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防己汤方证探讨

木防己汤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主要用于“膈间支饮”的治疗。然而本方条文晦涩难解,方药配伍独特,如草草读过,往往令医者“望方兴叹”,不知如何运用。笔者通过研读各家文献,并结合齐文升近30年的中医急诊临床经验,发现本方对某些呼吸、循环系统疾病有着独特的疗效,但古今医家对本方的关注较少,故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今笔者不揣浅陋,从条文、方药、临床运用3个方面,分析如下。

条文古今谈

木防己汤条文曰:“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相对《伤寒论》有百余注家而言,作《金匮要略》注者显得寥寥,现结合古人及现代医学观点,谈谈自己的认识。

1
膈间支饮

条文开篇即把木防己汤证的病位与病性点了出来。“膈间”是病位。膈,即横膈膜,《人镜经》云:“膈膜者,自心肺下,与脊、胁、腹周回相著,如幕不漏,以遮蔽浊气,不使熏清道是也。”它在中医理论里不属于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但它又与脏腑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首先,膈肌“周回相著”,与心、肺、肝、胃、脾的解剖位置相毗邻。其次十二条经脉中,除足太阳膀胱经之外,其余十一经,其主干或分支,都循行于膈。所以,如果有病邪犯膈,则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多个脏器的功能,同时也暗示木防己汤所治之病,是多脏同病。《说文解字》曰:“膈,障也。所谓障者,屏障,阻挡之谓。”脾胃是上焦与下焦之中枢,膈乃是上焦与中焦之分隔。故膈有阻隔上焦外邪内陷及阻挡中下焦浊阴上犯的功能。如不能阻挡,外邪内陷则为结胸或痞,如《伤寒论》134条云:“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恼,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浊阴上犯则为眩悸或喘呕,如《伤寒论》第67条云“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以及本方条文“其人喘满”。由此可见,膈的功能失调往往引起心、肺、胃、水液代谢(三焦)四者功能的失常[1]。在张仲景的语境中,与膈相关的概念,除“膈间”外,还有“膈上”“膈下”“膈气”等。膈之上下,概念易明,而膈仅有一,且又非中空,何来间?《金匮要略》谓“膈间”处,除本方之外,尚有小半夏加茯苓汤,主治呕吐眩悸,亦是“膈间有水”。观本方条文既有“喘满”又有“痞坚”,本人推测膈间支饮之意,恐为支饮弥漫于膈之上下。而支饮之意,仲景已然定义于前: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与今日之端坐呼吸十分类似。而端坐呼吸则最常见于肺淤血、肺水肿、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心、肺疾病。虽然支饮为病,不一定都表现为端坐呼吸,但这种强迫体位似与本方证关系较为密切。

2
其人喘满

喘满是两症。喘指上气,呼吸困难。满指闷,此处指胸闷。水饮致喘者,如伤寒论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故本方与小青龙汤鉴别显得尤为重要。两者的不同首先在于水饮停留的部位,小青龙汤是“心下”而本方是“膈间”。其次,小青龙汤的作用趋势是将水饮内化外散,而本方则是将水饮内化而下逐。又,小青龙汤所治疗的水饮是寒饮,小青龙加石膏汤则是饮郁化热,而本方所治之水饮并非寒饮,所用药物亦较小青龙汤为寒凉。从临床来看,小青龙汤所治之喘,一般为肺脏单一脏器发生的病变,而本方所治之喘,多为心肺两脏同病或相互影响累及所致。至于满,可见于水饮、胸痹、瘀血、少阳枢机不利、阳虚等多种情况,当为饮停膈间,肺气不降所致[2-4]。

3
心下痞坚

“心下”的位置,古人认为是胃之上口。按解剖来看,肝左叶的一部分其实也属于“心下”的位置。仲景对“心下”这个位置十分重视,并用不同的词来描述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病邪状态,如“心下支结”“心下痞,按之濡”“心下痞硬”“心下痞硬满”“心下满而硬痛”“心下痛,按之石硬”等。而造成心下诸症的原因,仲景认为是误下后,胃中空虚,外邪内陷引起的,比如痞证或结胸。而本方证恰有“吐下之不愈”的描述,可见“心下痞坚”是下之后,胃中空虚,血与水互结于心下引起的。从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右心衰可以导致肝淤血、消化系统淤血,从而引起肝肿大与消化功能减退,胃脘胀满。此即心下痞坚的形成原因。

4
面色黧黑

面黑一般解释为有水饮,因为肾之色为黑,肾又主水,面见黑色,则知水饮上逆。然而,诸水饮病,并非皆面现黑色。如泽泻汤、小半夏加茯苓汤等典型水饮为病之方,其条文皆未单独提出面黑,可见此处必有其他病机。《金匮玉函经二注》云:“肾气之色黑,血凝之色亦黑。”《金匮要略心典》云:“面色黧黑者,胃中成聚,营卫不行也。所谓营卫不行,即是气滞血瘀。因营出中焦,卫出上焦。阳明胃经又主要循于颜面,今心下痞坚,是营不能行,喘满则卫亦受阻。”故面黑不仅提示水饮,更提示有瘀血。所以本方证与小青龙汤等其他治水饮类方有着更为显著的不同,即本方证病机有瘀血存在,是血水同病,而非仅水饮为病。从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面色黧黑,是慢性淤血性缺氧的表现。

5
吐下不愈与虚实

在仲景时代,误用吐法与下法是比较普遍的,如甘草泻心汤条文云“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本方亦有心下痞坚,故医家见此误用下法亦不足为奇。但膈间支饮显然无法通过吐下法去除,故曰不愈。改用本方后,虚者愈,实者复发。此处之虚实,后世亦多有争论。虚者,是与心下痞坚相对,指服药后心下虚软;实者是服药后痞坚结实[5]。罗世伟[6]认为“虚者”是指饮热无形之邪互结的痞满证,心下无坚实的表现,即无形的虚痞,病在气分;“实者”是指饮热互结日久成实,心下表现痞坚结实的症状,病情较重,部位较深,病在血分。徐忠可在《金匮要略论注》中认为“若中有实热,非硝之急暴冲散不去,石膏性寒而缓,不能除在胃之结热,故曰实者复发。”徐忠可之注较确切,其所谓在胃之结热(即本方条文之“实”),乃《伤寒论》所谓“胃家实”,即阳明腑证,用承气类方主治。而本方条文之“虚”,乃阳明经证,故用白虎汤主药石膏。用通腑的方法来缓解“喘满”,可以用肺与大肠相表里解释。《金匮要略》亦有“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故本条文之实,乃膈间支饮兼有阳明腑实,用本方后,膈间支饮得以缓解,然阳明腑实仍在,不日则水饮复结,故不愈。而本条文之虚,即单纯膈间支饮,故用本方即愈。

总的来说,木防己汤证可以用一个右心衰的模型[7-10]来解释:膈间支饮,是指病变部位在心肝,主要是右心、肝脏及下腔静脉系统。其人喘满,是指右心衰,肺淤血造成的呼吸困难。心下痞坚,是心源性肝硬化。其脉沉紧,提示充血性心力衰竭、水钠潴留,而左心舒张末期压力、心搏量尚未下降,血压还正常。得之数十日,是指病程很长,属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医吐下之不愈:右心衰时常见有胃肠淤血的表现,如恶心、呕吐、腹胀、便秘及上腹疼痛等,单用吐、泻的方法,并不能解决肝、心、肺的淤血问题,故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用药后,尿量增加,水肿减轻,肝淤血得到改善。实者三日复发:如果肝淤血没有得到改善,很快上述症状就会复发。复与不愈者,再用上方就不会有效,主要是石膏的使用有问题。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可以试用木防己汤去掉石膏(原因在后),加入茯苓、芒硝,利小便、通大便,前后分消,或许有效。

方药纵横辨

木防己汤由木防己、石膏、桂枝、人参组成,这4味药相互之间配伍皆不常见,导致本方难以理解。笔者认为可以将其拆为两组药分析。第一组为防己、桂枝与石膏。试将其与小青龙加石膏汤相比较。桂枝与石膏是共有药物,而防己则可看成半夏、干姜、细辛的替代,因前后二者虽寒热不同,皆有化饮功效。此外,防己亦可同时看成是麻黄的替代,所不同者,麻黄将寒饮外散,防己将水饮下逐。桂枝在本方作用有三,温化水饮、平水饮冲逆及入血分散血。石膏可清解郁热,降心下之逆气[11]。石膏与桂枝相伍,能降热饮,平喘满。防己与桂枝配合,能除水饮并通血脉。第二组为防己与人参。人参的运用,最经典的见于半夏泻心汤。下后胃中空虚,邪气结聚心下。用半夏、干姜等散水饮,黄芩、黄连除热,人参补心下之虚以防邪气散而复聚。木防己汤证亦有误下及心下症,防己可看作半夏、干姜的替代,配合人参,一散饮一补虚,与半夏泻心用意相似。

1
石膏

对于方中石膏的用量,文献上争议颇多。在文献方面[5],《金匮要略》卷中“石膏十二枚,鸡子大。”《证类本草引深师方》中“石膏二枚,鸡子大,碎,绵裹。”《外台秘要》“石膏鸡子大三枚。”《金匮要略心典》“石膏如鸡子大二枚。”近有人提出“石膏鸡子大,大枣十二枚”。娄绍昆在“一方一针解《伤寒》”中认为要用大剂量的石膏(100~150 g)。黄煌认为按“鸡子大”一枚为40 g计算,则十二枚当为480 g。

在石膏作用的理解上,黄煌[12]认为木防己汤方证是心衰的代偿期,石膏在本方中真正作用是抑制心脏兴奋;张栋[13]认为石膏上清液大剂量时对心血管系统呈现抑制作用;现代的观点[14]认为心力衰竭时心脏的代偿机制虽然在早期能维持心脏射血功能,但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将对心脏产生有害影响,加速患者的死亡。

按《伤寒论讲义》[15]本方原方剂量为桂枝27.84 g,木防己41.76 g,人参55.68 g,石膏480 g。明显石膏用量过大,和临床不符。从服药后反应看,服药后3 d病情复发,从2诊的用药看,去掉了石膏,可见木防己汤对石膏的使用及其剂量都存在问题。笔者认为这可能是张仲景使用中出现错误。

笔者认为石膏内服经胃酸作用,一部分变成可溶性钙盐,至肠吸收入血后,能增加血清钙离子浓度,使阈电位上移,去极化速度降低,造成肌细胞兴奋性降低,自律性下降,传导性降低。可见石膏具有一定的负性肌力、负性心率作用。这在有明显的液体潴留时应慎用[16]。因此生石膏的量不能过大,当在30 g以下。笔者在临床上遇到木防己汤证兼见阳明气分有热的情况,如面色泛红、口渴等会酌情在原方桂枝15 g的条件下少佐以生石膏15~30 g。

2
防己

用到防己的方剂在《金匮要略》中有木防己汤、己椒苈黄丸、防己茯苓汤、防己黄芪汤、防己地黄汤等,以治疗痰饮病、水气病、风湿病、历节病等。只有木防己汤写明是用木防己,其他四方都是写的防己,没有讲明是木防己还是汉防己。叶天士、吴鞠通等人化裁木防己汤治疗湿热痹证,主要是木防己。清代邹润安《本经疏证》说:“防己之茎如木,故名木防己,后世以其出汉中,故又名汉防己,非二物也。故仲景但以防己名汤,则曰木防己汤,连他物以为名,则除去木字,以便称谓耳,后人以茎为木,以根为汉,及治风治水之用,均可弗论”。他认为这两种名称是指同一种东西。唐·陈藏器《本草拾遗》有“汉主水气,木主风气,宣通”,他认为汉防己利水消肿,治疗水湿浮肿为主;木防己祛风止痛,治疗风湿痹痛为主。

现代研究[17]认为,汉防己为防己科多年生木质藤本植物粉防己;木防己为马兜铃科多年生缠绕草本植物广防己的根。从植物学科分类来说,两个品种属于不同的科别。更重要的是,两者的化学成分截然不同,汉防己含粉防己碱和去甲防己碱等多种生物碱;木防己含多种木防己素和马兜铃酸。显然木防己和汉防己有区别。结合疾病特点,笔者认为木防己汤实际应该用长于利水的汉防己。

3
茯苓、芒硝

芒硝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钠(Na2SO4·10H2O),苦咸性寒,为渗透性泻下药。内服后不易被肠黏膜吸收,存留肠内成为高渗盐溶液,使肠腔内水分增加,引起机械刺激,促进肠蠕动,导致腹泻。茯苓气味淡而渗,为利水渗湿要药。茯苓配合桂枝通阳化气利尿。

临床运用

齐文升根据《金匮要略》木防己汤证进行加减,总结出了治疗各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经验方——加减木防己汤,在临床使用近30年,疗效可靠。经验方具体组成有汉防己、生晒参、生黄芪、桂枝、茯苓、苍术、白术、三七粉、葶苈子,具有益气通阳,活血利水的作用。本方主要适用于肺心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扩张性心脏病等引起的心衰,证属气虚血瘀水停者。临床常见证候有颜面黧黑,或紫暗,或两颧暗红,喘息,心悸,呼吸急促,心下痞满,气短乏力或口舌干燥,腹满,甚则面目肢体浮肿,小便不利,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舌体肥胖,舌色淡暗,舌苔白滑,脉沉紧。

病案举隅  患者,女,82岁,2018年12月3日初诊,主诉:喘憋3个月余。3个月前受凉后出现喘憋咳嗽,伴发热,于当地医院输抗生素(具体不详)后热退,遗留喘憋症状。既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源性心脏病史。刻下症见:喘憋,自觉疲乏,面色黄,动则气短,脘腹胀满,下肢水肿,头晕,口干,纳眠可,二便调。舌胖淡暗,有瘀斑,苔薄白,有裂纹,脉沉细。辨为阴阳两虚,血瘀水停证。治以温阳养阴,活血利水。方用加减木防己汤合生脉饮。处方:防己15 g,桂枝15 g,茯苓30 g,三七6 g,葶苈子30 g,党参30 g,生黄芪30 g,生白术30 g,麸炒枳实15 g,麦冬15 g,醋五味子10 g。7剂。水煎服,1剂/d。

复诊:2018年12月10日,喘憋减轻,活动后仍气短,口干,手心不热,下肢水肿减轻,纳可,脘腹胀满减轻,小便可,大便不干,每日2次。舌胖淡,苔薄,脉沉细。守方7剂后随访,症状明显改善。

按语:本案患者症见喘憋,气短,乏力,脘腹胀满,下肢水肿,脉沉,符合木防己汤方证。患者耄耋之年,年老阳气虚衰,输用寒凉的抗生素后更损伤阳气,阳气虚弱故见脉沉,阳气不能化气,内生水饮,水饮停留膈间,故见喘憋,下肢水肿。阳气虚弱推动无力,故见舌暗等血瘀之象。年老阴分亦亏,故见口干,舌有裂纹之象。辨证为阴阳两虚,血瘀水停。选用木防己汤合生脉饮少佐补气活血之品,共奏温阳养阴,活血利水之功。

小    结

木防己汤证的病变部位主要是右心、肝脏及下腔静脉系统。临床主要表现有颜面黧黑,喘憋,心悸,呼吸急促,心下痞满,气短乏力或口舌干燥,腹满,甚则面目肢体浮肿,小便不利,舌体肥胖,舌色淡暗,舌苔白滑,脉沉紧。临床选用药物多用汉防己、桂枝、茯苓、人参等温阳利水。本方对于肺心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扩张性心脏病等引起的心衰,证属气虚血瘀水停者有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叶霈智,冯利,秦子舒,等.木防己汤加减治疗癌性胸腔积液[J].中医杂志,2018,59(3):251-252.

[2] 白仲艳,耿静,韩晓清,等.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运用木防己汤治疗痰喘的思路与经验[J].中华中医杂志,2018,33(4):1385-1386.

[3] 彭晓洪,任伟明,宋棠,等.从少阳阳明论治慢性心衰急性发作的重要性[J].中国中医急症,2018,27(9):1600-1601.

[4] 郭建波,丁宇坤,王辉,等.何庆勇运用经方“行水八法”治疗心力衰竭经验[J].北京中医药,2017,36(12):1111-1112.

[5] 王新佩.金匮要略[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173.

[6] 罗世伟.对《金匮要略》“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的不同解读[J].中医杂志,2012,53(4):717-718.

[7] 钱晶,崔艳静,齐文升.加减木防己汤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阳虚血瘀水停证患者BNP及EF值得影响[J].北京中医药,2011,30(8):567-568.

[8] 许琳,龚一萍,唐海林,等.加减木防己汤对缺血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肌浆网Ca2+-ATP酶及心肌重构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33(9):2220-2224.

[9] 刘向萍,马垂宪.木防己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9):1511.

[10] 王巍.木防己汤加味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血浆NT-proBNP水平的影响[J].四川中医,2017,35(9):87-88.

[11] 徐建虎.木防己汤中石膏作用探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21(21):1569-1570.

[12] 黄煌.经方100首[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06:45.

[13] 张栋.名医论十大名中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01.

[14] 叶任高.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07-209.

[15] 范恒.伤寒论讲义[M].北京:中国医药卫生出版社,2010:308-309.

[16] 李桂源.病理生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37-338.

[17] 钟赣生.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73.

商务合作电话:0731-85415606

引用本文献标准格式:
苏汝旺,朱立,齐文升.木防己汤方证探讨[J].中医药导报,2020,26(9):109-111.
作者:苏汝旺,朱立,齐文升
(0)

相关推荐

  • 经方: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原文] 木防己二两 桂枝二两 人参四两 芒硝三合 茯苓四两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再微煎,分温再服,微利则愈. [作者]张仲景 [出自]<金匮&g ...

  •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方证学习笔记

    跟王付大师学经方 跟随全国著名经方大师王付教授学经方,用经方,以王付大师的经方理论体系为核心,系统研究.学习.总结.整理,以全新的解读方式,全面剖析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方证,弄懂仲景本意,学好用活 ...

  • 木防己汤方证学习笔记

    跟王付大师学经方 跟随全国著名经方大师王付教授学经方,用经方,以王付大师的经方理论体系为核心,系统研究.学习.总结.整理,以全新的解读方式,全面剖析木防己汤方证,弄懂仲景本意,学好用活木防己汤. 全国 ...

  • 详解木防己汤方证

    木防己汤方证:核心是"心下痞坚",是腹证.木防己汤方:木防己三两,石膏十二枚,如鸡子大,桂枝二两,人参四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方:木防 ...

  • 再解木防己汤方证(心下痞坚加病案)

    木防己汤方:木防己三两,石膏十二枚,如鸡子大,桂枝二两,人参四两.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方:木防己,桂枝各二两,人参,茯苓各四两,芒硝三合.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 ...

  • 泽泻汤方证:头晕,前额如有贴物,呈持续性,头晕与体位无关,大便溏稀,舌体肥大异常,苔水滑或白腻。

    泽泻汤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该方仅由泽泻.白术两味中药组成,用于治疗眩晕证,具有利水消饮的功效.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何庆勇,遵仲景经旨,屡愈杂病.其临床 ...

  • 《金匮悬解》痰饮——大青龙,小青龙,木防己汤,五苓散,泽泻汤

    痰饮二十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1 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自化汗,而外泄也(代谢),水寒土湿,不得化汗而外泄,则水浸肢节,身体疼重,此谓之溢饮,饮之流溢于四末也.本条病溢 ...

  • 加减木防己汤治疗湿热痹二则

    天医堂推荐搜索 木防己汤 风湿热 痹症 导读:治行痹以散风为法,驱寒利湿为辅,方用防风汤:治痛痹以散寒为法,疏风燥湿为辅,方用乌头汤.蠲痹汤:治着痹者,以利湿为法,祛风解寒为辅,方用薏苡仁汤:而治湿热 ...

  • 神奇的木防己汤

    木防己汤,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该方非常简单,仅仅四味药:木防己9克石膏30克 桂枝12克党参10(按刘景祺老师的用量),但药效神奇,主治支饮.刘景祺老师用其治疗冠 ...

  • 木防己汤治疗湿热痹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原文为:"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可见它是用来治疗痰饮喘息病的.但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