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无法治愈?事实和研究结论是如何证明的?

2017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大会上,备受瞩目的'2型糖尿病缓解试验',公布了第一年的结果:通过控制饮食降低体重,可以成功缓解甚至逆转2型糖尿病,并且提高生活质量。而且,体重控制得越好,缓解率越高。体重在12个月内减少15公斤以上,2型糖尿病缓解率可高达86%

上述结果同期在线发表于柳叶刀医学杂志(世界上最权威的医学杂志)上[1]。结果一经公布,便引起了医学界的极大关注。其实,对于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的控制,一直以来就存在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的争论。

而另外一个来自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GeraldI.Shulman教授领导的团队也验证了这一可能性,即:一种短周期、超低卡路里的饮食(VLCD)能够在不减轻体重的情况下,逆转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高血糖、胰岛素抵抗!这种低卡饮食为期三天,每天摄入量为正常情况下的四分之一,也就是600-800大卡(差不多一麦当劳的鸡腿堡)

对此,香港大学流行病学教授、北京大学循证医学中心主任唐金陵评价说:人们通常认为,2型糖尿病是一种需终生吃药、不可愈的慢性疾病,柳叶刀这篇文章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戳破了医学这个长期的信条:不可治愈的糖尿病可以通过非药物方法得到缓解甚至逆转。尤其对于轻、中型糖尿病病人,值得引起重视[2]。

而中国2型糖尿病治疗指南中给出的糖尿病治疗路径是:首先考虑的是饮食运动,如果饮食和运动控制效果不佳后则需吃药控制,口服药物控制效果不佳(HbA1c7.0%)的则需要考虑打胰岛素。

按照这样的治疗路径我们得出3个结论:1.糖尿病治疗随着病程的增加,使用药物不可避免;2.随着病程的延长,用药量不仅不断增加,而且种类也会逐渐增加,直到使用胰岛素也无法控制;3.这个治疗路径预示着糖尿病人的最终结局就是胰岛β功能衰竭直至并发症出现。

总结来说:得了糖尿病,专业人士如同审批官,判决了糖尿病人的命运终该如此——无法治愈,选择药物终不可免。

另一个研究涉及3000糖尿病人的大型实验对比二甲双胍和生活方式干预,结果显示:改变饮食和运动的效果几乎是二甲双胍的2倍,而且作用更为持久。

另外一项研究是将10名患有糖尿病的超重澳大利亚原著居民被要求会到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7周后,这种饮食和运动相结合的生活方式几乎完全逆转了他们的糖尿病。

但是,为什么这么好的方式无法落实呢?在这里用人类进化学教授丹尼尔.利伯曼在《人体的故事》中所总结的:

第一、我们所处的环境:工业化使最便宜和最丰富、低纤维含量而且富含简单但碳水化合物(米、精面粉制品)和糖的食物被大量生产出来(这些食物令人们垂涎欲滴,根本无法阻挡),所有的这些诶都会促进肥胖、尤其是内脏肥胖,从而引发胰岛素抵抗。电梯、汽车甚至遥控器等等降低了体力活动水平;

第二、确诊晚,医生没有明确的治疗选择:很多患者确诊后才会看到,除了广泛认可的合理的治疗方法以外,并没有其他选择(例如按照治疗指南进行治疗)。饮食虽然会管理患者增加体力活动(迈开腿),避免摄入太多的糖、淀粉和脂肪。同时,大多数医生会开药使病人能够应对2型糖尿病的症状;

第三、患者无法坚持:有些能够通过饮食运动的显著改变使自己治愈;还有些患者则不够坚定……

第四、现实选择:医生致力于帮助患者减轻体重、参与更多运动,结果却徒劳无功(所谓的依从度低),也因此变得更加悲观,或者说是现实,他们往往只建议中级的减肥和运动目标……[3]

正如糖友圈的一位糖友,2012年妊娠糖尿病,2016年初正式确诊转正,医生开了消渴丸,但是倔强的她决定使用生活方式控制血糖,努力学习控糖知识并关注了糖友圈,用学到的饮食和运动(办了健身卡)方法来控制血糖,经过一段时间努力,血糖得到了明显的控制。

然而,美食的欲望、人类懒惰的天性使人无法自制,血糖也往往一时的口腹之欲或懒于动弹而产生波动。想到自己早晚要使用药物,想到自己某天要使用胰岛素,想到早晚要出现的并发症,还是不免心生悲哀。

她是最早使用拦糖虎的糖友之一,从8月份开始到现在,血糖已经完全趋于平缓,摆脱了要可能要使用降糖药的忧虑。用她自己的话说:“饮食运动确实能够帮助我改善血糖,但是如果没有“虎哥”的帮助,我不可能通过自己的毅力坚持下来的”(真实转载,选择由己,请忽略此处的广告嫌疑)。

通过现实和权威的研究结论得出:糖尿病是可以得到缓解甚至完全逆转,只是我们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

如果想要改变,除非加入一个能够支持到自己的环境和圈子里(比如糖友圈或者糖友群并积极融入其中)、积极的学习糖尿病知识,如果条件允许借助拦糖虎™的帮助。

如此才可能实现饮食和运动的彻底改变,塑造一个全新的生活方式。甚至达到“在症状初步缓解后按照指导进行健康饮食,就可以实现不靠药物控制血糖[4]!”的状态!

总之,只要你选择积极和努力,别人是无法判决你的命运!不要放弃希望、不用自暴自弃,自己才是自己最好的医生!

参考文献

1.http://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17)33102-1/fulltext

2https://mp.weixin.qq.com/s/YrkaT9JDCzX_--rRDnnmLA

3.丹尼尔.利伯曼《人体的故事》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6第一版

4.StevenS,Hollingsworth K G,Al-Mrabeh A,et al. Very low-calorie diet and 6 months of weight stability in type2 diabetes: pathophysiological changes in responders andnonresponders[J].Diabetes care,2016,39(5):808-815.

本文作者:孙志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