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给朋友圈里的陌生人捐款吗?

什么样的人最容易获得捐助?

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捐助效果最好?

什么样的社会关系让捐助影响力大?

(本文并非质疑社会捐助的慈善之心,而是想反思这个慈善活动组织的运行机制)

近一段时间我遇到了好几起社会捐助事件,我想谈谈这个话题的原因不是想否定社会温情,而是出于专业思维习惯想讨论一下这里面的运行机制。虽然捐助金额不同,但无不体现了人间有大爱。不过,同样是捐助,为什么每次捐助的金额会有很大差异呢,尤其是捐资额度、捐助次数以及转发次数。

随便抓来几个捐助案例,如前段时间的“罗一笑”捐助事件,不久前发生在我朋友身上的捐助,以及眼下刚关闭捐助通道的东大学子募捐。之所以选择这几个案例,因为我能够不用搜索引擎就想的起来,而且无意之中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捐助类型,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比较有典型性的。

“罗一笑”事件在我印象中是三个案例里捐资额度最高,而且较为悬殊。原是一本土作家为挽回病重女儿,通过朋友圈公众号向社会寻求帮助,前后三个月共获得捐助高达两百五十多万。

根据事件前后的爆料分析,我认为这个捐助的推手有三大块:一个是商业营销的驱动;一个是罗一笑父亲——罗尔的文人效应;另一个是社会资本的平台影响。我不得不说,这个捐助是相当的成功。因为,他超额的达到了预期捐助的目标。(原本只是一个父亲想办法挽回自己孩子的故事,事情已经过去,暂不论事情最后被舆论如何定性。我只是以此举例,绝非要给此事件以肯定或否定)

在这个捐助事件中,“商业营销”的推手作用不容忽视。“小铜人”的背后营销推力,以读文章并转发变相“裹挟捐助”,促使许多人关注此事件,阅读并转发文章,间接的为其提升知名度。

罗尔作为一个出版社的主编,自己用亲情呼唤社会关爱,加上文艺青年对文章的通情心理,公众号的文章推送很容易获得年轻人的热捧。因此,即使在他发文表示医药费已筹够,不再接受捐助的时候仍有人向其捐款。

作为一个本土作家,他在编辑、出版商圈子里也有一定名气。社会资本影响力较大,活动圈子的社会层次水平较高,因此能够获得的资源支持远大于普通人。不仅社会资源本身具备一定的资本优势,还能带来关系资本效应。在这种圈子影响下,优势叠加。

由于自身作品的影响、社会关系的作用以及商业营销的推动,亲情牌、营销牌、社会资本牌,三手好牌合到一起,而且互相契合,产生的效果当然令人满意。

相比之下,我身边的那个朋友就远没有“罗一笑”那么“幸运”。他用水滴筹、朋友圈向社会、朋友寻求帮助。前后将近两个月却只筹得六万左右。

他只是一个社会普通人,在银行信贷公司工作,也不是在编人员。他的情况是父亲突发脑中风,在医院手术治疗医疗费耗尽家财,百般无奈之下,向社会寻求资助。经过他的朋友圈,我们作为朋友、同学的转发并替他向社会呼吁,但是依旧停留在社会熟人网络范围内。捐助者都是朋友,朋友的朋友;同学,同学的同学;亲属,亲属的亲属。其他社会陌生人的捐助几乎为零。

他能发动的资源就是我们这些刚入职的同学,以及周边邻居、亲属。他所能用的资源就是亲情网、朋友圈,几乎不能向社会寻得帮助。他所能打的只有亲情牌,社会资源的力量因为其身份的大众性,事件热度不高,相比之下要比亲情牌的效力低得多。因此,所能获得的资源也就十分有限。

东大学子捐助事件获得资助额度处于二者之间,共有八十多万,但是是在极短时间内筹得的,大概用了12个小时。这是前两个案例所不能比的,尤其是我朋友的那个“水滴筹”。

东大学子捐助事由:一大三学生突发癫痫,专家会诊疑似为自身免疫性脑炎。他来自农村、家庭不富裕,在学校、老师、同学与校友的关注下,通过学校爱心基金会的支持,向社会寻求捐助,主要通过校友、朋友圈、学校基金会向社会寻求帮助。

作为一个大学生自身并不具备怎样的社会资源,但是他的身份却给予了他很大的优势。东大学子,虽不比清华北大,但也是985(我觉得这个层次感是教育选拔的必然产物,是值得保留的)高材生。这种光环效应很容易唤起其他人的同情心。而且他的筹资是有学校部门出面的,具有相当的官方性,而且运行相对透明,社会信用度良好。关注此事件的多是东大校友、在校师生,这些人所具备的资源不可估量(前面提到名校效应,间接反映出校友的社会资本)。年轻人的热血、充满爱心的通情心理,让大家不约而同的为他捐助,为其呼吁。

东大学子捐助事件,主人公不具备多少社会资源,但是活动的组织者是一个组织,活动具有组织性、规划性;借助的筹集渠道透明正规,社会认可度高;参与活动的社会成员资本储量丰富;再加上青年人的社会爱心热度高,所获得捐助效果必然较好。

三个案例比较如下:

案例

“罗一笑”事件

救父事件

救助校友

组织者

父亲

儿子

师生

背后推力

商业营销

名人效应

社会资本

亲情效应

师生情

校友资源

基金组织

名校身份

捐助人

社会大众

朋友、商业资本

亲属、朋友

同学、邻里

校友、基金会

学生、社会大众

筹集渠道

(0)

相关推荐

  • 来,把你的手给我

    帮我看一下这条兼职信息,待遇这么好会不会是假的? 这个人对我这么积极会不会是想骗我? 我要不要主动添加这个人问问这个工作我能不能做? 一直在内耗的人,是没办法走得长远的. 你啊,要小心别被骗了. 于是 ...

  • 高考百日冲刺作文辅导14:材料作文“罗一笑网络众筹事件”导写与示例(已发表)

    材料作文"罗一笑网络众筹事件"导写与示例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近日,微信朋友圈被一个叫罗一笑的小女孩刷屏,这个小女孩是一名白血病患儿,其父亲罗尔与一家名为 ...

  • 关系链:互联网大战的C位(上)

    互联网发展和社会化传播,不仅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从信息传播进化到关系连接,而且形成各种各样的关系链.随着5G的到来,这种传播链还会把人们从互联网带到物联网,带入万物互联的新世界.当今互联网平台之间的战 ...

  • 黄渡海荐书第五期---推荐《联结力》

    推荐书目: <联结力---联结创造价值> 作者:丁伟明 索书号:C912.11-49/1026 在中图分类法中C912.11-49对应人际关系的通俗读物 选择理由: 1,六度空间理论 就是 ...

  • 创业失败者处在人生低谷,如何才能走出困境?先做好这三件事

    对于社会上大量的创业失败者群体,社会欠一个交代.这是曾经为社会经济发展拼尽全力的一帮人,现在基本都处在孤立无援,贫困交加的困境中,甚至有一部分人依然还在被信用惩戒,这不公平. 进入自媒体领域以来,我一 ...

  • 借助社群力量,提升人脉对事业的帮助

    人际关系是人不能忽视的潜在财富.没有丰富的人际关系,无论做什么事都将举步维艰. 换句话说,你的人缘越好,朋友越多,你的力量也就越大.人际关系是你能力的延伸.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如果能获得周围朋友 ...

  • 高负债者,路再难也要走下去,不能浑浑噩噩活着,为了那份尊严!

    我们有很多创业失败或因商致贫的高负债者,每天生活在煎熬之中,提心吊胆过着生无可恋的日子,电话不敢接,亲友不敢见,甚至有的人连门都不敢出,就像惊恐中的老鼠一样.这种状态如果一直这样维持下去,那结果是可以 ...

  • 东方快评丨你朋友圈里的“文艺浪漫”,却是他人的痛苦烦恼?

    作者:二旦 来源:东方网 选稿:何佳明 上海的 武康路 又双叒叕火了,这次是因为"蝴蝶结阳台",同时"火"了的,还有一位奶奶,因为善意.无意在阳台上的的一个挥手 ...

  • 《红楼梦》中晴雯为什么不在鸳鸯的朋友圈里

    第四十六回,鸳鸯在与平儿说话时,亮了一下自己的朋友圈:"这是咱们好,比如袭人,琥珀,素云,紫娟,彩霞,玉钏,麝月,翠墨,跟了史姑娘去的翠缕,死了的可人,和金钏去掉的茜雪,连上你我,这十来个人 ...

  • 栽倒在朋友圈里

    <做人与处世>18期 90后的年轻人崔晓浩出生在牡丹江,因父亲是个生意人,家境殷实,他从小衣食无忧.上高中的时候,其他同学还在为生活费发愁,他却拥有了最新款式的苹果手机.ipad,让同学羡 ...

  • 孝子们“又”在朋友圈里行动了

    作者/梅森 母亲节的野望 今天是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也是全中国人民都在朋友圈里庆祝的母亲节,我并不了解母亲节的由来,所以我特意百度了一下. 以我浅薄的读过的历史中,凡是第几个月的第几个星期几为规定的节 ...

  • 永远不要羡慕朋友圈里的“生活”,只是为了做给别人看的

    听到几个同事聊天,越聊越激动,仔细一听,原来在讨论朋友圈里的谁又去吃牛排,谁买了一个新包包,谁换了一辆新车,谁去了那里旅游.听了一会儿,听到她们语气中带有羡慕和嫉妒. 其实也不怪她们,谁看到别人有,自 ...

  • 朋友圈里非常精辟的句子,感悟深刻,句句有道理

    一. 机会总是有的,假如把握不住,不必怨天尤人,只因自己不够优秀:不必把时间当垃圾处理,只有珍惜光阴,才可以提升生命的质量:两点之间不一定直线最短,有时候迂回曲折能够更快地抵达终点:假如错了,那就停止 ...

  • 远离朋友圈里的“穷人”(精辟)

    来源:儒风大家(ID:rufengdajia)网络上流行过一句话:"你朋友圈的平均水平,就是你的水平."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 你以为,Ta在朋友圈里那么爱笑,私下就不会哭?

    你以为,Ta在朋友圈里那么爱笑,私下就不会哭?

  • 聪明的女人,从不在朋友圈里发“这些”,容易被人瞧不起

    朋友圈是一个大众平台,平日里不想说的话,这里便是一个很好的倾诉窗口,于是有的人发朋友圈让人觉得很有意思. 而有的人发朋友圈只会让人觉得无聊至极,甚至还会在心底里看不起对方. 在信息时代,手机成为了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