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想自杀的原因是存在感危机!——看电影学心理学系列(一)

今天看电影学心理学系列,为大家推荐一部美剧《爱,死亡和机器人》,故事非常深刻,涉及心理学,包括对未来的看法、孩子未来的人生等等,主题非常广泛。

01

人为什么非要证明自己存在着呢?

每一集背后都有一个哲学思想。

学心理学,一定要有哲学的背景和基础
西方心理咨询流派,每个背后都有对应的西方哲学流派。
西方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哲学流派?
本质上是西方人想通过不同流派的哲学,解决存在感危机。
西方人为什么会有存在感危机呢?
西方哲学假设的起点来自于《圣经》,传说人类偷吃了圣果,被上帝赶出伊甸园,人们就失去了自己的存在感。
假如你养了一条狗,它不听话,你把它赶出屋子在外面流浪作为惩罚。
这个狗从小就在家里养,对人有很强烈的依赖,但现在被赶到外面独自生活,失去了活着的意义,它要找到为什么活下去的存在感。
当然,狗不会思考这么复杂的问题,而人的大脑有额叶皮层,所以我们就要思考人为什么活着的意义
寻找过程中,最核心的就是存在感话题
其实就是哲学最重要的核心环节
哲学就是用来思考人为什么活着的一个学科。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把人异化成了商品,商品最大的特点就是要有价值。通过出售自己,出卖自己,才能获得价值
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面,一个人要获得存在感,就必须把自己卖出去交换,交换的钱越多,就越有存在感。
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人获得存在感的一种方式。
或通过购买商品,购买的商品越多,占有的商品越多,人就越有存在感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把人变成了商品,导致人们的存在感发生了危机。
人为什么非要证明自己存在着呢?
因为我们是社群动物
什么叫社群动物?
你想象一群蚂蚁,这里面没有一个蚂蚁会被我们看见,为什么?
因为我们看到的,都是一群蚂蚁,每一个蚂蚁都是一样的。
但是人类不一样。
人类有70亿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名字,每个人都希望能被别人看见
一个人如果一生都没有被别人看见,没有被别人听到,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样活着会觉得索然无味。

02

怎么才能找到孩子失去的存在感?

关于青少年诸多问题,家长们经常会问该怎么办?
心理工作者,也包括父母们,得从哲学领域去重新思考下,人类到底是如何失去存在感的?通过哪些方式可以给重新找到存在感?
其实孩子的问题,如果从哲学角度来说,那就是孩子找不到自己活着的意义
为什么孩子们找不到呢?
因为孩子上学过程中的存在意义是家长给予的,学校给予的,社会给予的。
孩子究竟为什么而活着?
他要觉得世界有意思,好玩,有趣,他要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但孩子们每天上学,只有学习成为班里前几名时,才会有存在感。
否则老师看不见他们,同学看不见他们,他们也就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这是很多孩子在学校找不到存在感后,干脆不去学校退回到家里生活的原因。
在家里面,至少父母亲还能看见他,还能找到一定的存在感。
这也是很多孩子社会退缩、社会逃避的重要原因
现在青少年成长中最大问题,在于获得存在感的方式只有一种,就像独木桥
每班只允许前几名的孩子才能获得存在感。其他孩子怎么获得存在的证据呢?
孩子怎样才能找到存在感呢?
孩子和同龄人一起玩耍,组成各种各样的团队,在户外自由玩耍。
有的是孩子王,有的跟着别人跑,孩子们玩一些真实世界的游戏
在一些游戏环节中,孩子们能够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03

小结

这个系列短剧,对我们中国有借鉴,但不是完全的替代
原因在于中国哲学在传统上,有自己解决存在感危机的方式。
现代工业革命下、互联网革命下,中国人传统解决存在感危机的方式消失了很多,导致很多孩子也出现了存在感危机
通过看电影来学习心理学,来了解——
什么叫做哲学?
哲学最核心的问题是人为什么活着?
我们到底如何证明自己存在?
西方人如何思考存在感危机?
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解决存在感危机?
当下中国的孩子或成年人,该如何解决自己的存在感危机?
这讲到这里,下讲继续。

中国心理圈

手把手心理实操训练模式创始人

 中国心理圈真正教实操的老师

赵小明个人简历

【专业成长经历】

心理学、管理学双硕士

12年临床精神分析受训经历

【学会任职】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文化心理组委员

【专业著作】

《聚英国》

《拆掉心里的墙》

《互联网心理学》

《文化艺术符号治疗技术》

《本土化音乐治疗与技术实操》

心理小说《寻宝图~南红教父》

《第三代儿童心理教育》

《和妈妈一起学逻辑学》

《心理安全员》

【业界头衔】

今日头条2017年度心理自媒体金处方奖

今日头条2018年全国科普类自媒体排名11

2016-2018连续3年今日头条心理类自媒体10强

央视财经频道《职场健康课》栏目嘉宾

央视少儿频道《极速少年》栏目心理专家

央视旗下网络媒体央视频,疫情期间特约连线心理专家

原创作者:赵小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