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时代强调个人品德,是不是有些老土过时?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都是要当一个诚实、善良、正直、勤劳的人,但或早或晚却会发现,真实的社会运转规则好像不是这样。
混得比较好取得了成功的人,非但不具备这些美好的品质,甚至可能还是这些品质的反面:
比如,靠营销技巧,把质次价高的产品夸得天花乱坠,打造成销量领先的网红产品。

或者,你勤勤恳恳把一个项目做下来,但同事却靠着高超的汇报技巧,将功劳抢过来,当作他自己升职加薪的跳板。你感到愤愤不平,“为什么职场上总是更会说话的人比真正做事的人升职更快”;
你将同事当做朋友,即便他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老板问到你也会帮他打掩护,但没想到他却在背后偷偷跟老板打你的小报告。更可气的是,你认为老板应该警惕他这种人,但没想到这种喜欢在背后说人坏话的人,反而更能取得老板的信任。
像这些经历,一点一点撬开了你原本坚固的世界观,让你觉得自己从小接受的教育,很大一部分都是错的。这些所谓为人的美好品质,大家只是这么说说,真实的社会,有另外一套运转规则。
吃了太多次亏,让你感觉自己必须要改变了,毕竟这个社会就是适者生存嘛。
你开始看职场管理的书籍,学习该怎么跟老板汇报,怎么突出自己的成绩掩盖自己的不足,将5分功劳说成8分;你开始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表面上跟同事打成一片,背地里却要偷偷防一手;你开始练习,当同事在会议上当面攻击你的时候怎么反驳回去,学习怎么甩锅;后来,你甚至开始思考,是不是在同事偷偷跟老板打你小报告之前,先告他一状。。。
你渐渐发现,这个社会上,除了向小孩子说教和官方表彰道德楷模的时候,似乎已经没人再提个人品德了,品德已经成了一个有些老土过时、甚至稍显迂腐的词汇。

但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却非常复古地把个人品德摆在了所有习惯的最前面,作为全书的基本前提。
作者史蒂芬·柯维讲述了自己的观点:靠长袖善舞的人际关系技巧,虽然可以短时间内赢得对方的好感,取得想要的成功。但如果没有根深蒂固的诚信和基本的品德力量,那么生活的挑战迟早会让你真正的动机暴露无疑,一时的成功就会被人际关系的破裂所替代。
也就是说,人无法永远伪装,我们无法在所有的时间里蒙骗所有的人。当对方发现了真相以后,没有了信任,那么之前取得的成功也就不可持续,因为没有人喜欢上当的感觉。哪怕你过去的伪装并没有给对方造成多大的实质损失,但也会让对方有种“被当成傻子一样耍”的挫败感,更何况,没人想跟一个不守信用、虚伪的骗子长期合作或者相处。
相反,即便有的人不那么能说会道,不擅长交际,但只要具备优秀的个人品德,也能取得我们的信任,跟他们顺畅合作。因为我们了解他们的品德,能够绝对信任他们。品德有余却沟通技巧不足,瑕不掩瑜。
分析到了这里就会发现,注重品德就不再是一种空洞的说教,而是成了人们衡量现实利弊之后的一种理性的策略。
人群中有少数人是天生的演员,非常善于伪装,但大部分人不是。对大部分人而言,即便学会了各种油滑的为人处世技巧,也仍然很难表现得非常自然。那种刻意的演技,在久经世故的人眼里就会显得很幼稚,反而达不到想要的目的。
就好像同样是向领导谄媚,有少数人拍马屁能拍得到点上,令领导遍体通泰;但大部分人却只能东施效颦,让人感觉生硬尴尬。
大部分人的天赋技能点不在这里,即便花费了很多时间精力去学习这些油滑技巧,也仍然用不好。与其如此,又何不采用像史蒂芬柯维一样的思考方式,从自身的品德力量入手,为自己塑造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个人品牌呢?
而且,注重品德的力量,也不意味着自己要做一个傻白甜。世事洞明和人情练达,与注重品德本身并不矛盾,这二者不是一个层面的概念。
我们完全可以做到在把事情做好的同时又做好汇报,也完全可以在双赢思维的前提下借助良好的沟通技巧让大家的合作更顺畅。品德不排斥技巧,只会挑选技巧。即便在东方传统儒家法家的叙事框架下,菩萨心肠和雷霆手段也可以共存,而内圣外王,更是士大夫们理想的榜样。
好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拆书系列第二集就到这里。这个书名,很容易让人忽视书中有关七个习惯以外的内容。但是在七个习惯之前,仍然有不少值得我们思考的点,这些点连同七个习惯都会在后续的拆书节目里陆续讲到,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