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山东兰陵书院:远溯高子,近褒玉树

兰陵位于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枣庄二中内,对于其沿革,光绪版《峄县志》中称:“台庄义学,知县杨文焘建,乾隆四十八年,知县张玉树立兰陵书院,并立规条,凡书院与义学经费、地基文契、一切帐目,皆派绅董经理,岁时稽查,制极详备。嘉庆二十四年知县张焘、道光二十年知县张梦祺、咸丰元年朱彦华重修。中为讲堂三间,东西厢各五间,二门楼一间,大门楼一间,门之内草屋六间,以居学役。讲堂之北,复楼其后轩以为燕息之所,此其创建之大略也。其时义学书院各有存款,乱后经费无出,官绅筹款捐赀,幸得不废。光绪二十八年壬寅夏,知县王贻哲奉札改书院为校士馆。是年秋,禀请于书院立小学堂,其余义学皆改为蒙养学堂,此大事也,例当备书。”

枣庄二中大门

按此说法,兰陵书院创建于乾隆四十八年,创建人为知县张玉树。初创时期,张玉树就制定了相应的条规,该书院账目清晰且有专人管理,并且制定有核查制度。此后的历任知县大多能延续这个制定,直到光绪二十八年,知县王贻哲根据朝廷规定,将该书院改为校士馆。当年秋季,又将校士馆改立为小学堂。

关于张玉树的情况,《峄县志》中说:“张玉树,字荫堂。陕西武功人,以进士任。其莅事年月,吏失之,据各诸碑记,则乾隆四十年前后也。公学问淹博,识量尤伟,通晓情伪,铲除奸蠹,胥吏皆敛手不敢为非。期年,民大和。”

标语

可见张玉树是位能吏,然《峄县志》的撰写者却未能考证出他初到峄县任县令的时间,只是笼统地说,根据各种碑记所载,张玉树大约在乾隆四十年任峄县知县。但是按照清廷吏部规定,一般县令大多为三年一任,张玉树若在乾隆四十年任峄县县令,那么他到乾隆四十八年方建起兰陵书院,间隔的时间有些长。

对此,李彦辰、李振启所撰《清朝时期的台儿庄兰陵书院》一文中谈到张玉树的人格魅力与施政特点主要有五个方面,其一就是他清廉做事、勤政奉公。他在峄县的一切开支全是管家从陕西老家专程送来,他任兰陵县令每年的俸禄是四十五两,张玉树把这些钱大多用在了公益事业上,故他获得了张青天的美誉。当张玉树任职期满要离任时,当地百姓舍不得他走,人们扒掉他的靴子,他只好停下来。经过当地士绅上书陈情和吏部特批,张玉树得以破格在峄县连续担任了三任知县,前后达十年之久。

宽阔的广场

这种说法合理地解释了张玉树何以能在乾隆四十八年创办兰陵书院,从《峄县志》的记载来看,他本人也很重视管辖之地的教育建设:“间则巡行乡村学塾,师弟子能通章句大义、讲贯精勤者,面加奖藉;其迂疏鲜实文辞芜陋者,必重扑之,不稍贷。一时远近翕然,皆知敦品厉学。”

对于刻苦学习之人,张玉树予以表彰鼓励,对于懒惰的学生,他必严惩不贷,恩威并施的方法使得当地的学风大有转变。他爱才如命:“性仁厚,尤爱才。邑中名士如张明经廉斋、孙孝廉蓉衫,皆礼之如师友。时承平久,岁屡熟,县署公事稀简,萧然如学舍。”

壮观的教学楼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心胸和见识,张玉树才创办了兰陵书院,而书院的建设也离不开当地人的支持,兰陵名士张廉斋和孙蓉衫均为县令的座上宾。据说在台儿庄创办书院的建议就是张廉斋首先提出来的。

为了能够让兰陵书院长期办下去,该书院成立了董事会,并撰写了《兰陵书院董事碑记》,该记中写道:

书院董事,以专责任事。照得台庄新建兰陵书院,为教育人才之地,理应整齐肃静,垂于永远。俾肆业生童,长得潜心讲颂,方不虚同志勉学之意。今特慎选附近诚谨之士,分别董理各专责任。修脯经费,则出纳有属;整顿稽察,则辛勤共效。间杂喧哗之事,禁止必严;时节香火之仪,继续勿替。聪明者上进有资,亟思造就;违纪者禀官究治,切勿徇情。勿以日久而懈弛,勿以猜嫌而偾事。所有选定董事诸君姓名,分列于后,任有专司,责无旁贷。勉之望之,切切特谕。

沿中轴线一路向内走

此碑记中列出了专管稽察整理者四人,“专司义学经费义冢文契暨敬惜字纸事宜”两人,“专司书院经费账目地基文契”两人,“专司阁上香火暨书院杂治事宜”四人等。此碑记的落款为“特授峄县正堂加四级纪录七次张为慎撰,乾隆四十九年五月十三日”。

查相关史料,均称张玉树字德润,号荫堂,未见为慎二字。难以确实是否为同一人,查张玉树的任职履历,他在乾隆四十九年腊月升任胶州知州,后造弹劾被降职为知县,乾隆五十年张玉树又被任命为绎县知县,转年到任,乾隆五十一年四月初,张玉树被诬罢职,后冤案澄清,他又出任济宁知府、云南临安知府等职。由此可推断出,乾隆四十九年五月,张玉树仍在任峄县县令,故有可能张为慎就是张玉树。

体育场

虽然张玉树离开了峄县,但兰陵书院却得以继续办下去,嘉庆二十四年,峄县知县张焘重新制定了兰陵书院条规,为此刊刻了《重修兰陵书院议立规条碑记》,此记内容有三条:

一、公捐大钱一千串,分交台庄镇郭泰兴、申谦益、申谦亨、裴九如四家当典,常年一分生息,岁收利大钱一百千,按两季支取,以作修脯公费应用。

二、书院系前任张公讳玉树建立,嗣因经费抽提,以致中废。今项系镇人公捐,无预官事。后来者当鉴前车之失,勿作不时之需,则幸甚矣!设或出此董事,人不妨执以清理,切弗三缄其口。

三、书院一应事宜,交台庄镇士商诸君稽察经理:宋宗尧、谢颖南、王金铭、马在田、关碧霄、陈魁、沙灿斗。

继续向前走

张焘为书院捐钱一千串,他把这笔钱贷给当地台庄镇的私家典当行,每年百分之十的利息,每半年支息一回,所得利息用于书院经费。这么做的原因,乃是因为张玉树所创书院是以公费来支持,但费用一旦中断,就难以为继。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张焘想出了捐款生息的办法。同时,碑记中仍然规定由书院董事会来管理,由此淡化官办色彩。

按照《兰陵书院董事碑记》中所载,董事中的张文杰和王乾象两人负责敬惜字纸事宜,这个制度坚持了下来。道光四年陈元凤撰写了《公建文昌阁字纸炉记》,该记中谈到文昌帝君《阴骘文》中明确地说:“勿弃字纸。”但是:“兰陵书院建阁虔奉,惟有历年。特字炉未建,收拾亦非专责,以致书馆店铺、通衢委巷,纷纷狼藉,甚非所以□帝训告虔诚也。同志之人,每于朔望展拜时,兴言乃此,咸内咎焉。”

收费标准

可见兰陵书院建有文昌阁,但没有建焚纸炉,以至于有些街巷中飘落着一些废纸,这让敬惜字纸的文士痛心不已。陈元凤在《字纸炉记》中接着写道:“伏念字纸,家家所有;敬惜,人人分内之事。因议公建字炉,置田为拾字纸者恒产。时邑尊太史刘公亲莅书院,谆谆奖谕,用董厥成,旬月之余,遂蒇此事。由是,任有专责,永远勿替。庶士商民众,交知勤勉,无蹈秽溺之戒,同邀敬惜之福云。”

家家都有废纸,但却未做到人人敬惜字纸,这是兰陵书院文昌阁决定建焚纸炉的原因。某天,峄县太史刘公光临兰陵书院,他听闻到书院要建焚纸炉之事大为赞赏,故有关部门很快就建起了此炉,并且派专人负责,以此培养当地人爱惜字纸的风气。

孔子像背面

关于兰陵书院的藏书情况,李彦辰、李振启在文中简述说:“兰陵书院自创立之日起,就非常重视图书和文献资料的收藏。乾隆时期的兰陵书院和文昌宫共用一座藏书楼,上下三层,共收藏《四书》《五经》《周易述义》《春秋传说》《宋书》《魏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图书3万多卷。”

按照《峄县志》所载,当年张玉树为兰陵书院捐书达45种之多,有些书还是大部头,比如《北史》一百卷、《晋书》一百三十卷等。同时,书院条规中还规定了藏书楼的借阅制度。

关于兰陵书院的规模,《峄县志》记载有清咸丰元年朱彦华重修后的状况:“中为讲堂三间,东西厢各五间,二门楼一间,大门楼一间。门之内草屋六间,以居学役。讲堂之北,复楼其后轩,以为燕息之所。”

石书上的《荀子》

咸丰八年秋,捻军首领张乐行、刘天福探知峄县台儿庄经济富饶,为筹集军饷,捻军攻下了台儿庄。自此书院经费困难,后来当地乡绅纷纷捐款,得以让书院延续下来。到光绪二十八年,书院改为了小学堂。1938年春,台儿庄战役爆发,整个城镇变成了废墟,兰陵书院被毁。1946年,当地乡绅孙业洪筹资在兰陵书院原址上创办私立学校胜利中学,此后国内战争爆发,孙业洪带领胜利中学学生南迁,这些人有不少辗转去了台湾。

1949年后,台儿庄地区成立了兰陵县,县政府驻地设在台儿庄。1952年10月,临沂专署创立山东兰陵中学,转年该中学迁到兰陵书院旧址,此后又几经更名,成为了今日的枣庄二中。

失物招领处

2020年12月15日,在刘玉林先生的带领下,由李洪武先生开车,我们从济南来到了枣庄。我一直奇怪于兰陵为何改名为枣庄,其境界之悬殊不可以道里计,真如网上所言,不知起名人对兰陵有多大的仇,但事实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枣庄已然是叫得很响的名称。

告示栏

进学校参观一向是不容易的事,好在刘玉林人脉极广,他已经通过关系联系了枣庄市二中主管副校长,从电话中了解到,该校已搬迁到新址,与兰陵书院有关的那几碑也迁移到了新校区。衡量一番,还是决定到新校区去看原碑,于是我们开到了该校校门前。

绿荫角落

可能是受疫情影响,此校门前静悄悄的,门口仅有一位妇女在与门卫交涉着什么,当我们停好车时,刘玉林先去到门房做登记。那位妇女转身走到停车处,我看她脸带怒容,但理直气壮地命我与李洪武帮她打开电动车的锁,她称自己的钥匙找不到了。

我一时没搞清这之间的因果关系,还是李洪武有经验,他和缓地回答说:“我无法证实你是不是这辆车的车主。”妇女闻言更为生气,她坚称那辆车就是她的,李洪武问她为什么停车后走到门房仅二十米钥匙就不见了,妇女更为生气地反问为什么要问她这句话。我发现不在一个语境逻辑下对话是何等之困难,于是建议李洪武把车门关上不再作声。那位妇女仍然在车外嚷嚷不止,此时刘玉林返回,他看了一下情况后,客气地跟妇女说:“别着急,我帮你报警,让警察来帮你。”那位妇女听闻后就转身离去了。

疫情防控流程

跟随刘玉林走到校门口,保安说必须等校长出来接我们。站在校门口望去,枣庄二中新校区面积巨大,估计校长从办公楼走到门口至少要十分钟,好在隔着广场远远就望到了所找之人,保安方同意我二人入校。

见到校长后寒喧一番,他迅速带我们前去探看,一路向前走,两边的教学楼建造得很规整,墙的侧身书写着大标语,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今的校园远比我上学时大数倍,可见教育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孔子像

致远楼大堂

走到致远楼前时,看到门前立着一尊孔子像,我觉得兰陵书院的那几块碑应该就在致远楼内,否则孔子像不会立在这里。果然校长带我们进入了此楼,在一楼大厅的正前方一字排开摆放着三块古碑,此即我来该校的寻访目标。

兰陵书院董事碑记释文

立规条碑记释文

字纸炉记释文

遗憾的是,这三块碑圴放在玻璃柜内,难以拍到清晰的照片。好在背面分别列出了相关碑文,一一浏览,此即是《兰陵书院董事碑记》《重修兰陵书院议立规条碑记》和《公建文昌阁字纸炉记》。虽然在这里已经看不到兰陵书院当年的规制,但有这几块碑在,已然说明曾经的历史,同时枣庄二中能够尊重历史,将此三块碑摆在大堂的最显眼位置,以此说明他们延续了兰陵书院的血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