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北大教授说“学渣女儿”视频,我才知道有一种孩子,是来报恩的

作者:水木君
接受孩子不如自己,是某些父母的宿命。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洞见主播楚翘朗读音频
01

小时候被称“神童”,6岁就能背下整本新华字典,本科就读于北大,后进入哥大深造,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任北大博导、副教授。
这金光闪闪的履历,谁看了不说一声“厉害”。
他的夫人,也同样是北大毕业的高材生。
然而,女儿似乎完美避开了他们夫妻俩的学霸基因,在“学渣”的道路上越跑越远。

“这就是天道,没办法,你必须接受,不接受能怎么样?她就这样。”

前段时间热播的《小舍得》中,主角南俪就面临着和丁延庆教授同样的困惑:
明明自己和丈夫都是985大学的尖子生,为什么孩子成绩却在班上排倒数?
在职场失利后,一向佛系的南俪无法淡定了,她咬牙切齿地发誓:
“我不能再接受我的孩子比别人差了!”

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补习班,逼着孩子背单词、做奥数题,让孩子没有片刻喘息的空间……
可最终的结果却是,孩子承受不住超高的压力,情绪崩溃,在一个大雨天离家出走。
南俪急到发疯,好不容易找到女儿,女儿却大哭着推开她,不愿意跟她回家。
女儿在雨中的控诉,深深地刺痛了南俪的心:
“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小孩,可你就不要普通的女儿,你就是想要一个学习好的女儿!”

电视剧结尾,南俪完成了与女儿的和解,坦然接受了女儿终究只是个普通孩子的事实。
听过一句话:人生有三个关卡——懂得父母是普通人,接受自己是普通人,允许孩子是普通人。
更残酷的或许是,代际之间的阶层,并不总是上升的。
即使你凭借努力超越了上一代,也很难保证下一代会超越你。
很扎心,却是不得不承认的现实。
02
家长们的留言都是一把心酸泪。
有人名校博士毕业,孩子的成绩却是回回倒数。



但我要说一句话:
孩子不如父母优秀,真的是大概率事件。
爱因斯坦有三个孩子,其中一个幼年夭折,另一个患有精神分裂,还有一个儿子是伯克利大学水利工程学教授,虽然算功成名就,但比起他父亲还是差远了。
很多“星二代”,从颜值到艺术成就,都被父母秒杀……
无数例子告诉我们,父母成就越高,子女超越父母的可能性就越小。
科幻作家郝景芳算过这样一笔账:
清华北大每年本科录取6000人,研究生+博士一共录取13000人,再加点MBA什么的,每年差不多录取20000人。
假设这些人有一半留在北京,也就是10000人,再假设他们全部内部结婚,一年可以生5000个清北二代。
那清华北大每年在北京录取多少本科生呢?500到600个。
也就是说,假设其他大学二代都不参与竞争,只有清华北大二代竞争,你家孩子也得在全部清北二代里考到前10%,才能再次进入清北。
这个概率,用“凤毛麟角”来形容不过分吧。

我们这代人,是享受过知识红利的一代人。
即便出身贫寒,也能通过埋头苦读,实现在父辈基础上的阶层跃迁。
但不要忘了一个前提,就是我们的父辈大多没有优渥的教育环境,他们甚至连最基础的教育都不能享受,所以,根本和我们不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如果在同等条件下比拼智力,我们还真不一定拼得过自己的父母。
很多人接受不了孩子不如自己,就是被“阶层滑落”给吓到了,但仔细想想就知道,阶层有可能无限上升吗?
显然不可能。
统计学上有个概念,叫“均值回归”。
19世纪的英国科学家高尔顿对1078对夫妇及后代的身高进行研究后发现:
父母是高个子,孩子的身高也许高于平均身高,但不见得高于自己的父母;
到一定程度后,后代的身高会往平均身高“回归”。
身高如是,智力亦如是,不会一代一代无限地高下去,最终都会向均值“回归”。
接受孩子未来不如自己,或许是为人父母者的宿命。

03
下面有个匿名用户的回答特别暖心。
答主的妈妈非常优秀,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就是现在的复旦大学医学院,和张文宏是同级的隔壁班同学,六年大学拿了四年的班级第一和奖学金。
毕业后,妈妈放弃了华山医院的工作机会,回到家乡做一名医生。
可女儿和妈妈却完全不在同一水平线上,从小学开始成绩就一直在中下游徘徊,初高中甚至考过班里的倒数,高考连一本线都没过……
但妈妈从来没有埋怨过女儿不如自己,相反,每次在朋友同事面前提到女儿,都是一脸的骄傲。

比如在班里跑步得了第一、雅思考了7分、自己做攻略和朋友去国外旅游等等等等。
妈妈无条件的爱,给了答主自信一生的底气,也给了她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
每个孩子,都是一朵独特的花朵,有的是蔷薇,有的是丁香,有的是茉莉。
用种植茉莉的方法去浇灌蔷薇,最终的结果只会是枯萎。

成功的方式有千千万万种,如果只有考好分数、找好工作才算是成功,那这个世界该多无趣啊。
用单一的标准去衡量、塑造孩子,是父母的短视和懒惰。
前几年网上曾有一篇感动无数人的爆文:《我的学渣儿子,妈妈相信,你是来报恩的》
作者凡小西说,她是985硕士,丈夫是985博士,她在最佳生育年龄27岁生下了儿子,一切都按计划进行。
可是,孩子上小学后,局面渐渐脱离了他们的掌控。
纵然他们使尽浑身解数,孩子的成绩就是上不去,永远在班里吊车尾,而且还因为学习压力过大,经常感冒发烧,四年级就戴上了近视眼镜。
这时,她才无奈地承认,儿子确实资质一般。
放下焦虑后,她开始重新审视儿子,发现儿子有太多被她忽视了的优点。
儿子喜欢研究厨艺,10岁就能做好几种像样的饭菜; 儿子心地善良,进楼栋门的时候,看到身后有人,总会用小手撑着门,等着后面的人一起进来; 儿子孝顺父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苦……
将来孩子做完一天的工作,回到自己温暖的家,尽心尽力地扮演好丈夫、父亲的角色,父母生病了,他会耐心地照顾陪伴……就这样长大、变老。
“学渣”孩子,不是父母的仇敌,他们是来报恩的啊。
孩子借我们降生于世,却没有义务顺应我们的期待而活。
他们带着各自的使命而来,会奔赴属于他们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