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唐诗解读——李白之《蜀道难》(中)
噫吁戏,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
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解读:
初唐以后,乐府歌行的形式,一般都是七言古体诗,但李白却创造具有自己特点的形式,他关于把三言、四言、五方、七言各种句法混合运用,成为一种不同于魏晋的新型的杂言体。同时他在诗词里运用散文句法,这些推陈出新的做法,是他继楚辞和汉乐府之后诗歌界一面大旗。就拿这首诗而言,七言句不到一兰,其余大半都是不拘一格的杂言句。
一般而言,长篇的诗,不论是歌行或者排律,换韵的地方总是全诗思想或内容分段的地方,这应该是读诗的应当明白的窍门或方法,就该诗而言,共有五处换韵,我们将依韵分段来逐一解读。
第一段:“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此段用下平声“一先”韵,全诗从蜀地方言“噫吁戏”一声惊(长)叹开始,让人感受到了蜀道不同寻常的艰难奇险。屈原曾经用过“已矣哉”、汉乐府曾用“妃呼豨”“伊那何”都是惊叹词,苏轼曾在《洞庭春色赋》中说:“呜呼噫嘻,我言夸矣”,也就是李白这首诗中所谓“噫吁戏”,都用了蜀地方言,偏两人又都是蜀人。“危乎高哉”,突出了蜀道之特征,引出全诗主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紧接着诗人沿着太白山——青泥岭——剑阁关,最终抵达蜀之中心锦城这一由秦入蜀的游历路线,依次展开了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叙述,描绘了一幅雄奇险难的蜀川山水图。
为何蜀道之难?诗人接下来从古蜀国史开始讲起,扬雄所作《蜀王本纪》记载,上古时期,蜀国之王有蚕丛、柏灌、鱼凫、蒲泽、开明,当时民众还是椎髻咙言,没有文化。从蚕丛到开明,共经历了三万四千年,李白在此处撷取两位蜀王的名字,意在说明蜀国开国历史之悠远,悠远得让人无所适从,诗人又加了一万四千年,是说蜀开国四万八千年以来,两地有秦岭阻隔,虽秦塞近在咫尺,但一直没有往来。秦都咸阳阳之太白同为秦入蜀第一道天然屏障,千百年来,只有一条高入云霄的险仄小道可越峨眉之颠,后秦惠王灭蜀后,派五丁开山后,才有一条由勾连群山之栈道横驾于秦塞蜀川之间。在《蜀王本纪》还记载了一个关于蜀道的神话,据说秦惠王送给蜀王五个美女,蜀王派五丁力士即五个大力士来迎娶,因为他们力能移山开路,结果途中看见一条大蛇进入山洞,于是五丁壮士一齐去拉蛇,忽然山崩地裂,压死了五位壮士,五个美女奔上山去,化为石人,分成王岭。这一传说也为险峻的天梯石栈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也是写足了蜀道开山的艰难与蜀山畏途的不可逾越。如此艰难险阻,上际于天者,是碍日之高山。“六龙回日”是一个神话故事,据说太阳之神羲和驾着六条龙每天早晨从扶桑西驰,直到若木,诗人意思是说高峰都连太阳飞不过去。下极于地者,是逆折之湍险,黄鹤高举尚不得飞过,猿猱敏捷犹愁攀援,诗人紧扣“高”“危”将绵延于崇山峻岭之间的太白山写得让人望而生畏,不敢前行,徒呼奈何。
第二段:“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此段用上平声“十四寒”韵。青泥岭在陕西略阳县,是由秦入蜀的必经之路。也是入蜀的第二道屏障,此地据《元和郡县志》记载,“悬崖万仞,山多云雨”。这条山路百步九曲,山路纡回盘绕,行旅极为艰苦。而参和井都是二十八宿之一,蜀地属于参宿的分野,秦地属于井宿的分野。在高险的山路上,从秦入蜀,只能仰面朝天,摸着星辰前进,在艰苦的行程中,行人只能手按胸膛,长叹不已。此处的“坐”字不是坐立的意思,当“因为”讲。诗人将行人的艰难步履与惶恐的表情写到了极致。
第三段:“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此段用上平声“十四删”韵。诗人笔峰以反问的句式,开出了全诗一个新的境界。诗人不象一般送行诗那样,讲些客套临别赠语,而是描写蜀道艰难中间插入一句,你何时才能回来呀,这也反映了行人来去不易。与上段描写山高路远不同的是,诗人转而写山中的禽鸟,将人们引入一个古木荒寂、鸟声悲凄的世界。可谓“林深木茂,淡月眬明,野鸟悲号,子规哀啼”。行人刚经历不可攀援的峥嵘山岩,转而又进入荒凉枯寂的空林。我们仿佛看到了群峰接天,不盈一尺;绝壁之间,枯松倒挂。争湍上激,飞瀑下泻;上下相争,猛浪若奔。岩为之砯,石为之转;万壑相应,轰然雷霆。有许多唐诗选本将“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断句为“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其实两者都有道理,此处不议。接下来诗人重复全诗主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人们听了这些情况,莫不志骇神移,心折骨惊,会惊讶得变了脸色。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