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识人之法|明智法

(0)

相关推荐

  • 如何用一个字讲清楚《道德经》?

    我们知道,<道德经>是源起于中国春秋时期的一部百科全书,涉及诸多知识门类,论述广泛深入,要读懂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过,如果能紧紧地抓住其核心--道,进行研读,就可以精准地领会老子的思想 ...

  • 《道德经》《德道经》道为体,德为用;道为...

    <道德经><德道经> 道为体,德为用: 道为内,德为外: 道即德,德即道: 无德不能得道, 离道即是失德: 道是本源,是规则: 德是天性,是修为: 失道不可能有德, 损德不足以 ...

  • 传授道德功

    道德功 分为两部 一部为道 一部为德 道德之功 易经之用 得道者长生 通德者舒畅 分别学习 一次一功 不可贪多 一部老子的书 后人分解为两个字 道与德 此二者,老子传承之关键 有缘者,千万里不远,以待 ...

  • 《道德经》:顺应自然最快乐

    第五课 乐 道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言,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道之出言,淡乎其无味:道的很多内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道用语言讲出来 ...

  • 中国古代识人之法,神准得令人惊叹!

    纵观中国历史,善于识人者比比皆是,周文王渭水河畔识得姜太公,吕太公挑选无赖刘邦为婿,曾国藩初会江忠源纵观--诸如此类的典故可谓数不胜数. 早在数千年前,中国古代就有了相关的理论书籍,如<周易&g ...

  • 古代识人之法|论短法

    论短法 本文论述了为什么观察人的缺点,就可以知道人的优点,这是因为缺点总是伴随着着优点而表现出来的,一定程度上说,缺点就是优点的的另一方面的标志. 何谓观其所短,以知所长?夫偏才之人,皆有所短.故直之 ...

  • 古代识人之法|探绪法

    探绪法 观察一个人的情绪波动可以考察一个人,因为一个人在心愿顺遂和希望破灭时,有非常明显的外在表现,从而可以从他的情绪波动来了解他的性格特点和不足. 何谓观其情机,以辨恕惑?夫人之情有六机,抒其所欲, ...

  • 古代识人之法|揆爱法

    揆爱法 本文阐述了"爱"与"敬"是一种人际交往的道德规范,通过观察一个人对敬爱这种道德规范的态度,就可知道他为人处世的成功与失败. 盖人道之极,莫过爱敬.是故& ...

  • 古代识人之法|辨伪法

    辨伪法 辨伪,就要不单从言行来看人,而是要探求其行为动机.本文列举了一些"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表现,从这些表现可以看出,看人就要看他的来龙去脉,不能单以言取信,以貌识 ...

  • 古代识人之法|品质法

    审誉法 一个聪明的人,可以通过对形势的准确判断,申时度势而作出的正确选择,从而赢得人们的称赞:一个意志坚定的人,可以通过对艰苦环境的考验而表现出的坚韧不拔的毅力,从而赢得人们的钦敬.据此可以看出一个人 ...

  • 古代识人之法|审态法

    审态法 本文讲述的是与上文讲述的"神"相关联的"情态",上文的"神"是内在的,以静态为主,本文的"情态"是外在的,以动态 ...

  • 古代识人之法|论神法

    论神法 本文讲述的是从一个人的"神"来考察一个人的正邪.这里所说的"神"的含义跟精神的"神"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它讲的是一个人的内在气质和品质 ...

  • 古代识人之法|察骨法

    察骨法 本文讲述的是古人的相骨之术,虽难登大雅之堂,但也不乏合理的因素. 骨有色,面以青为贵,"少年公卿半青面"是也.紫次之,白斯下矣.骨有质,头以联者为贵,碎次之.总之,头上无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