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回 自毁良将(17.1)

(0)

相关推荐

  • 哥舒翰兵败陕郡(资治通鉴卷二一八之三)

    安禄山起兵造反后,朝内外都认为安禄山的叛乱是杨国忠骄横放纵所致,无不对杨国忠切齿痛恨.而且,安禄山起兵也是以讨杨国忠.清君侧为名,所以王思礼就私下劝说哥舒翰,让他上表请玄宗处死杨国忠.哥舒翰没有答应, ...

  • 《唐玄宗时的那些事》之十一:听谗言潼关失守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二月,玄宗皇帝准备御驾亲征,派太子李亨监国.杨国忠急忙找杨氏三夫人说:"太子素来厌恶我家专横,如果他执政,我与众姐妹就命在旦夕了!''聚在一起痛哭.三夫人去告诉杨 ...

  • 赫赫有名的大唐名将,深得唐玄宗赏识,最后却兵败降敌不得善终

    中学时代学习杜甫的<石壕吏>,因此知道诗人还有<新安吏>和<潼关吏>,便又顺便读之. 很多年后,除了<石壕吏>,<新安吏>只记得其中一联&q ...

  • 郭子仪借兵回纥收复长安,代价惨重:大唐公主受辱,百姓遭劫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改变大唐王朝命运的"安史之乱"爆发,藩镇节度使安禄山与史思明联合起兵发起叛乱,仅仅用了35天,叛军长驱直入就攻占了大唐东都洛阳. 随后,安禄山指 ...

  • 此物最相思(第102章)

    这日,长安城乌云密布,寒风凛冽. 李隆基亲自到勤政务本楼为高仙芝和封常清送别,长安百姓自发涌到长安街头,目送高仙芝和封常清出征. 安史叛军正在火速向洛阳挺进,大唐朝廷也正火速从各地抽调力量. 本来,大 ...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309章)

    高仙芝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 他能想到的是,皇上会因为他和封常清退守潼关而发怒,但他没有想到的是,皇上会因此要他们以死赎罪! 在这个过程中,有个人一直在李隆基身边煽风点火.火上浇油,他就是和高仙芝有 ...

  • 音频版 扁舟听雨 安史之乱 6(三)洛阳之战(下)

    扁舟听雨   原著   大同知客 播讲 上一节我们介绍了,唐帝国在正面战场的核心战略就是在河南组织起了开封-郑州,洛阳以及三门峡(陕郡)三道防线,期冀能各自组织叛军至少十天,现在从安禄山进抵黄河南岸, ...

  • 封常清败走潼关(资治通鉴卷二一七之八)

    安禄山率军攻打荥阳需,太守崔无诐率官兵拒守.登上城头的官军士兵听见叛军的鼓角之声,吓得直往下掉.十二月癸巳(初八),安禄山攻陷荥阳需,杀死了崔无诐,命部将武令珣镇守.打下荥阳后,叛军的声势更加浩大,安 ...

  • 滚滚长江东逝水(十一)

    文/沉吟先生 玄宗后期脑子就有点老糊涂了,任用李林甫为相.李林甫当政,因猜忌汉人节度使,怂恿玄宗任用胡人.其中一个突厥胡人安禄山长得肥肥胖胖,蠢萌蠢萌,像一只人畜无害的宠物,玄宗一见他就笑,于是安禄山 ...

  • 安史之乱初期,唐玄宗犯了多少错误?其实全都事出无奈!

    长期以来,谈及唐玄宗李隆基在安史之乱初期的举措,传统观点均竭力批判,认为他对安禄山起兵叛乱,麻痹大意,养虎为患.乱起后又惊慌失措,连续斩杀高仙芝和封常清两员大将,自毁柱石,最终导致连丢洛阳.长安两京. ...

  • 扁舟听雨晚唐系列 安史之乱(三)洛阳之战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的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在布置好河北老巢.大同.辽宁.山东以及井陉口等地方的防御之后,发所部其余部队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等族番兵十万,号称二十万,以讨杨国忠,清君侧为名,倾巢而出 ...

  •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大唐一代名将的人生悲剧

    大唐天宝十二载(753年),陇右节度使哥舒翰指挥唐军再次击败吐蕃,夺取了黄河九曲之地.这一地区是黄河的上游,在青海湖的正南面.这是青藏高原上唐军能占据的最后一片肥沃土壤,再往上走,将是广袤无边的不毛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