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岸千尺,江流有声——品武元直《赤壁图》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的赤壁之战,不仅成就了蜀、吴政权唇齿结盟的一段佳话、既生瑜何生亮的才子纠葛,还让赤壁这一三水汇集的险峻之地一跃成为世人皆知的经典战场!苏轼的《赤壁赋》完成後更是传诵千古。
北宋神宗壬戍(1082)年初秋,苏东坡与友人泛舟游于赤壁,归来后写就《赤壁赋》。不久他旧地重游,又作《后赤壁赋》。虽说三国时赤壁之战在湖北嘉鱼县,与苏轼泛舟的湖北黄冈城外的赤鼻矶并非一地,但苏子借赤壁之名吊古抒怀,心绪跌宕,文采斑斓,激情洋溢,沁人心脾。千百年来,历代画家和大书法家都喜以苏轼《赤壁赋》为题材,有不少旷世书画佳作传世!
今天为您介绍武元直神品《赤壁图》


武元直 ,字善夫,金章宗明昌(1190-1195)时的名士,善画山水。生平资料极少。《紫山大全集》卷七有“武元直《风雨回舟图》”条,有诗云:“武公胸臆净无尘,喜见江湖懒散人。醉墨淋漓风雪笔,只因张翰是前身。”

武元直《赤壁图》:图绘大江两岸,石壁陡峭,江水奔流。有一小舟,载苏子与二客对饮,谈笑风生,而船夫撑篙,顺流而下。长江远去,江面渐渐宽阔,烟波浩荡,隐约之中,似乎暗藏着当年赤壁鏖战的万军千船。然而又似乎烟消云散,一切化为乌有,只见江山依旧,人类的搏杀,最终也没能改变江山的面目。而在高耸险峻的山壁之下,小舟及其载客,却是显得那么的渺小。

此图在笔墨上,就具有极高的水准:勾笔断断续续,没有了五代、北宋的凝重爽利,但是短促的勾线在用笔上法度谨严,笔笔有起、落、转折、顿挫。皴笔大致用淡墨,只在结构之折转处以浓墨醒出。起笔似钉头,故短皴似“斧劈”,但大多淡墨的长线皴,则似北宋许道宁的直线皴。而远山由方形转为圆形,于是其长线皴也就渐似长披麻皴了。山上松树茂密,松叶也不是北宋常见的李、郭“攒针”法,而是南宋赵伯啸、马远画中常见的排叶,已渐趋简率。水波勾线连绵起伏,弧曲的波纹,与山石硬朗的直线皴刚柔相济。
附: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全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