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卷25执辔诗解3考德正法以观治乱论德法行事治功成

题文诗:

之与失,人之情,莫不有焉.过而改之,

是为不过.官属不理,分职不明,法政不一,

百事失纪,故而曰乱,则饬冢宰.地而不殖,

财物不蕃,万民饥寒,教训不行,风俗淫僻,

人民流散,故而曰危,则饬司徒.父子不亲,

长幼失序,君臣上下,乖离异志,曰不和,

则饬宗伯.贤能也者,而失官爵,功劳也者,

而失赏禄,士卒疾怨,兵弱不用,曰不平,

则饬司马.刑罚暴乱,奸邪不胜,曰不义,

则饬司寇.度量不审,举事失理,都鄙不修,

财物失所,故而曰贫,则饬司空.御者,

同是车马,或取千里,或不及,数百里其,

所谓进退,缓急异也.治者,同是官法,

或以致平,或以致乱,亦为进退,缓急异也.

古者天子,常以季冬,考德正法,以观治乱.

德盛者治,德薄者乱.天子考德,天下治乱,

可坐庙堂,之上而知.德盛法修,不盛则饬,

法政咸德,而不衰败.故曰王者,又孟春论,

德及功能,能德法者,为有德,行德法者,

有行,成德法者,为能有功,能治德法,

为有智.天子论吏,而德法行,事治功成.

季冬正法,孟春论吏,治国之要.循名责实.

【原文】
"过失,人之情,莫不有焉。过而改之,是为不过。故官属不理,分职不明,法政不一,百事失纪,曰乱。乱则饬冢宰。地而不殖,财物不蕃,万民饥寒,教训不行,风俗淫僻,人民流散,曰危。危则饬司徒。父子不亲,长幼失序,君臣上下,乖离异志,曰不和。不和则饬宗伯。贤能而失官爵,功劳而失赏禄,士卒疾怨,兵弱不用,曰不平。不平则饬司马。刑罚暴乱,奸邪不胜[8],曰不义。不义则饬司寇。度量不审,举事失理,都鄙不修,财物失所,曰贫。贫则饬司空。故御者同是车马,或以取千里,或不及数百里,其所谓进退缓急异也。夫治者同是官法,或以致平,或以致乱者,亦其所以为进退缓急异也。
"古者天子常以季冬考德正法,以观治乱。德盛者治也,德薄者乱也。故天子考德,则天下之治乱可坐庙堂之上而知之。夫德盛则法修,德不盛则饬,法与政咸德而不衰。故曰王者又以孟春[9]论之德及功能,能德法者为有德,能行德法者为有行,能成德法者为有功,能治德法者为有智。故天子论吏,而德法行,事治而功成。夫季冬正法,孟春论吏,治国之要。"
【注释】
[8]不胜:不能制伏。
[9]孟春:初春,即春季的第一个月。
【译文】

"过错和失误,是人之常情,人不可能没有过失。有了过错而能改正,就不为过。因此,官属不理清,职责不分明,法律政策不统一,百事失去纲纪,这叫做混乱。混乱就整饬冢宰。田地没有种好,财物没有增加,万民饥寒,教令不行,风俗yín乱邪僻,人民流离失散,这叫做危险。危险就整饬司徒。父子不亲,长幼失序,君臣上下离心离德,各有其志,这叫做不和。不和就整饬宗伯。贤能的人失去官爵,有功劳失去奖赏利禄,士卒心怀怨恨,兵力虚弱不堪使用,这叫做不平。不平就整饬司马。刑罚暴乱,奸邪不能被制伏,这叫做不义。不义就整饬司寇。度量不详审,举事失去条理章法,城邑不修,财物流散,这叫做贫穷。贫穷就整饬司空。所以驾驭着同样的车马,有的可以行千里,有的走不到数百里,这就是所谓进退缓急不同啊。各级官员执行的是同样的官法,有的人治理得很好,有的人却导致了混乱,这也是因为进退缓急不同造成的。
    "古时候天子常在冬末考察德政,调整法令,用以观察治乱。德政深厚,世道就安定;德政浅薄,世道就混乱。所以天子只要考察德政,那么天下的治乱,坐在朝堂之上就可以知道了。德政深厚,法令就会得到修治,德政不深厚就要整饬,法令和政治都合乎德就不会衰败。所以天子又在春季的第一个月评论官吏的德行及功劳才能。能够遵守德政和法治的为有德行,能够施行德政和法治的为有才干,施行德政和法治有成效的为有功劳,能运用德政和法治来管理政事的为有智谋。因此天子评定官吏,而德政和法治得到推行,政事得到治理而大功告成。冬末调整法律,初春评定官吏,这是治国的关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