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送钱穆父》宋·苏轼

临江仙·送钱穆父宋·苏轼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注释(1)钱穆:名勰(xié和谐,协调),又称钱四。 元佑六年春,钱穆父赴任途中经过杭州,苏轼作此词以送。(2)父:是对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称。(3)都门:是指都城的城门。(4)改火: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换用不同木材,称为“改火”,这里指年度的更替。(5)古井:枯井。比喻内心恬静,情感不为外界事物所动。(6)筠:竹。(7)翠眉:古代妇女的一种眉饰,即画绿眉,也专指女子的眉毛。(8)颦:皱眉头。(9)逆旅:旅店。译文自从我们在京城分别一晃又三年,远涉天涯你奔走辗转在人间。相逢一笑时依然像春天般的温暖。你心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象秋天的竹竿。我心惆怅因你要连夜分别扬孤帆,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儿淡淡。陪酒的歌妓不用冲着酒杯太凄婉。人生在世就好像住旅馆,我也包括在旅行者里边。赏析这是一首赠别词。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婉转回互,一波三折,动人心弦。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元祐初年,苏轼在朝为起居舍人,钱穆父为中书舍人,气类相善,友谊甚笃。元祐三年穆父出知越州,都门帐饮时,苏轼曾赋诗赠别。岁月如流,此次杭州重聚,已是别后的第三个年头了。三年来,穆父奔走于京城、吴越之间,此次又远赴瀛州,真可谓“天涯踏尽红尘”。分别虽久,可情谊弥坚,相见欢笑,犹如春日之和煦。更为可喜的是友人与自己都能以道自守,保持耿介风节,借用白居易《赠元稹》诗句来说,即“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作者认为,穆父出守越州,同自己一样,是由于朝好议论政事,为言官所攻。以上数句,先从时间着笔,回忆前番离别,再就空间落墨,概述仕宦生涯,接下来抒发作者对仕宦失意、久处逆境所持的达观态度,并用对偶连喻的句式,通过对友人纯一道心、保持名节的赞颂,表明了自己淡泊的心境和坚贞的操守。词的上片既是对友人辅君治国、坚持操守的安慰和支持,也是词人半生经历、松柏节操的自我写照,是词人的自勉自励,寓有强烈的身世之感。明写主,暗寓客;以主慰客,客与主同,表现出作者与友人肝胆相照,志同道合。词的下片切入正题,写月夜送别友人。“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一句,描绘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樽前不用翠眉颦”一句,由哀愁转为旷达、豪迈,说离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妓用不着为离愁别恨而哀怨。这一句,其用意一是不要增加行者与送者临歧的悲感,二是世间离别本也是常事,则亦不用哀愁。这二者似乎有矛盾,实则可以统一强抑悲怀、勉为达观这一点上,这符合苏轼宦途多故之后锻炼出来的思想性格。词末二句言何必为暂时离别伤情,其实人生如寄,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词的结尾,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既动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苏轼一生虽积极入世,具有鲜明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但另一方面又受老庄及佛家思想影响颇深,每当官场失意、处境艰难时,他总能“游于物之外”,“无所往而不乐”,以一种恬淡自安、闲雅自适的态度来应对外界的纷纷扰扰,表现出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首送别词中的“一笑作春温”、“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等句,是苏轼这种豪放性格、达观态度的集中体现。然而在这些旷达之语的背后,仍能体察出词人对仕宦浮沉的淡淡惆怅,以及对身世飘零的深沉慨叹。  这虽是一首送别好友的事,但却并未有缠绵和愁怨,更多的是关于人生的感慨。苏轼是洒脱的,不拘小节的,对于人生,他总能“无所往而不乐”。苏轼这种恬淡自安、闲雅自适的人生态度,更是值得我们追求和向往的。外界纷纷扰扰,愁苦不断,只有拥有随遇而安的旷达,才能以不变应万变,闲看花开,淡看云落。离别虽是伤感的,但苏轼却一改以往离别诗的缠绵和哀怨,表达一种旷达和洒脱的人生态度。尤其是那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更是将寄情于天地的豪放,表达得淋漓尽致。时光荏苒,人生不过眨眼一瞬间。对于时光来说,我们不过是匆匆过客;对于岁月来说,我们不过是背起行囊,远走他方的旅行者。人生的每一站,都有不同的风景。有时候,我们缺的并非是美丽的风景,而是善于发现美景的眼睛。有些人,即便是狂风暴雨的阴雨天,依旧能活出晴空万里的超然;而有些人,即便是阳光明媚的艳阳天,依旧乌云压顶,仿佛人生已陷入绝境。其实,人活一世,不过是活个心情。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放过那些消极悲观的情绪,其实就是放过自己。因为追根究底,你有一个怎样的心情,就会有一个怎样的人生。人生如逆旅,你我皆行人。在人生的这场旅途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濒临绝望的处境。但那些打不到我们的,终究会使我们更强大。有时候,你觉得自己坚持不下去了,其实不过是你低估了自己的能力罢了。你远比想象中的更强大,只是长期待在舒适的环境里,很难走出你自己设置的舒适圈。人是在什么时候真正成长起来的?真正的成长,不是从一个年龄段进入到另一个年轻段,而是在某一个特定的时期,经历了人生中的大喜或大悲。当孩子不再做孩子气的事情,而是像大人一样独自去生活,便会褪掉以往的稚气和对他人的依赖,自己去独当一面。你忽然意识到,自己不再有保护伞,只能咬牙向前奔跑,即便前方大雨倾盆,也好过寄人篱下,或者坐以待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容易,成年人的世界里,从来没有“容易”二字。想放弃很容易,但是坚持一定很酷。时刻告诉自己:对于漫长的人生生涯来说,我们不过是一个过客,有什么是真正放不下呢?人也好,事也好,总有一天都会笑着说出来。总有一天,会成为垫在我们脚下的石块,成就我们每一段征程。就像苏轼所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阅读理解1.“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赞扬了友人什么样的品格?​运用了比喻、对偶、化用的手法,赞扬了友人淡泊、坚贞的品格 。2.“送行淡月微云”营造了什么气氛?表达了什么心情?​营造了在夜间为友人送行时凄清幽冷的氛围,表现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寡欢的心情,​3.“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句,有人认为豪放达观,有人认为失意惆怅,你的看法呢?简要分析。.​①是豪放达观,意在劝慰他人。诗人认为人生如行旅,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自当随遇而安。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恬淡自安的洒脱情怀。②是失意惆怅。意在感伤自身。诗人认为自己和友人一样不幸。表达了诗人对仕宦浮沉的惆怅,对身世飘零的慨叹。③如说既有豪放达观,又有失意惆怅,心境复杂,言之成理亦可。【解析】这首词是宋哲宗元佑六年春苏轼知杭州时,为送别自越州(今浙江绍兴)北徙途经杭州的老友钱穆父(名勰)而作。元佑初年,苏轼在朝为起居舍人,钱穆父为中书舍人,气类相善,友谊甚笃。元佑三年穆父出知越州,都门帐饮时,苏轼曾赋诗赠别。岁月如流,此次在杭州重聚,已是别后的第三个年头了。三年来,穆父奔走于京城、吴越之间,此次又远赴瀛州,真可谓“天涯踏尽红尘”。分别虽久,可情谊弥坚,相见欢笑,犹如春日之和煦。更为可喜的是友人与自己都能以道自守,保持耿介风节,借用白居易《赠元稹》诗句来说,即“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与钱穆父京城一别后,时隔三年再次重逢,今又将分别,令人慨叹。B.钱穆父如春风般温暖的笑容,与他辗转天涯、踏尽红尘的辛劳形成对比。C.作者以古井水、秋竹作比,表达了对友人品性的赞美和对其遭遇的同情。D.“淡月微云”营造出凄清的氛围,情景交融,烘托作者惆怅、感伤的心情。C  对其遭遇的同情 错误,“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句意是:你心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像秋天的竹竿。写出了友人已经修炼到了心如古井、不起波澜的程度,而且像秋天的竹竿一样有气节有节操。赞扬了友人淡泊、坚贞的品格。​5.“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简要分析。体现出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作者和友人宦海沉浮、身世飘零,但作者认为人生犹如旅店,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体现出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6.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临江仙·送钱穆父   苏轼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注解:①改火:这里指年度的更替。②逆旅:旅店。③只应:只以为,这里指“岂止”。(1). 下列对两首宋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A. “一别”三句,写词人与朋友分别虽久,可相见甚欢,情谊深厚,如春日之和煦。B. “惆怅”二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恰当地表现了词人与友人分别的心情。C. “浮天”二句,写水天相接,似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山掩埋了一半。D. “今古恨”三句,运用了反问手法,表达了古往今来离别与相聚总是牵动着人们的悲欢之情这一感慨。(2). 同是写送别友人,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与辛弃疾《鹧鸪天·送人》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中画线语句作简要分析。苏词:“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意思是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这是劝慰友人,人生如寄,无须为暂时的离别伤情。表达了苏轼旷达洒脱的情怀。 辛词:“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词人认为友人此行的风险并不只是自然方面的艰辛,来自小人的威胁和陷害才是最危险的。表达了词人对友人前途的担忧和自己内心壮志难酬的悲愤。(3).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在古代,诗人往往借饮酒抒发心中的思绪。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_”,李清照《声声慢》中“②三杯两盏淡酒_,怎敌他、晚来风急”。对诗人们来说,不能饮酒,往往会使坎坷的人生更添惆怅悲苦之情。如杜甫《登高》中“艰难苦恨繁霜鬓,③潦倒新停浊酒杯_”。【解析】(1). 试题分析:D项,“表达了古往今来离别与相聚总是牵动着人们的悲欢之情这一感慨”不当。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意思是“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颜?”上阕写送别,下阕抒情本应该是以“别恨”为主调的,但是作者笔锋拗转,说今古恨事有几千般,岂只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问语气,比正面的判断语气更含激情。作词送人而居然说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2) 试题分析:苏轼的《临江仙·送钱穆父》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词的结尾,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既动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鹧鸪天·送人》是一首送人离别之作,运用景物烘托、比拟和对照等手法,生动地写出了依依惜别的深情,并抒发了对社会人生的深沉感慨。这首词见于四卷本《稼轩词》的甲集,是作者中年时的作品。那时候,作者在仕途上已经历了不少挫折,因此词虽为送人而作,但是所表达的多是世路艰难之感。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时可先分析两首诗的思想情感,然后进行比较。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3)试题分析:本题将诗歌鉴赏与名句名篇默写能力结合起来考查,采用的是情景式默写的题型,解答时既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要注意下列字的正确写法:尊、酹、盏、潦、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