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国学:中庸和谐经世致用二、|国学|朱熹

3.反思。

《道德经》就是一种反思,“道可道非常道”。道可道,非常道,怎么解读?道是规律,或者是认识的内在机制,“道”是说,“非”就不是我们认识的规律和机制了。当时的道是没有“说”的意思,老子说是老子曰、孔子说是孔子曰,所以理解为道可道,非常道,实际上是对《道德经》理解还不到位。《道德经》是对人类社会重要的反思,不是玄学,而是哲学。是对规律的认识。应该解读为,道可,道非 常道。正所谓,人间正道是沧桑。闭着眼睛往前面走,你想走,肯定走不直。但是有一种办法肯定可以走直,闭着眼睛,一左一右,肯定走直。所以道可,道非,是常道。

所谓道路,道路,即道是直的,路可以是弯的。喜马拉雅山的顶是“道”,但是我们登喜马拉雅山时可以从很多路走上去。所以道是基本的东西,是方向,路,就是达到“道”的途径。如,名字 。名,名正言顺。字是调整。

名,好,可以名正言顺。但是名不好,那怎么办?不是取消它,而是加“字”调它。如,毛泽东。毛是姓,泽东是名。泽东,恩泽东方。但是泽东也有不好,把东方变成泽国一片,洪水滔天,怎么办?就给他取一个“字”,“润之”,慢慢的淹过去,就可以达到恩泽东方。所以中国取名和字,都是三个月取名,三岁以后取字,为什么三岁以后取字,因为三个月取名使小孩名正言顺,为什么三岁取字?因为三岁以后人会形成“两向四型”,第一个是外向,第二个是内向。外向又成为两型,第一个型是活跃型;二是急躁型。内向也分两种,一是认真、仔细的内向;还有自责的内向。总是责怪自己,小兔子,碰到事就躲起来。小孩三岁以后一般会变成“两向四型”,这时候根据他的名,如果小孩是外向的,名也是外向的,就要用“字”调内向;如果小孩是内向的,名字也取的是内向的,所以就要加以调整。

诸葛亮,诸葛是姓,亮是名。亮很好,使大家光明。但是亮也有不好的地方,它浪费资源严重,事无巨细。所以诸葛亮属于内向认真型,三顾茅庐请几次都不出来,什么事都不愿意当头,他总是当第二把手,大家很认真。认真到事无巨细都管,所以三岁就看出这个毛病了,所以给他取了一个字“孔明”,在一个孔里面搞明白就行了。

顾祝同,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参谋长。祝同是什么意思?祝贺普天同庆。大家认为他很犟,一条道认到底。3岁给他取一个字,顾祝同这个名字也没取错。祝贺普天同庆的意思是好,但是“祝”,也可以和融搭配。即祝融,祝融是火,火一烧,同归于尽,所以要调,字为“墨三”,墨,用黑是调红,不要太打眼,“三”,狡兔还有三窟。历史讲“经纬”,经就是基,纬就是调整的意思。经是四书五经,是基础的东西。纬就是把它串起来。

4.追梦。

梦想成真,期望美梦成真。梦是对未来的追寻,有“三延”:(1)尘世延。比如说中国有神与仙,神,中国把有权力的人叫做神,他的能量比较大,叫做神。没有权力的人叫“仙”,所以我们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因为八仙是没有权力的。何仙姑、铁拐李是仙,中国把有权和无权尘世的划分放到神话里去了。(2)功能延,就是顺风耳、千里眼。《西游记》把人的顺风耳、千里眼进行功能延。(3)缘分延。很多有缘没分,或者有分无缘都很难受,所以我们总是想有缘分实现自己的愿望。比如说螺丝姑娘,找不到老婆的就想找一个螺丝姑娘得以实现。七仙女,就是说相隔两地的爱人。还有镜花缘。中国通过这些让文化得以传承。

国学层次

总结经验与教训的学问

诗、书、礼、乐、易、春秋,是总结的学问。

诗,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一部现实的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年即公元前1100~600年左右的诗歌,305首。诗经一般分为风、雅、颂,反映爱情生活、生产劳动、傜役 征伐等方面的现实。如,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外大国是疆,幅陨既长。表现的是当时怎么抗洪抢险,大禹怎么做的,中国与外国的一些关系等等。

书,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国学里的学问基本上是讲“四书”。《论语》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共有二十篇。表达了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仁、礼、义。《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如仁政、王霸之辩。孟子很早就提出,你当国王应该怎么当,要尊重民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大学》,阐明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质,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境界才能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就是说既不狂躁,也不无所作为,就是中庸。把中国“中”和“庸”在这里面体现出来了。

礼,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秦汉以前)情况、典章制度,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

乐,乐记。在中国是失传了,乐为内修。不同的音可和谐。礼为外在的规范。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一个人唱歌唱得好,“孔”就是马上可以让你知道,德行比较好。德音和内修相联系。

易,易经即《周易》,是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建立在阴阳二元论的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阴阳并不是说简单的本体论,而是使用的功能。

春秋,《春秋》是儒家的经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国学层次

对成功与失败原因的追问

两汉经学,就是在研究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汉武帝独尊儒术, 特别看重《春秋公羊传》。为什么?因为其中写道:元年春王正月。按照董仲舒的解释是:何言乎王正月? 大一统也。所有的东西能大一统,才能使这个国家存续下去。大一统的思想很符合汉武帝的口味,因为从中可以引申出维护中央集权制、维护皇权的观点,从而作为统一政治和思想的依据 ,找到原因。

史记,是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位列二十五史之首。不断追问为什么这件事情做成了,这件事情做不成。全书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52万余字,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约3000年间的历史。就是找到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为什么大家喜欢看史记,因为是外一种层次。

宋代的朱熹理学,中国思想史上,两前以后,儒学渐微,庄、老代兴,而佛学东来,递兴日盛,至隋唐而臻全盛。然佛学盛极转衰,继之则宋学崛起,而为新儒学之复兴,另辟新局。

宋初诸儒,其议论识见、精神意气,有跨汉唐而上追先秦之概。周濂溪以下,转趋精微,遂为宋明理学开山,而后有二程、张载、朱熹学术盛世。

明代王阳明(心学),良知学说把天理、本心、诚打通:王阳明的修行方法是致良知,就是说我们其实做每一件事的时候,内心都会判断对和错,但是出于私欲会压制内心的判断,致良知是让我们坚持内心的判断,持之以恒就会让良知做主;知行合一,能够做主的良知,既是知又是行,知行合一。所以把中国这些东西找到了良知的持之以恒。

清代考据学(桐城学派),桐城姚鼐提倡义理、考据、词章三者。曾国藩把经济与义理、考据、词章并列,认为,天下之大事 宜考究者凡十四宗:官制、财用、盐政、漕务、钱法、冠礼、婚礼、丧礼、祭礼、兵制、兵法、刑律、地舆、河渠。

清代的考据学不简单的是“找为什么”,为什么毛主席和蒋介石都会崇尚曾国藩的一些东西,就是讲一些义礼的东西,给他们很多启发。

国学层次

把握富强与持久的度的智慧

追求强,但强有度,追求富,但富有度。求持久,也有度。中国传统“闯过73,溜过84,活到99”,是这样一个度。老人超过100岁也不是好事,老奶奶都喊成“老妖精”了。也有一个度。73要闯过去,人的生命需要闯,开刀也不怕,要活下去。84就要溜过去,80多岁就不要去开刀、动手术了。因为你的恢复能力和组合能力都没有了,所以要溜过去。如果你要开刀,80多岁时发现心脏有毛病去开刀,血管都找不到。麻醉药都走不动,那癌细胞能走动吗?所以中国人讲究一个度,饭后百步走,活到99岁。所以说70不留宿,80不留饭。这也是一个度,招待客人很好,但是70岁的老人不要在你家留宿,很可能好心办坏事,如果落枕,可能会生病。80岁就不要留吃饭了,他正在吃饭,你跟他碰杯,碰的时候如果他没有咽下去,一下子喉管噎着了,气管可能需要开刀了。这又是中国国学的一个层次,就是“度”的智慧。

先秦的诸子百家,就是智慧的结晶。在春秋末年到战国时期,汉代史学家将它们分为十家:即儒家,道家,名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

如,儒家讲多子多福,马上又讲知足常乐。就是说要把握度,不是说贪得无厌。道家也是,道法自然,自然而然,不要苛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智慧。

又如,中国的小说家,不是一个劲的“斗”,中国很多小说家写的是“如何不好”,然后调整。

还有魏晋的玄学。魏晋时人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之为三玄的分析,而《老子》、《庄子》则被视为玄宗。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以及隋唐佛学,是我国历史上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展示了佛教在中国化过程中所具有的强烈生命力。没有隋唐佛学,就没有后来的宋明理学。探研隋唐佛学思潮兴起的缘由、盛况以及当时的 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和禅宗等主要宗派在理论上的至关重要 。禅宗就是讲“智”的,就是把握度,智慧并不是说多么聪明,而是把握一个度。什么东西适可而止,什么东西应该达到什么程度。

国学相态

治理国家的思想

1.儒家思想,立本。儒家思想跟西方国家的管理学最大的差别是,西方国家讲短板效应,儒家思想是桶底效应。西方国家讲管理,桶子装水,高和低的板子,水由低板决定,所以说短板效应。儒家认为,如果板子是一样的,很好看,桶底漏水,什么水也装不住。所以儒家从孔子到孟子,最重要的治国思想是立本。孔子说“本立而道生”,桶底清楚了,方向就明白了。孟子说“天下之本在于国,国之本在于家,家之本在身”,一个国家最后落实到人,以人为本。

儒家思想的闪光点体现为生命的礼让,把国家治理好,而是礼让。国学学得不好,出口讲话就知道。有领导说,治不好雾霾,提头来见。治雾霾是治理的对象,对象的目的是围绕对生命的礼让,你治好雾霾,使大家生活好一点,现在为了治好雾霾,把人的脑袋都要砍掉,那“本”都搞错了。还有人说,为了十月一日通车,不惜一切代价。代价包括什么?包括人吗?计划生育口号,宁养一头猪,不生一个娃。如果我们了解中国以人为本的理论。就不会讲这些话,不会写这样的文字,不会讲太离谱的话。时刻记住对生命的礼让。

2.法家思想。其核心是言与严,生活的规范。言必行,行必果。法家搬木赏金,谁能把木头从这里搬到那个地方去,赏他一千两黄金。大家讲这是乱说的,果然有一个人搬了过去,结果就奖了他黄金。所以搬木赏金就是法家思想的案例。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严一步,海阔天空,而不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另外就是,这是法家思想。

3.兵家思想。其关键是战与利,《孙子兵法》,打仗要和利益相关,打仗不是为好看,而是有什么利益,无利不战也,战要有利。不打无利之战,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高境界。中国的兵家思想,是讲究势、谋、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谋战和利的关系,然后是全,从多方面考虑问题,全面考虑问题。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就是全面的考虑。善后,就是打完战后,怎么休养生息。势好,成本就会低,顺势而为。全,讲究六合,东西南北上下。秦王扫六合。

4.墨家思想。讲究逻辑与空间思维。讲兼爱,讲非攻。不强调一定要打仗,通过大家兼爱解决问题。最后变成普天下都是兄弟,讲究的是生存的体验。

5.道家思想。道法自然,治大国若烹小鲜。治大国,就像烹小鱼一样,慢慢的翻,不要急躁、狂躁,然后讲究对生灵的舒展。而不是生灵涂炭。

国学相态

哲学思想

体现在历代史学中,以史为鉴。《资治通鉴》《二十五史》,哲学思想包含在这里面,特别很多哲理性的思想。体现在文章里面。如王勃的《滕王阁赋》,韩愈的《原毁》,《阿房宫赋》里面的“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是哲学体现。

朱熹,格物致知,修齐治平,就是一种哲学思想,是一种逻辑关联。怎么能格物致知,有修齐治平的思想。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国学相态

价值取向

1.警语。一般选自于四书,来自于七经。以前我们说“四书五经”,中国的国学应该就七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孝经》。《乐经》好像失传了,《孝经》后来取消了。价值传承也是价值取向。

2.为人处事的诫勉。中国的为人,五为人:人格立起来,一以贯之,一视同仁。你对别人怎么做的,对自己怎么做的,人格立起来很容易,一以贯之,一视同仁。

人性透出来,对父母亲的孝顺,是人性透出来。

人品雅起来,山不可无泉,花不可无蝶,人不可无趣。人品雅起来,最重要的就是幽默。所以说人生最高的雅就是幽默,所谓幽默,就是幽幽的调侃一下自己。不伤大雅,也不故作惊人之语,所谓默,就是默默的等待上帝的召唤,不要着急,也不要去证明自己,这叫幽默。所以人能达到这样,就是真正的雅。

人志强起来,一专之能,一技之长,一得之见,一事之效。一个人总要做一件事,从开头到结尾是自己设计的,最后做完,又做成了,这时候说什么事情才有底气。什么事做了一半,设计好给别人做,是不行的,一定从开头到结尾,把它都做好,你就有说服力,别人就会服你,就是一个小国家,别人也服你。为什么大家服李光耀,就是李光耀设计的新加坡,最后做成了。

人心暖起来,我们学有用的知识,还要学大用的知识,即人的关怀。好像无用,其实有大用。

处事,无事不惹事,小和尚就是学了一点杀生、罪过,就到处用。和老和尚过河,坐船人催艄公发船快一点,艄公果然发船快,一棒打死一条鱼。小和尚马上说,罪过杀生。他问老和尚说,罪过是谁的?是艄公的罪过还是坐船催艄公的罪过?老和尚说,他们都没有罪过,是你的罪过。老和尚说,为什么是我的罪过?因为你没事找事。所以红卫兵现象就是小和尚现象,学了一些理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对中国传统就大肆破坏。

有事不怕事,既来之则安之。

大事不了事,不敷衍了事。不是鸵鸟政策,而是要总结经验,下一次碰到事情,我们预防它。

小事不添事,就事论事。

好事不误事。邓小平值值得我们学习,1977年讨论高考,说高考很好,没有高考,很多人就没有发展前途,没有读书的机会了。邓小平说,好事就马上搞啊。当时的教育部长说来不及了,现在计划都搞好了,还是搞工农兵推荐吧。邓小平生气了,说既然是好事,就要马上做,不要误事,你做不成这事,我知道有人可以做这件事,可以找人做这件事。

坏事不入事(坐怀不乱),因为人性总是有弱点,有一些是挡不住的,比如吸毒、赌博、黄色,不要进去。

国学相态

4经验总结

1.由术而学。有一些术上升到学。中国医学最后上升到阴阳协调。经济,达三江、通四海,经济就是流通。西方国家的经济也就是交易、交换。所以经济最重要的观点就是流通。马寅初讲过经济的概念,一个秀才去赶考住客店,秀才说我给你十两银子,给我安排好住处。店小二就去安排房子,店老板拿着十两银子跑到家具店,把十两银子还给家具店,我还了钱你就不要封我的门了。刚讲完后,家具店的老板又跑到铁匠那里去,把十两银子还给了铁匠,你不要封我的门了。铁匠又跑到成衣店,今天正好十两银子还给你了,我就不欠你钱了,你不要打官司了。成衣店更高兴,拿着钱跑到客店老板说,我十两银子还给你了,我以前欠你钱都还完了。大家都可以开张了,要不然都不可以开张,因为都欠钱,都要打官司封门。书生等了一下,传来一个消息,要他更早一点到京城去,他一看时间来不及了,不能住客栈了。他说不好意思,你把钱退给我吧,我要走了,赶到另一个地方住宿。他把钱又拿走了,这个钱没有卖什么东西,但是它流通了发生了效用。所以经济就在于流通,山西的票号就是钱的流通。

技术,类比、仿生特别发达。中国很多技术,通过类比和仿生达到了一种“学”。虽然机理没找到,比如说火药、风筝等,都是从技术上身到学。类比是一种学问。

建筑,千年沉木,中国的木头,首先放到水里浸三年才能做家具,这个木头可以保千年。中国以前是木质建筑,这个房子想保三百年,建筑学家就会选三百年生长的树,只有三百年生长的树,才能保证这样的一个房子三百年,树不会腐烂,树来了后,放在水里沉着。

哪个地方的木头,建哪个地方的房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种的树也起一方屋。所以中国叫北榆南榉。北方大量的家具用榆木,南方用榉木。所以南方人不要去北方拉红松,红松拉到南方做家具,效果不好。红松在北方好。

星相,节气,是对反复出现 重复出现的现象的经验总结。

2.坊间的文传。坊间的说书人,比如说四大名著,这也是坊间的文传,隋唐演义、说岳全传、儒林外史、拍案惊奇,这些都是坊间文传,传下来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