠的名字,历经几百年风吹雨打,依然坚硬如铁,“砖头恒久远,一块永流传”。留名不在于彰显功绩,而在于责任追溯,是一种对使命、对历史负责任的表现。如果我们现在的每一幢楼、每一座桥、每一条路,以至于每一项工程,都能标注上设计者、建造者的尊姓大名,接受世人和时间的检验,也许就不会出现那么多匪夷所思的楼倒倒、桥垮垮、路烂烂了。

三曰素质支撑。良好的文明形态,需要人们以高度的理性自觉来构建和维护。上了年纪的人,往往怀念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世风,和睦礼让,积极向上,纯净真诚。什么时候起,这种良好道统风气就被撕裂了、污损了、蹂躏了?当经济的考量上升为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价值取向之后,人们的良知便被腐蚀了。公德心的缺失是整个社会的悲催。

妙光者,佛法普渡,慈光披照也。倘能事事、处处、人人尚德守正、清明严谨,善哉,善哉!

2018年6 月13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