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五运六气是中医临床的必要基础

五运六气学说,又称运气学说,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其内容集中体现于《素问》中的《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七篇,习称“运气七篇'。其内容约占《素问》全书的三分之一,足见其在《素问》及整个中医基础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中医药主题词表》将“五运六气”列为中医理论基础范畴之一。

方药中、许家松、高思华等都一再强调:“运气学说是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基础和渊源。顾植山教授研究认为:运气学说不只是在七篇大论,也不仅仅是疾病预测的问题。《黄帝内经》中到处都是五运六气,需要用五运六气来重新认识中医基础理论的许多原理。阴阳五行和五运六气,首先是古代的自然科学模型,在中医学中是具体的医学理论。抛开五运六气,阴阳五行就成为抽象的哲学概念。天人相应是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灵魂,五运六气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有了五运六气,才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天人相应思想。运气学说内容丰富,不仅包含医学内容,还有天文学,历法学以及物候学等多学科知识。运气学说自诞生以来就备受医家关注,尤其有宋一代对其重视程度更是达到了顶峰,宋代太医局将它定为必受课程和考试科目。金元时期其余温未消,刘完素、张元素等大医家或多或少从中吸取营养而形成自己的医学思想。

金元而下,明、清、民国是运气学说发展的低潮期,虽不乏研究者,然出新者甚微,大多依经释义而已。此外,尚有很多反对者对运气理论持否定态度,千年以来,或存或废,仍无定论。

目前,国内对于运气学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与时间医学相结合,发展出中医时间医学。诚如刘济跃等所言,阴阳五行是自然界时间和空间物理特性的高度概括,五运六气是整体统一的时间医学体系,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对现代时间医学的发展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

一是与气象医学相结合,发展出中医气象医学。有学者研究认为:运气学说包含着丰富的医学气象学内容,对气象学中气候、节令、大气活动、天气预报、医学气象等方面均有较深刻认识,其所论述的致病气象要素包括气温、气压、湿度、日照、降水、风速等方面,强调大自然气化对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一是预测时疫的爆发。2004年,五运六气研讨会召开,会议认为:“五运六气是一种动态的复杂变化,要掌握各运气因子间的相互关系,灵活、辩证地分析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和动态变化,并进行正确的预测。“然而,遍观这些研究,多是集中于对运气学说中干支推演理论部分的探讨,而对运气学说中气化理论部分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运气学气化论在运气学说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运气学说的核心内容。方药中、许家松等就强调,“气化”是“七篇”的基础,是“七篇”所论述的中心内容。

运气学说与《伤寒论》相关性的问题一直是众医家争论的焦点。有人奉之为圭皋,认为其是研究《伤寒论》理论的重要工具,是伤寒学中湛深的学问,如钱塘二张、陈修园、唐容川等;也有人视之为不经,认为其与《伤寒论》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如章太炎、陆渊雷等。笔者查阅文献,发现对五运六气与《伤寒论》相关性的研究,数量不是很多,并且研究内容大多局限在对开阖枢以及标本中气理论的现代语言释义上。

故本文首先对运气学说的源流进行了探讨,论证了气化理论在运气学说中的核心地位,而干支推演只是其发展之一支,其次,对气化论与《伤寒论》及其学术的相关性做了探讨,并尝试着论述了其在《伤寒论》理法方药研究中的意义。试图借此探讨运气学说和《伤寒论》今后的研究思路。

通过以上的论证,我们对运气学说气化理论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到其为运气学说的核心。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的它,有必要对其概念及其内容作一介绍。

 “不识五运六气,检遍方书何济?”这句话作为中医人几乎是耳熟能详,不过,真正懂五运六气者少之又少,更不要说拿五运六气为人进行疾病诊断,遣方用药了!

五运六气讲的是什么?正确答案告诉大家,它是一门描述自然变化规律的学问,本来和中医没有一点关系。之所以它对中医重要,就是人和自然变化是一一对应的,可以看成是自然变化的一个缩影。看看中医的病因学就知道了,人是自然无限小的一部分,顺应自然则生,违背自然则死,疾病就是大自然对不顺应它的人的一种惩罚。

我们现代人长期就是受西方科学教育过来的,它告诉我们的理念就是空间是空无一物的、对称的,人和自然没有关系,当然,这门描述自然变化规律的学问也就被冷落了。不信的话你可以问问任何一个最前沿的科学家,人和自然有什么关系,没有一个人能够回答上来,因为科学家们所依赖的精密仪器观察不到任何关系,基于观察不到就不存在的理由,当然不承认这种关系的存在。

人与自然真的没有关系吗?作为一个理性的人,都应该认识到自然是在变化中存在的,我们不仅仅能够看到有形的变化,如春夏秋冬的变化,还能够认识到无形的变化,如地球围绕着太阳旋转,月亮围绕着地球旋转,它们都是椭圆形轨道,根据平方反比定律,我们身边的引力肯定是在变化中存在的。只是科学家们忽视了,原子本身就是一个活的物质系统,它的变化和空间变化是一一对应的,用它组成的精密仪器去观察这个世界,整个世界的变化就是同步,当然看到的就是静止的,对称的。但事实上,真实的自然是在不对称变化中存在的。

那么自然变化的规律到底是什么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它就是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组成的六十花甲子来描述的。至于它的科学性,我们现在可以用现代科学的数据加以证明,具体的推算是这样的:

由现代天文学研究可知:一个近点月的周期为27.55455天,一个朔望月为29.53059天。两者的公倍数为:

27.55455天X15=413.31825天

29.53059天X14=413.42826天

也就是说,两者的混合周期是413天,如果把它分成六十份,建立一个圆周,一份就是近点月周期的1/4,而365天一年就在这个圆周的53份上。也就是说,第二年就在53份上,圆周上逆行7位,第三年就在46份上,圆周上逆行7位,这样一年一年地转下去,到了第六十一年,日月地的位置正好回到了起始位置,而此时圆周转了53周。

由此可见,60花甲子描述的就是自然变化的规律,它告诉我们,今年和明天有什么差别,这一月和下一月有什么差别,今天和明天有什么差别,这一时辰和下一时辰有什么差别。

人为什么会发病?它有内因和外因,内因就是一个人先天的体质偏性,而外因就是自然变化,当它加剧了人的体质偏性,使人偏上加偏,人就病了。

人是自然变化的一个缩影,这不仅仅是指人后天的变化,而且人先天的体质偏性也是自然的一个缩影,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出生时的五运六气来算出一个人的体质偏性,从而找到疾病的内因,外因同样可以根据发病时间来算出,知道了疾病的内因和外因,我们就可以仅仅根据五运六气来开出治疗的方子。大家想一想就知道了,当你仅仅能够根据五运六气就可以诊断开方了,中医还有那么难吗?

很多人总以为人的体质偏性是变来变去的,不错,人的体质偏性确实在不断变化,但是,核心的体质偏性一生都不会变。这就象一个原子,它的原子核是不会变的,变化的只是它的空间。人也是如此,它的体质偏性就是由最初的出生环境决定的,它决定了人的性格,人的性格的稳定也说明了核心体质偏性的稳定,这是疾病的内因,我们掌握了五运六气,就等于知道了疾病的内因,内因是变化的根本,掌握了它,就掌握了疾病的大方向。外因是变化的条件,掌握了它,同样可以推算出疾病的外因。

治病必求于本,掌握了疾病的内因和外因,中医的灵魂就掌握住了,此时你再学中医就如同古代“秀才学医,笼中捉鸡”一样简单。

当然了,五运六气告诉我们的只是中医治病之理和治病的大方向,你要想成为真正的大医,还需要学其它诊断方法,以求精确诊断,还要学各种治疗方法,以求用最合适的方法最有效地治疗疾病,还要学各种中药和经方,以求更精确地对症下药。但是,如果你学了五运六气,就明确了中医学习的大方向,再学起来就可以得心应手,手到擒来!

你想更快更好地学好中医吗?那么五运六气就是你学好中医的敲门砖

一 气化理论的概念

气化理论是以气的运动变化来论述人体生命过程的一门学问,衍生于先秦的气学哲学思想。气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先秦诸子百家皆言气:《左传》论“六气”,《国语》言天地阴阳之气,可以看出气已经是一个涵盖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普遍概念。在气学极度普遍的前提下,诸子认识事物,皆从气始,认为气构成万物。《易传·系辞上》言“精气为物’’,《文子·下德》篇说:“阴阳陶也,万物乘一气而生”等等,气学之构成论日渐成熟。其后,又有《庄子·知北游》以气的变化论生命的发生:“杂乎芒芴之间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苟子》又进一步发展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有义,故为天下贵也。一意思是说人的生命就是以气为基础,由于气而生发,由构成论发展为生成论。

中医学者吸收并发展了这一思想,最终形成中医学的气化理论。考《黄帝内经》诸篇,对于气化理论的运用随处可见,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一用以说明气化功能在人体津液生成、输布和排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又如《灵枢·营卫生会》说:“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

指出了水谷精微化生血液过程中的形气互化问题⋯⋯然而,各篇均为散在的提及,并无系统的专论以阐释气化理论,倒是在运气七篇里,系统地论述了其哲学、天文学的来源和气化规律。

《素问·天元纪大论》开篇即日:“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摁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日柔日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成张。'这是以元气为资始,继而发生五运,再而星耀,又而阴阳,化为世间万物的宇宙生成论,宇宙万物因气而生,因气而成,所谓“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素问·六微旨大论》指出万物皆赖气化而生,气化而成:“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素问·气交变大论》强调万物“各从其气化也'。

气化理论以气的运动变化来阐释人之生命过程。它认为气是构成万物的基础,并且认为万物的生长壮老己,无出气之变化。气是气化的物质基础,气化是气的功能概括。气化理论是运气学说的核心,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之一。

二 气化理论的内容

孟庆云曾撰文对运气学所提出的气化论纲领做了概括,认为主要有六个方面:(1)升降出入;(2)五运及六气皆因时、因盛衰而化,又皆应人应脏腑、六气之化为三阴三阳,有开阖枢之变;(3)气在自然及人体中皆有循行,人体有营卫等诸气在十二经中依时序而循行;(4)人气有食饮之化,气有精气神之化;(5)气化有亢害承制规律;(6)气化之天人相应,有标本中见之别;(7)五运和六气两种气化五六相合之周期,气化异常致病也有周期,周期可呈现规律性与可预测性,即“顺天之时,疾病可与期'。笔者对其加以概括及组合,认为运气学说气

化论主要介绍了两个理论:一个是升降出入理论,个是从化理论。

1 升降出入理论

升降出入是气化的基本机制,见于《素问·六微旨大论》:“帝日:其升降何如?岐伯日: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张景岳解释说:“天无地之升则不能降,地无天之降则不能升,故天地更相为用。”意即升降之间是相互为用,相互依存

的,是互根的。《黄帝内经》重点给我们介绍了升降出入理论的普遍性,重要性和其方式。

(1)升降出入是普遍规律

《素问·六微旨大论》云:“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张介宾认为:“凡物之成形者,皆日器。'也就是说,器,在这里泛指一切事物。《内经》认为,只要是物质,就存在着升降出入的运动,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

(2)升降出入是重要规律

任何物质都遵循着气之升降出入的规律,任何事物也离不开气之升降出入。它直接关系到事物之发生发展和消亡,如《六微旨大论》所言:“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己;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以否定句式向我们揭示了升降出入机制对于物质发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升降出入重在维持气的畅通,诚如《六微旨大论》言:“化有大小,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若其任何一环节出现了反常,则“灾害至矣”,甚至于“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事物逐渐走向消亡。

(3)升降出入的主要形式

升降出入的主要方式是“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在天地间,气机升降形成了气候变化:地气上升为云,天气下降为雨。天气下降,地气上升,上下互为升降的过程,就是互为消长的量变过程。天气流于地,地气腾于天,升降互为因果,就是互相转化的质变过程。升与降不但符合阴阳变化的四种基本规律,而且是以阴阳的基本变化规律为根据的,也就是说,这个就是阴阳之间的对立、互根、消长、转化所表现出的一种有规律的运动形式。自然界正是由于有这种升降运动,才能使事物发展变化的。如果自然界没有这种升降运动或者这种升降运动失于常态,那么自然界的生机就会熄灭或者受到影响。

人与天地相应。比之于人体,则清阳为天,浊阴为地,互为升降,以完成正常的新陈代谢。在人体各脏腑之气机是,脾阳主升清,胃阴主降浊,肝阳主升发,肺阴主肃降,肾阳主升腾,肾阴主降敛。气机的内外交换是出入。

升降出入是《周易·泰卦》交泰的发挥,主旨是开放。《内经》把人作为自然界中的开放体,是耗散结构的思想,科学地论述了生命物质的特征。

这里的升降出入理论详于言天,而略于言人。“本着善言天者,必有应于人”的观点,众多医家对升降出入理论多有发挥和发展。早在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就有阐发,后世李东垣又结合临床实践提出脾胃为升降出入之枢纽的观点,突出了脾胃在人体疾病辨治中的重要作用。

二 从化理论

从化理论在“七篇大论”中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内涵颇多,如六气从化、五行运化、同化、六气标本中气从化等含义。本文着重对标本从化和六气从化加以介绍。

1标本从化理论

标本从化理论的具体内容见于《素问·六微旨大论》和《素问·至真要大论》,主要可概括为分配规律和从化规律。

(1)      分配规律

《素问·六微旨大论》以六气分主六经,区分六经的性质,并据以提出六经之间互为中见的特定关系,如“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六气在三阴三阳之上,故六气为本,三阴三阳为标。这里主要揭示了六经的性质:少阳的性质为火,阳明的性质为燥,太阳的性质为寒,厥阴的性质为风,少阴的性质为热,太阴的性质为湿。少阳相火与厥阴风木,阳明燥金与太阴湿土,太阳寒水与少阴君火,是脏腑、表里、阴阳的关系,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因而互为中见。

(2) 从化规律

在分配规律基础上,《素问·至真要大论》进一步阐释了六经之从化:“气有从本者,有从标本者i有不从标本者也⋯⋯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一所谓本,指病理变化以本气为主,所以说化生于本。

少阳的性质为火,太阴的性质为湿,标本性质相同,故从本化;少阴本热而标阴,太阳本寒而标阳,本标异气,既可以从阳化热,也可以从阴化寒,所以说有标本之化;阳明中见为太阴湿土,燥从湿化,厥阴中见为少阳寒水,木从火化,所以以中气为化。

标本中气从化理论揭示了三阴三阳内在的联系,结合六经,则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六经的病理机转,推断六经的病变趋向,对于分析人体之生理病理及临床治疗,有着一定的意义。

2 脏腑从化理论

运气七篇中,有一段是用来阐述岁运不及之年,气候、物候、病候随其五行属性之生克而变化的内容,共有五处。如《素问·五常政大论篇》有云:“委和之纪,是谓胜生,生气不政,化气乃扬⋯⋯从金化也⋯⋯其病支废痈肿疮疡⋯⋯'此处“从金化”指木运不及,金来乘之,木被金同化而表现为金的特性。就气候而言,春在五行属木而秋属金,木运不及则春行秋令,春天里应温不温,出现清凉的现象。

其余四处如“⋯⋯从水化也'、“.从木化也'、“⋯⋯从火化也'、“⋯⋯从土化也”其意均同“从金化',指岁运不及之年,五行所胜者要被所不胜者同化。

人与天地相参。天地有此变化,则人亦有此变化。五脏中,肝属木,而肺属金,若肝木不及,除了出现相应的肝病之外,也可表现出一些肺病的症状,这个就是脏腑从化理论。

三 六气从化理论

《素问·六微旨大论》有云:“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风气承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六气正常的运动变化是天地万物正常生化的必要条件,若其中一气过亢,就会破坏整体六气运动变化的正常进行,威胁到天地之间正常的生化,即所谓“亢则害'、“害则败乱,生化大病”。承制的意义在于使每一气的活动都受到监控,一旦某一气过亢,则能够制约该气的那一气要起而制约之,使其不能亢而为害,从而保证整体六气运动变化的正常进行,使生化复常,即所谓“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这段话为我们揭示了“亢害承制“的基本规律,笔者认为它还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六气性质并非一成不变,在~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变化,如随人之禀赋而变化,亦或相互之间的转化。

1 从人之禀赋而化

《灵枢·五变篇》提出:“一时遇风,同时受病,其病各异。”又如《素问·风论》所言:“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其病各异,其名不同。”何也?诚如《医宗金鉴》言:“人感受邪气虽一,因其形藏不同,或从寒化,或从热化,或从虚化,或从实化。”感受同一邪气后,由于素体有寒、热、虚、实之不同,邪气性质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如:素体阴虚阳亢者,受邪后多从热化;素体阳虚阴盛,受邪后多从寒化;素体津亏血耗者,易致邪从燥化热化。若气虚寒湿偏盛者,受邪后多从湿化寒化。

2 六气可相互转化

“运气七篇'并无专篇对此加以论述,这一观点主要在于后世医家深研运气学说之后得出,如刘完素研究运气学病机十九条,认为“六气皆从火化'等等。

现代匡调元研究六气之间的转化认为其主要有“风从寒化、风从热化、湿从寒化、湿从热化、寒从热化、燥从热化、燥从寒化”等六种形式。

总之,运气学气化论是运气学说的核心,同时也是重要的中医理论之一。它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升降理论,一个是从化理论。两者对于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治疗都有着很高的价值,曾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起到过重要的作用。近世不少学者(如任应秋等)认为,金元时期不同医学学派的形成,或多或少地,直接间接地和医家对五运六气理论(主要指气化理论)的理解与创新有关,如刘完素的火论,李东垣的脾胃论等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