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在肥城》二、功成身退栖陶山

下篇:范蠡其人与历史评价

原创作者:程兆奎

2
二、功成身退栖陶山

吴山明画( 中国美术学院著名画家、教授)

人们称颂范蠡前半生高度的政治远见和杰出的军事才能,同时,人们更赞赏他的后半生,面对到手的名誉地位、荣华富贵,他却清醒地选择了功成身退,弃官而去。

在勾践取得霸主地位的庆功大会上,群臣个个欢欣鼓舞,纷纷向勾践和范蠡道贺。勾践反倒面无喜色,沉默寡言。范蠡看出了他的心事:他是不想把功劳归于别人,只能共患难,不能同享乐。勾践的猜疑嫉妒之心逐渐暴露,何况范蠡自己的功劳和名气太大了。功高震主,勾践怎么会高兴呢!现在勾践野心膨胀,只想称霸和扩大势力范围,若有人劝谏,定会招来杀身之祸。范蠡意识到越国已不可久留,便决心弃官出走。

范蠡向勾践辞官,勾践当场拒绝了他的请求,还假惺惺地说分半个越国给他。后来又以杀其全家相威胁。不过,范蠡头脑清醒,主意已定,第二天还是偷偷地离开了越国。临行前,他写了了一封信给文种,提醒老朋友:“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勾践长颈鸟喙,鹰眼狼步(贪欲邪恶之相),只可共患难,不可共欢乐。你若不走,迟早会有危险。”文种收到信后,不相信勾践这么无情义,又一想,老朋友说得也有道理,就自称有病不能上朝。持续了几天,就有人在越王跟前进言,说文种有谋反之意。因为这些奸佞之徒嫉妒他的才能和功劳。勾践霸业已成,觉着留着他也没什么用,还会生出许多事端,就对他说:“你教我攻打吴国的七条计谋,我用了三条就打败了吴国,还有四条在你那里,你不如跟吴国国王去,试试你的计谋能不能救了他们。”说完,送给文种当年伍子胥自杀的那把镂孔剑,让他自杀了。在陶山范蠡祠的一块明万历五年诗刻中,有句“种后竟成擒”,就是指这件事。

《东周列国志》插图

范蠡激流隐退,说明他才智超群,眼光敏锐,纵观历史,环顾左右,教训历历在目。比如伍子胥和孙武,都是为吴国开创霸业的有功之臣,后来一个被赐剑自尽,一个被逼隐居。这是君臣之间只能共患难,不能共享福的惨痛教训。在范蠡看来,勾践和夫差,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都会千方百计防范帮助他成就霸业的良才重臣。范蠡对政治风云和人生未来的预见,在后来文种的死中得到验证。这是范蠡智慧髙人一筹之处。

范蠡胸怀大志,具有远大的抱负。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人员流动很少限制。范蠡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从楚国投奔到越国,辅佐勾践制定治国安邦大计,忍辱负重,励精图治,充分展现了他独特的聪明才智。越国由弱变强,灭吴称霸,由此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给自己心灵以最大的满足。功成名就,见好就收,终生不悔。这也说明,范蠡很明白“月满则亏,物盛则衰”的道理。

著名作家夏廷献对范蠡辞官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他说:范蠡是感到自己的本领在治国上已充分施展,政绩已到顶峰,官位已经封顶,再干,巳经没有什么新鲜感和刺激性了,才决定完全退下来。既然在用武的战场已经显示了英雄,何不在治产经营的商贸方面再显示一下能力呢?这种对成功的不断追求,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人格上的独立完美的追求。用现在的话说,是为了实现自已的人生价值。范蠡这样的智者,不会不知道“人生七十古来稀”,即使有“巨万”黄金,也带不到坟墓里去,他要的是“巨万”显示的“成功”,成功带来的心理满足。范蠡在治国治家的双重辉煌中,给后世树立了一个成功的榜样。这说明范蠡辞官是追求,是拼搏,是思想的解放,是阵地的转移。可以想见,范蠡这一超越“官本位”思想的脱俗之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范蠡离开越国后,到底去了哪里,历来说法不一。其实,司马迁在《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中,做了明确的交待:“浮海出齐”,“止于陶”,“老死于陶”,陶,也就是今天山东肥城市的陶山。

范蠡北上到齐止陶线路图

想来,范蠡对离开越国去哪里,曾做过一番选择:家乡楚国行不行呢?越灭吴称霸,本来对楚国就是一个威胁,如越对楚发动进攻,不管结果如何,范蠡必将遭家乡人的唾骂。想来奔齐最有利:一是隐居北方比较安全,齐国比楚国政治、经济条件优越;二是逃离路线,海路要比陆路方便,当时,吴越地区与齐国之间有条海上通道,可在齐国东部沿海登陆,由海路奔齐国隐居,应该是最安全的。在茫茫的大海上,可以有效地躲过勾践的追杀。按照范蠡善于用计谋的作风,他甚至让人放风,说是逃奔无锡蠡湖或浙江鄞县的东钱湖,( 现在此两处都有范蠡晚年幽栖隐居的传说,并根据传说建立了不少旅游景点),这样在转移勾践注意力的同时,他已经从海上北去了。

陶山位置形势图

范蠡从齐国海阳一带登陆后,为掩人耳目,先给自己改名“鸱夷子皮”。他在海边开始了新的创业,没几年的时间,靠自己的双手,创造了数十万的财富,这不能不引起齐国人的注意。齐王邀请他出任齐国相国,还派人送去相印。范蠡对人说:“我居家富有千金,当官可至卿相,这是普通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了,长久这样亨受,是不吉祥的。”可能他也认为自已身份已经暴露,在这里再住下去不会安全,于是谢绝了邀请,归还了相印,把家产分给周围百姓和友人,仅带了些值钱的东西,便悄悄离开海边,辗转来到齐国西南边界的陶山脚下。

两千四百多年前陶山前的地面,比今天低洼得多,现在的东平、梁山、郓城、巨野、菏泽、济宁等地,当时都布满了大小湖泊、河流。只是几千年来,黄河从上游带下的大量泥沙和泰山西南山麓雨季冲刷的泥沙,使这里地势逐年变高。至今这里每逢雨季到来,总有大量的雨水排泄不出去。这也是大汶河、泗水等河流从东往西流向这个地区的原因。陶山就处在这片低洼地带与泰山西麓山脉的结合部。

远古时代,陶山树木茂密,幽洞遍山。从范蠡古迹的位置看,范蠡选择这里也真是有眼光:三面高山峻岭环绕,中间为一宽大开阔地,从东北山谷流出的溪水与西北方向山谷流出的溪水,在山口汇成一处,由此向南潺潺流向山外的湖中。靠西的山坡处就是范蠡墓,墓的左前方是范蠡祠,祠前是幽栖寺。靠东的山坡处,就是范蠡当年生活或幽栖隐居的一处春秋战国遗址。分析起来,范蠡离开越国,最初意图隐居避世是第一位的,因此,他才多次更姓埋名,寻找僻静之地居住。

陶山有山有水,环境清幽,是个不容易被人注意的地方。又处于齐、鲁、赵、魏等诸侯国的交界处,范蠡还以为此地水陆交通方便,便于今后自己的发展。住了一段时间,发现这里自然条件非常好,同时也适宜在山中幽栖隐居。所以,范蠡后半生最终选择陶山不是偶然的,无论从避难、幽栖隐居的角度,还是考虑发展生产、经营商贸的环境,都是令人满意的,,是其他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

陶山范蠡古迹图

范蠡在陶山又改名“陶朱公”,有人说是他看到陶山西的那片红山崖,而自谓“陶朱公”。范蠡后半生即以此名开始了新的创业,并以“商圣陶朱公”之名,永垂中华商业史册。

《范蠡在肥城》:

《范蠡在肥城》7.千金台址忆朱公

《范蠡在肥城》6.旧痕遗迹话桑田

《范蠡在肥城》5.鬼斧神工西施洞

《范蠡在肥城》4.金石碑刻记沧桑

《范蠡在肥城》3.归隐胜迹幽栖寺

《范蠡在肥城》2.悠悠旧居留古祠

《范蠡在肥城》1.千古陶朱范蠡墓

上篇:范蠡与肥城  一、陶山范蠡文物古迹

《范蠡在肥城》自序

追 踪 范 蠡 (代前言)

《范蠡在肥城》作者简介和封面目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