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养心灵的师训能带来什么

如何促进教师的精神成长?前不久,河南省郑州市第80中学进行了一次有价值的探索。该校组织30位教师分两期参加了萨提亚“自我关爱,幸福生活”培训(该培训模式是由美国家庭治疗专家维琴尼亚·萨提亚女士创建的),培训的目的就是“让教师找回自己”。

这样的心灵培训能否有效提升教师的精神海拔?能否让教师重获职业生命的意义?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该校校长毛玉菊及参加培训的王艳梅、李淑芳、李华敏、乔文范、张建、王世忠等6位教师。

教师需要“根”的培训

中国教师报:前不久,贵校组织教师参加了萨提亚“自我关爱,幸福生活”的培训。这样的培训不是学科知识与理念的培训,进行这样的培训,学校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

毛玉菊:你是否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是种子都会发芽”?

你是金子吗?你是种子吗?如果是,那么就具备了“金子或种子”该有的所有特质和价值;如果不是,那么我们是“谁”?我们具备哪些特质? 又有什么价值?

当人们明白了“我是谁”,拥有哪些先决条件和价值的时候, 我们的内心就会强大,我们的方向就会明晰,我们就会把做事的过程当作自我价值呈现给世界的一种自然状态, 是自我成长可视化的体现。就如一粒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是其生命历程,在这个历程中,它以可视化的不同姿态告诉世界“我在成长”。“我的价值”在于我不但走完了生命历程,最后又成为一粒或多粒“种子”,而且我还能给世界带来一份绿意、一片阴凉、一点色彩和一线希望,我的生命也因此而绽放。

成长是一种自然的生命常态。植物如此,人亦如此。关键是怎么让人认识到这一点,从而激发生命的潜能,发展自己、成就自己。

如果说培训让人成长的话,那么我们就要追问:什么样的培训才是“根”的培训? 特别对教师而言,担负着培养下一代的责任, 专业成长与精神成长哪一个是“根”? 我认为,所谓的精神成长就是心灵成长,专业成长其实就是“技能提升”,只有“心安”才有“技升”,“灵不长”,“能”也高不到哪去。做滋养心灵的培训,才能充分激发生命的潜能, 才能让专业技能有“根基”,让技能提升更快又可持续,让每个人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在这方面,萨提亚“自我关爱,幸福生活”课程,有助于让人更好地了解“行为”背后的真相, 让人能更好地反观自我、认清自我,让人知道如何滋养自己,找到生命本身所拥有的能量和价值。所以,我们学校就组织教师参加了这样的培训。

让教师找回自己

中国教师报:作为参加这次培训的教师,你们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王艳梅:第一天接触萨提亚课程,我总是提不起兴致, 感觉总是被牵着鼻子走……

好不容易熬到下午快结束, 却还要分小组进行分享,更令我“沮丧”的是,我竟然被分到校长那一组。平时我最怕领导了, 在领导面前总是局促不安,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而这次我们要围坐在一起进行分享, 对自己来说是一个突破。当别人分享的时候,我的心“咚咚”跳个不停,生怕自己被点到。轮到我们组时, 助教用鼓励的目光看着我,我胆怯地说: “我脑子里一片空白,处在混沌状态。”没想到她却说这也是一种收获,我听后感到非常意外。更让我想不到的是,4 天培训还没结束,我已经深深爱上了这样的培训。

李淑芳:参加培训的第一天,我根本没有进入状态。我拿着笔记本,想要记住一些核心内容, 结果笔记本上什么也没有写。晚上回家老公问我一天学了些什么? 我仔细想了好久说: “没有记住什么结论性的知识, 但是有一种微妙的感觉,说不太清楚。”晚上躺在床上, 我突然想起白天老师问过的那个问题———“你最渴望得到什么? ”是呀,我到底渴望什么? 我从来没有问过自己,总是忙碌着眼前的事情。

在第二天的培训中, 我明白了在面对问题时,自己大部分时间是在“打岔” 。以前,我一直认为自己是超理智的,但是在大家的分享中,我了解到自己原来喜欢“打岔” 。

在第三天的培训中, 我记住了两个问题: “当你有情绪时, 带着你的平静、好奇去探索你的愤怒、你的悲伤、你的痛苦。” “当你明白情绪只是给你传递一个信息时, 你如何控制你的情绪? ”原来,自己经常会因为一些事情而愤怒,愤怒之后又后悔不已,从来没问过自己为什么愤怒, 不会调节自己的情绪。通过第三天的培训,我已经能够掌控自己的情绪, 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失望、悲伤、愤怒。

在第四天的培训中, 我明白了完美其实也是一种缺憾。我们每个人都想追求完美,但是自己很难达到,所以穷其所有去追求。如果一直没能做到完美,那就不断追求下去,我们过多地关注了未来,却忽略了当下。

如何避免教育性伤害

中国教师报:这次特别的培训带给你们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王艳梅:通过这次培训,我知道了自己怕领导的原因,我不是怕领导本人,而是对权威的一种惧怕, 这源自小时候父亲对我的严厉。我的父亲是位工人,由于工作原因,他总是好几天才回一次家,一回来就挑我的毛病,我一直都没能达到他的要求。所以,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这导致我从上小学开始就特别害怕老师,不敢单独与老师相处;走上工作岗位也很惧怕领导,虽然自己很努力,也常常被肯定,但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生怕领导否定我。如今,这个一直困扰我的问题终于解决了,在小组成员的鼓励下,我由最初的胆怯慢慢变得自信起来。

儿时对父亲的过分敬畏,让我总是对自己没有信心,所以从不主动,尽管有时也很想参与,可总是鼓不起勇气,又怕做不好,更是无法跨越内心的那道坎儿。我已经习惯了欣赏别人,并没有觉得自己也可以被看好,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更不愿引起注意, 变得特别敏感多疑。而这次培训让我重新找回了自我,让我又变得阳光自信起来。这次培训给一直自卑的我提供了一个“明镜”,让我看清了自己,更加了解自己,知道了真正能让自己幸福的源泉是什么。同时,我也更加关爱自己和家人,与领导和同事的关系也变得更加融洽。多方面的改变,让我重拾自我,焕发新生。

李淑芳:通过这次培训,我在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夫妻关系方面有了更深的感受。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学员做的体验性游戏,当她一直背着“母亲”,在场地转圈的时候,她不觉得沉重,但扮演妈妈时,她哭了。这让我很震撼。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背负着很多人尤其是亲人的期望,可是我们却感觉不到, 虽然有时候累得快要撑不住了,但依然在坚持。

其实,当初将期望寄托在你身上的那个亲人,并不想看到你这样。当我们面对各种期待和压力,每天为生活奔波,累得精疲力尽时,我们应该平静下来,寻找自我,找到自己的价值是什么,了解自己内心的渴望是什么,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放下对自己的过多期待, 找到自己真正的幸福所在。因此,原生家庭真的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我们必须学会与孩子互动, 减少教育性伤害。

现在,我最大的改变是,当自己有情绪时,开始学会向内觉察。在工作中,我感觉自己对领导、同事、学生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感恩。

李华敏:一路走来,小时候为了父母的期待而活,上学时为了老师的期待而活,工作后为了领导的期待而活,从来没有真正为自己而活。我是谁? 我需要什么? 我的价值在哪里? 答案我并不知道,也从没关注过自己内心的声音。这样的日子太累太累,众多的期待使我们举步维艰。我们何不洒脱一点,放下种种期待,想想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就是我,是独立的个体,我有自己的特点及喜好,我也许并不完美,但我已足够努力。我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今后我要为自己而活,只要是积极、向上、正确的选择,只要我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就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和评判。

接纳学生的不完美

中国教师报:培训之后,你们的工作和生活发生了哪些改变?

张建: 萨提亚培训主要是认识自己,增加个人的幸福感,其中一句话是“我接纳我的不完美”,让每个人都自我肯定,不再自卑或自我否定。

除了用在自己身上,我还用到了学生身上。我不会用“差生”来定义学生,班上49 个学生各有优点与不足,只是从考试的角度看,有些人基础薄弱、厌学、自控力不足。如何让这些学生在班级得到认可? 我要接纳他们的不完美, 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让他们在得到认可之后慢慢不再厌学,至少学会做人做事。

王世忠:参加了培训后,我的工作和生活发生了一些改变,我感觉自己活得更加真实了。

我是谁? 我需要什么? 以前这些我似乎都没有考虑过,抑或没有细致梳理过。培训让我开始重新思考这些问题,即使找不到一个标准答案,也要让自己多进行反思,与自己的内心对话。

在所有人中你能改变的只有你自己。人往往被情绪带着走,有时往往失控,做出一些自己想不到的事。培训让我走进自己的内心,试着去管理自己的情绪,不被情绪所牵制,做一个相对理智的人。这或许是认识自己的第一步,进而慢慢走向自我关爱。

培训让我懂得,在与他人沟通交流时,要先放下自己的架子,要善于倾听,发现自己的问题。当与别人融洽地沟通交流时, 就能够了解别人所想表达的问题,并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关系决定了每个人工作的效果,关系决定成败,用一致性来处理各种关系,就会事半功倍。近阶段,我尝试和学生、家人用这样的方式沟通,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学生更加亲近我,家人更加信任我。

李嘉诚曾说:“求万事之荣,不如免一事之辱;邀千人之欢,不如释一人之怒。”这也是我参加培训的感悟。

李华敏:我爱我的儿子,希望他健康、快乐、幸福。我对他有着太多的期望和要求,可是如果我的期望对他而言是一种压力,使他不快乐的话,我愿降低自己的期望,给他更多的自由,让他随着自己的意愿发展。同时,我会注意他这个年龄应该负的责任,告诉他,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但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儿子期中考试成绩很不理想,如果在以前,我定会大发脾气,把儿子批评一顿。但现在我能够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看待儿子的成绩。他自己也很难过,他需要的不是我严厉的训斥而是理解和鼓励。我心平气和地跟儿子谈了他的学习,告诉他我对他的学习成绩很满意。儿子明显轻松了很多,之后的学习也更下功夫,期末的考试成绩也得到了提高。

教师如何活出生命价值

中国教师报:培训后,教师的精神海拔有了明显提升。那么,在你们看来,作为一个教师如何活出自己的价值?

乔文范:第一天体验幸福教师工作坊,我却被深深的沮丧和挫败感笼罩,直到下午,老师帮助一位学员融化她与父亲之间的冰山时,我才有了新的领悟。当进行到第二遍,老师问:“你此时为自己想到了什么?”那位学员想了想,泣不成声地说:“这几十年,我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声音并不大,却一下惊醒了迷茫中的我。上午我还与一位老师抱怨我们为自己活得太少,可此时这句同样的话却一下子驱散了我心头的阴郁。由此,我想到了自己与儿子的关系模式。

那天,我把剥好的满满一碗石榴放在儿子面前:“吃完再写吧, 补充维生素。”儿子头也不抬:“妈,我这会儿不想吃,作业很多。”可我一心想看着他吃下去,他却突然有些愤怒地说:“从小到大你总是强迫我做很多事情,这样做有什么意义? ”那一刻我惊讶地看着他,眼泪瞬间在眼眶中打转……

我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真的把儿子控制得太紧? 我认为他必须有足够的睡眠才能保持精力充沛,强迫他午睡;他喜欢听歌、打篮球,而我却总是说这占用时间太多,还不如坐下弹琴……可是我怎么从没意识到对他干预太多。

在第四天下午的小组活动中,我们做了个冰山游戏,开始我还不太情愿,可是游戏做到一半时,我已热泪盈眶。饰演儿子的同事肩上、胳膊上、手上都是满满的包,这些包象征着这么多年我对儿子的每一个要求,他已经被这些沉重的包压迫、拖累得难以前行。那一刻我的内心真的被触动了……

我终于明白,虽然我很爱我的儿子,却用不恰当的方式,无形之中给他造成了伤害。

通过这次培训,我已下定决心,还儿子这个年龄应有的快乐。其实,对待自己的学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毛玉菊: 教师如何活出自己的价值? 我认为,应该从三方面做起:明确角色定位,问问“我是谁”。人处在不同的场景就有着不同的身份, 准确定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非常重要。如果我在家是妻子的角色,就要想妻子的职责是什么? 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妻子? 是妈妈的角色,就要想妈妈的职责是什么? 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妈妈? 哪些事可以做? 哪些事不可以做? 如果在工作岗位上是职员的角色,就要想我的工作范围和职责是什么?我做到位了吗? 是领导的角色,就要想我引领了什么? 我给大家希望了吗? 诸如此类,只有准确定位,才能不越位不缺位,才不会出现“母鸡打鸣,公鸡下蛋”的混乱局面,从而各司其职,享受“角色”的乐趣。

做好选择,想想“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人生处处是选择,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全由自己决定,自己才是自己命运的主人。每一个人都是一粒生命的“种子”,只要你存活在这个世上,就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小草有小草的空间,大树有大树的地盘。只要你选择了成长,不论条件优劣,谁也挡不住你的脚步。

承认需求,学会无条件接纳。人是“欲望”动物,“欲望”是客观存在,无所谓好与坏。承认需求,就是无条件地接纳自己。当你能正确对待喜欢或讨厌的人与事时,你也就在无条件地接纳现实; 当我们无条件地接纳所有的人与事,不被情绪困扰时,我们就恢复了理智,拥有了智慧和力量,我们完全有能力有办法去解决任何难题;当我们对任何问题都能坦然面对时,我们就成了最强大、最有力量、最具生命力的人。

“养鱼养水,养树养根,养人养心”,心灵成长了,何愁生命之花不绽放、专业技能不提升? 何愁人不发展,事业不成功?

(中国教师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