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的大礼堂

(0)

相关推荐

  • 《我爱这公社新一代》1974年李双江写给知青的歌,还有人记得吗?

    《我爱这公社新一代》1974年李双江写给知青的歌,还有人记得吗?

  • ​橘红橘绿七、落户经济二队

    橘红橘绿七 作者:吴明才 落户经济二队 路上,大哥简要地介绍了这个队的情况.这个队是公社抓的示范队,以综合经济作物生产为主,工分值在全公社是最高的.队里过去一直没有知青,公社也一直不往那里安排知青.只 ...

  • 靳之林老师

    人们时常总说清明时节寄哀思,当全国人民还沉浸在因前两个多月新冠病毒疫情所造成的伤害时,我国政府宣布今年清明节将举行全国哀悼,来深切悼念新冠肺炎疫情牺牲的英雄烈士和逝世同胞.在这个特殊的清明节,4月4日 ...

  • 朱大鹏的人物写生

    写生或速写要注意主客观统一,即物我交融.心物一体.形神兼备.绘画时要特别注意观察人物心灵的表现.主动赋予对象以强烈的感情.思想,包括个性.努力画出鲜活的生命形象.学会抓住绘画对象的闪光点和美好的瞬间. ...

  • 知青:相聚和回望

    2018-11-26  --写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五十周年 为什么,知青这么愿意聚会, 我们是要在这里找到青春的灵魂. 因为,我们的青春 它可能遗失在荒原戈壁, 它可能遗失在僻乡山村. 今天,我们相 ...

  • 知青,有说不完的过去

    五十年过去了,我们知青已不再年轻.曾经揪扯着亿万人心扉的上山下乡运动,也逐渐远去,成了被许多人淡忘的历史. 可是我们不愿这段历史被人忘记.因为它是我们用青春与激情.用汗水与泪水.甚至是用鲜血与生命写就 ...

  • #知青##青春#绝版的女知青老照片在那个...

    #知青##青春# 绝版的女知青老照片 在那个火红的年代里 是永远也无法抹去的回忆 网友说 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看过一定会哭 这种情感其他人根本无法体会

  • 老照片:70年代女知青们在北大荒的真实经历,看完让人感慨不已

    北大荒,指的是黑龙江北部在三江平原.黑龙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的广大荒芜地区.1950年代末期开始进行大开发,经过数十年的经营,北大荒成了北大仓.北大荒的变化离不开1970年代在北大荒辛勤劳作的知青们. ...

  • 70年代的老照片,乡村赤脚医生,穿补丁衣服的女知青

    山里人 书记到俺家 食堂服务员 乡村赤脚医生 养蚕姑娘 解放军医疗队进山来 解放军医疗队进山来 解放军医疗队进山来 解放军医疗队进山来 解放军医疗队进山来 女民兵 知识青年参加劳动,衣服上带有补丁 下 ...

  • 知青岁月 农场趣事 作者/高文忠

    公众号第61期 农场趣事-高文忠 我是1968年下乡到柏各庄农场五场三队的.在农场5年中,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使我懂得了劳动的价值,了解了社会,理解了人生,这5年的一瞬间是基石,托着我又走过了5 ...

  • 唐山知青诗社 公众号第61期

    爱情不是终点,陪伴才是归宿.恋爱的甜美和新鲜感终会化为平淡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在烟火味儿十足的生活中彼此陪伴,才最让人感到心安. 爱情不是终点,陪伴才是归宿.恋爱的甜美和新鲜感终会化为平淡生活中的柴米油 ...

  • 【海南知青】/ 妙闻

    海南知青 妙闻 上世经五十年代, 我国历史上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一"知青".在那个刻骨铭心的岁月里,我们有着共同的命运,上山下乡.共同经历了一程又一程的艰苦历程,共同经受了一陳又一陣风 ...

  • 坪村知青二三事(欧阳兆福)

    中国知青,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66年-1976年10年间,为了响应毛主席号召,全国有1700多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去插队落户:到边疆去军垦拓荒:到草原牧马放羊:到农场植树耕田.到祖国最需要 ...

  • 1968年,女知青下乡住我家

    作者:巢书林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读乐亭>杂志 题图来自网络,仅为配图,和本文无关 1968年9月11日,高粱红了,玉米上场的时候,一辆大马车拉着全县第一批知识青年下乡来到我们村(汀流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