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说三国》之五:避义兵董卓迁都

(0)

相关推荐

  • 汉末风云录十:商议迁都荀爽助纣为虐 历史之谜皇甫错失良机

    上回说到董卓听从郑泰的劝谏,放弃大规模征兵讨伐袁绍,而计划迁都长安避其锋芒.迁都不是搬家,事情之繁杂.牵涉面之广难以想象,董卓想到了一个人--河南尹朱俊. 朱俊是平定黄巾之乱的功臣,军界的元老,历任文 ...

  • 撕裂汉帝国的终极杀手——袁绍(八)

    感谢各位点赞读者捧场,谢谢. (紧接上期) 董卓迁都 在有可能被盟军三面合围的危险中,董卓加快了迁都节奏.迁都长安,既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与凉州通道存在被白波军打断的危险问题,又可以避开盟军的锋芒,拉长 ...

  • 撕裂汉帝国的终极杀手——袁绍(七)

    现在开聊的应该算第二部分了,换一个封面以示区别.感谢各位读者捧场. (紧接上期) 各怀鬼胎的关东联盟 关东联盟中最早起兵的是曹操.曹操出逃洛阳之路艰难坎坷.当时的豫州牧黄琬奉董卓之命追捕曹操,曹操改名 ...

  • 镇压黄巾董卓功劳最小,但为自己谋利,他远胜卢植皇甫嵩和朱儁

    有能力的人很多,但如何运用自己的能力,用自己的能力为谁来谋利,这是三观的问题.有的人用自己的能力为国家做贡献,有的人为国家做贡献顺便为自己谋私利,有的人更注重为自己谋私利. 大体来说,司马懿属于为国家 ...

  • 《史说三国》之三:董卓进京掌朝政

    上集说到八月二十八日,袁绍等关闭北宫,搜捕斩杀宦官.二十九日,张让.段珪等走投无路,带着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等几十人步行出小门,夜里,到了黄河小平津渡口,皇帝的六颗玺印都没有带出来,也没有大臣跟随.河 ...

  • 《史说三国》之九:王司徒智除董卓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夏,四月,董卓到达长安,公卿迎接参拜到车下.董卓对御史中丞皇甫嵩说:"义真,害怕吗?''皇甫嵩说:''明公若以德辅助朝廷,则要热烈庆祝,怎么会怕呢!若滥施酷刑以逞能, ...

  • 《史说三国》之五十:关云长水淹七军

    就在曹操与刘备在汉中交战时.关羽派南郡太守糜芳守江陵,将军傅士仁守公安,自己率兵攻打樊城曹仁.曹仁派左将军于禁.立义将军庞德等驻守樊城以北.八月,天下大雨,汉水泛滥,平地水深数丈,于禁等七路兵马都被水 ...

  • 《史说三国》之五十一:徐晃关羽战樊城

    小编说:我们的祖国成立72周年了.老夏也在国庆假期和家人们欢度了78岁的生日,他见证着祖国一路走来,风雨无阻,自强不息.在这里老夏衷心祝愿祖国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 上集说到吕蒙称病回建业.他顺江而 ...

  • 《史说三国》之五十二:关羽兵败走麦城

    吕蒙到寻阳,将精兵藏在船仓中,派百姓穿着商人服装摇橹,逆流而上,昼夜兼行.关羽在江边的哨兵以为是商船,不及提防,完全被收绑起来.糜芳.傅士仁平素嫌关羽看不起自己:关羽出征,二人供应军用物资不力,关羽说 ...

  • 《史说三国》之五十三:献帝禅位让曹丕

    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春,正月二十三日,魏武王曹操在洛阳去世.武王洞察事物,很难被假象迷惑.博采众议,不固执己见.提拔特殊人才,不拘出身贵贱,知人善任,使得各尽所能.与敌人对阵,神态安闲,好像没事一 ...

  • 《史说三国》之五十四:抗刘备孙权降魏

    关羽被杀,汉主刘备感到耻辱,要攻打孙权.翊将军赵云说:''国贼,是曹操而不是孙权.若先灭魏,则孙权自然归服.今曹操虽死,儿子曹丕篡位,应当乘众心未附,进攻关 中,占据黄河.渭水的上游讨伐逆贼,关东的义 ...

  • 《史说三国》之五十五:陆伯元火烧连营

    黄初三年(公元 222 年)二月,汉主刘备将从秭归出发,攻击吴国,治中从事黄权 劝谏说:''吴人强悍善战,我水军沿江而下,进易退难.臣请求做先锋杀敌,陛下在后坐镇." 汉主不从,令黄权为镇北 ...

  • 《史说三国》之五十六:魏文帝三路伐吴

    当初,魏文帝封孙权为吴王时,孙权曾答应送太子孙登入侍作人质,过后却一再推 故不送.文帝大怒,要讨伐吴国.太中大夫刘晔说:''孙权新近得志,上下齐心,而且有江 湖阻隔,不可仓促用兵."文帝不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