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三观”?
什么是三观?
按哲学定义来说,三观就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作为中国文化的三大支柱,道、儒、佛将中国人的“三观”早就确立。
儒家重仁义,“三观”落在“观天下”,就是“以天下为己任”,修身,齐家,治国,都能“担得起”。
道家重在“道”,“三观”与“观无为”相连,重心放在“顺其自然”,张弛有道,最后归于“大道至简”,一颗平常心,想得开。
佛家重在修“心性”,重心放在“观自在”,既要修缘,又要度心,三千烦恼,能“心无挂碍”,随缘而化,“放得下”。

一言概之,担得起,想得开,放得下,成就了中国人真正的“三观”。
什么是“担得起”,且看这个“儒”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需”,合起来就是“人之所需”。
人活世上,有各种精神或生存的需要,满足这些需要就需要去获取。去拿,并且拿到了、拿对了,就是拿得起。
儒家将社会责任作为重中之重。百姓、城池、社稷都是社会责任的重头,个人的私欲和这些比较,不在一个段位。
道家的特质,就是“大”,眼界大,气象更大,直至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这种眼界与气象来自何处?来自将眼光投向天与地,将洞察直抵道与气。

合之,才有了内敛其内的大道,与显明其外的大气。其外象,就是心中有静气,事事想得开。
世界瞬息万变,只有那些善于生存、随时看开,然后轻装上阵的人,才最后主宰生活,不被生活的不如意击垮。
禅语说:“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
人生千般,无非舍得。
所谓的命运,不过就是关键时刻的正确取舍。能知道既来之则安之,不强求,平心。能懂得握不住的扬了它,不纠结,息心,都需要修习定力。
世界上从来没有百分之百满意的生活。
所谓的称心如意,不过是有些事情咬着牙撑起来,有些事情不得不看开,还有些事情能学会放手。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