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一个故事 人性几面镜子

“首都市长”(京兆尹)杨凭是徐晦的贵人(“为杨凭所荐”),杨凭连降五级贬为临贺县“公安局长”时,亲朋好友没有人敢送行,徐晦却把他送到了蓝田。
 
当时任宰相的权德舆与杨凭是“基友”(“交分最深”),听说徐晦给杨凭送行,差点吓尿了,对徐晦说:“你大概不会受连累吧?”(“无乃为累乎?”)
 
徐晦说:“我本来是屌丝一枚,得杨公赏识,现在他遇到这种情形,我怎么能忍心不送一下。假如您有一天也因为小人进谗言倒了霉,我难道可以对您不理不睬吗?”
 
权德舆把这件事宣扬了一通(“称之于朝”)。“监察部长”(御史中丞)李夷简将徐晦提拔为部务委员(监察御史),对他说:“听说你去给'杨局长’送行,像你这么仗义,一定不会有负国家重任的。”(“闻公送杨临贺,肯负国乎?)
——孔平仲《续世说·德行》
点评:唐太宗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他170多年后孙子的孙子的孙子李纯当皇帝时发生的这件事里的人,像一面面镜子,照没照出得失不知道,但明晃晃地照出了官场中的人性。
“首都市长”杨凭是一面“荡检踰闲(违法乱纪)”的镜子。他出身贫寒,《新唐书》说,“凭重交游,尚气节然诺,尤侈忲”,直译过来就是喜欢交朋结友,讲哥们义气,特别喜欢讲排场,有奢靡之风。
说老实话,这样的人代不乏人。一个人为人处事的风格,有的是出于性格,有的则是缘于品格。相信读到这篇文章,你会拿身边人来“对号入座”。这位“杨市长”铺张得太过份,他建了幢私人别墅,工程浩大,让很多人帮他出工出力,还找了个小姐金屋藏娇,弄得物议纷然,估计告状的人也不少。(“治第永宁里,功役丛烦,又幽妓妾于永乐别舍,谤议颇讙”)。
“监察部长”李夷简则是一面“知人善察”的镜子。“台谏”是中国古代——起码在明以前,是朝廷的两大体系,御史台负责纠察弹劾,专门查处不法官员;谏史大夫则负责正言规谏,专门给皇上提意见。杨凭的奢靡作派,在李夷简眼里自然是搀不得沙子,他给皇帝写了份材料,历数杨凭的问题,建议把他判处死刑。(“故夷简藉之痛擿发,欲抵以死。”)
“纲纪严明”的监察御史并不少见,因为这本来就是他们的职责,也只有严格、严厉,才能立威。但李夷简让人钦佩的是,他弹劾杨凭,只是针对他的违法行为,对于给被发落的杨凭送行的徐晦,他并不以人划线,认为他就是杨凭一党,相反从徐晦的义气之举中,看到他的人品高贵,将他提拔重用。
权德舆则是一面“明哲保身”的镜子。他和杨凭关系好,杨凭出事,说他不担心是不可能的,但他怕连累自己,所以听说徐晦给杨凭送行,他问的话,其实就是自己的心病。
但作为历史上的名相,他毕竟内心有操守。徐晦的义举让他感到惭愧,所以才会把这件事对同僚“到处说”,这说明他内心并非不认可徐晦“知恩图报”的价值观。
其实年轻时的权德舆,也是个直谏敢言的人,曾经不惜冒犯天威,两次上书反对阿谀奉承的裴延龄担任“财政部长”(度支使)。也许是在官场混久了,变得有些“不粘锅”。史书记载,他当宰相时,另两位大臣李吉甫和李绛经常在宪宗面前争论,他从不表态,弄得大家看不起他,皇上也对他不满。
这件事的主人公徐晦,则是一面“人格磊落”的镜子。自己的贵人杨凭落难,他想到自己曾经受恩于对方,出于对其境遇的同情,于是跑去给他送行,“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他既不算度,也不纠结,不考虑什么得失利钝。当然,在那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眼里,他无疑是一枚大傻瓜、大傻瓜一枚。
徐晦这件轶事,跟广为流传的普京与恩师的故事相仿佛。普京大学时的老师、后来的从政引路人索布恰克,被政治死敌总统叶利钦软禁准备投入监狱,担任叶利钦国家安全秘书的普京冒死将其劫出送往国外,事毕后向叶利钦主动坦白。叶利钦不仅放了他一马,还因此把他定为接班人。他对普京说:“你身上有两个别人所没有的优点,一个是具有军人的气质和果敢,另一个是对待朋友的态度。”
可以想象得到,普京给政治角逐场上伤痕累累的叶利钦那种感受。正如他自己所说:“在这个世界上,在政治和经济利益面前迷失自我,拍马屁甚至出卖朋友的人太多了。”
鲁迅也曾感慨“一向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也许只有巨眼观世的人,才会对历史有这样的感触。徐晦的故事,成为暗黑倾轧的宫廷政治中的一缕亮色。他是福建历史上第一个状元,史书上说他“强直守正,不沈浮于时”,晚年却酗酒成性,把眼睛也弄瞎了,连礼部尚书(“文教和礼宾部部长”)也不当了,辞官归乡终老。也许老人家心里苦也未可知。
(如果觉得好看,敬请随手转发,留言或点击“在看”,谢谢!)
其他讲古文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