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三个药对,管窥用药配伍核心思想及《黄帝外经》心火篇

仲景经方历来被誉为“群方之祖”。《伤寒杂病论》的方,1700多年来备受医家推崇,临床上经过无数次反复使用,证实其疗效是可以重复的,是高效的方。

近代国学大师、中医学家、革命家章太炎说:“中医之胜于西医者,大抵以伤寒为独甚”。又说:“余于方书,独信伤寒”。

《伤寒论》共113方,《金匮要略》共205方,除重复方,共250多首。两书共用的药物仅156味,其中《伤寒论》仅用93味,核心的药物不外乎四五十味。仲景运用这些药物,巧妙组合,却足以对付临床常见病证。我临床使用经方达90%以上,可见经方临床使用覆盖面之广。

从经方的组合规律,可看出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思维。尤应重视的是,《伤寒论》、《金匮要略》是临床实践的真实记录,并非一本空谈理论、以思辨为主的书。其中蕴含着仲景的用药规律,努力探索其规律,对继承仲景学说,使经典回归临床有实际意义。

本文兹从三组对药说起(桂枝、甘草;芍药、甘草;甘草、大枣),浅谈仲景用药配对,以窥探经方的端倪,但求其要,不求其全。

01

桂枝、甘草配对

我们学《中药学》时,都知道桂枝的功效:发汗解表,温经通阳。应用于:外感风寒、风湿痹痛、温通心阳、散寒逐瘀。

本方实为“桂枝甘草汤”,是经方中“小方”之一。所谓小方,是指经方中两味药组成的方,这些方最能看出仲景组方的来源,我称之为“基方”,有人称之为“方根”,称作“方胚”也可以。很多复方都是由此而来。此类方为数不少,且非常实用,要好好掌握。

柯韵伯称桂枝汤乃“群方之冠”,个人认为,此方才是“群方之冠”、“群方之祖”。此方见第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伤寒论》以此方为基础衍生40多首,可见其用之广。王叔和提出:“桂枝下咽,阳盛则毙”,夸大了桂枝的禁忌,致使后人视为鸩毒,湮没桂枝的作用,湮没了大多的经方。

1.本方是桂枝汤的基方。桂枝汤的衍生方约30首。如:当归四逆汤、小建中汤、桂枝芍药知母汤…无不是桂枝汤衍生的。

2.也是麻黄汤的基方。发汗之麻黄剂多配对桂枝,以制约其致悸之弊。非独用以助麻黄发汗也(共26首方用麻黄,其中配桂枝的14首。伤寒论共13首,配桂枝占9首)。仲景用麻黄的方大部分与桂枝同用。除少部分如:麻杏苡甘汤、麻杏石甘汤、麻附细辛汤、麻附甘草汤。

3.桂枝甘草汤也是治心悸的最简方(悸:包括心动悸、心下悸、脐下悸、奔豚、欲作奔豚、气上冲)。仲景治悸之方,多以此方为基础衍生。

(1)桂枝甘草汤。

第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2)桂枝汤。

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3)苓桂甘枣汤。

第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

(4)苓桂术甘汤。

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

(5)苓桂味甘汤。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三十四:“…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

(6)茯苓甘草汤。

苓桂姜甘汤,第356条:“伤寒风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

(7)炙甘草汤。

第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

(8)桂枝加桂汤。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9)柴胡加龙牡汤。

第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

(10)小建中汤。

第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

(11)枳实薤白桂枝汤。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五:“胸痹,心中痞,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

(12)五苓散。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三十一:“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沬而癫眩,此水也”。

02

芍药、甘草配对

芍药、甘草同用,即是芍药甘草汤,见《伤寒论》第29、30条,治“脚挛急”,后世方书又称“去杖汤”,是治疗“急”的小方,可衍变成:

1.小建中汤。

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2.四逆散。

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

3.枳实芍药散。

《金匮要略·产后病脉证治》四:“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

4.黄芩汤(加黄芩、大枣)。

第172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

5.当归芍药散。

《金匮要略·妊娠病脉证并治》五:“妇人怀娠,腹中疞痛”。

6.当归四逆汤。

第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

7.真武汤。

第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呕者”。

8.大柴胡汤。

《金匮要略·腹痛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十一:“按之心下满痛者”。

9.黄连阿胶汤。

第303条:“心中烦,不得卧”。

10.大建中汤。

《金匮要略·腹痛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十三:“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现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

11.黄芪桂枝五物汤。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二:“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

12.温经汤。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病脉证并治》九:“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

03

草、枣配对

炙甘草、大枣同用,在经方中比比皆是,占比例很大。计《伤寒论》用甘草为70方次,大枣为40方次。

《本草疏证》说:“《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凡为方二百五十,甘草者至百二十方,非甘草主病多,乃诸方必合甘草,始能曲中病情”。大枣与甘草同用,《伤寒论》是35方,《金匮要略》是36方。

仲景用枣、草,能使诸药减毒增效。除健脾安中,益气和胃外,主要是能调和桂、姜、麻、附、辛等的药性;减少麻、附之毒性,也能减少桂、姜温燥之性,使病人能受药、纳药,是不能忽视的。

常见一些医生一见桂枝就说温燥,又说怕病人服药后咽痛、鼻衄。其实除辨证准确外,药物的配对应充分重视。我日常用麻桂姜辛,每天上午60~80病号,甚少见服后有明显的咽喉痛、鼻衄者。其奥秘在此也。

桂枝、麻黄、干姜、细辛为《伤寒论》中常用之品,而又性味辛温,带辛辣味,每易刺激咽喉。《伤寒论》中有桂枝的方共45首(连同《金匮要略》约60首),仅19首不用甘草。麻黄方共13首,都用甘草。用干姜24方,仅8方无用甘草。细辛共5方,有甘草者3方。可见仲景用甘、枣,很大可能目的之一是“偷渡上焦”,使病人能受药(案例从略)。

曾有人说,制方之祖是厨师,讲得很有道理。

厨师主要是调味,辛辣之品,怎样才能使之易入口?必须佐之以缓冲剂,炙甘草、大枣就是很好的缓冲剂,可以看出桂枝汤中除芍药外,都是厨师常用之品。

其次,厨师懂得烹,就是如何煎煮,清代广东东莞有个经方家叫陈焕堂,著了本《仲景归真》,其中第一卷叫《伤寒醒俗》,意思即针砭时医之流弊,力倡仲景之正流,其中有一段提到:有人用三钱五钱生姜便谓重,尝见广东人产后,用数十斤老姜煲醋,并不觉热。

我觉得他这个案例值得深思。

①姜性虽温,但非如鸠鸩,看广东人炆鸭、炆狗肉、炆鲤鱼,何不放三五两生姜?何温之有?

②凡煲姜醋、炆狗肉的姜并不甚辣,什么原因?久煎则辛辣味挥发之矣。所以越是大剂,必要用水越多,用水越多必然久煎。所以大剂与温热,并不一定成正比。小剂量可能会更温热。这就是烹与调的妙处。

上述试从桂枝汤3组药物配对,以窥仲景经方的配伍规律之一斑。实诸多不逮,望贤达指正。

  少师曰:心火,君火也。何故宜静不宜动?

岐伯曰:君主无为,心为君火,安可有为乎!君主有为,非生民之福也。所以心静则火息,心动则火炎。息则脾胃之土受其益,炎则脾胃之土受其灾。

少师曰:何谓也?

岐伯曰:脾胃之土喜温火之养,恶烈火之逼也。温火养则土有生气而成活土,烈火逼则土有死气而成焦土矣。焦火何以生金,肺金干燥,必求济于肾水,而水不足以济之也。

少师曰:肾水本济心火者也,何以救之无裨乎?

岐伯曰:人身之肾水原非有余。况见心火之太旺,虽济火甚切,独不畏火气之烁乎。故避火之炎,不敢上升于心中也。心无水济则心火更烈,其克肺益甚。肺畏火刑,必求援于肾子,而肾子欲救援而无水,又不忍肺母之凌烁,不得不出其肾中所有,倾国以相助。于是水火两腾,升于上焦,而与心相战。心因无水以克肺,今见水不济心火来助肺,欲取其水而转与火,相合则火势更旺。于是肺不受肾水之益,反得肾火之虐矣。斯时肝经之木,见肺金太弱,亦出火以焚心明助肾母,以称于实报肺仇而加刃也,。

少师曰:何以解氛乎?

岐伯曰:心火动极矣,安其心而火可息也。

少师曰:可用寒凉直折其火乎?

岐伯曰:寒凉可暂用,不可久用也。暂用则火化为水,久用则水变为火也。少师曰:斯又何故欤?岐伯曰:心火必得肾水以济之也。滋肾安心则心火永静,舍肾安心则心火仍动矣。

少师曰:凡水火未有不相克也,而心肾水火何相交而相济乎?

岐伯曰:水不同耳。肾中邪水最克心火,肾中真水最养心火,心中之液即肾内真水也。肾之真水旺,而心火安。肾之真水衰,而心火沸。是以心肾交而水火既济,心肾开而水火未济也。

少师曰:心在上,肾在下,地位悬殊,何彼此乐交无间乎?

岐伯曰:心肾之交,虽胞胎导之,实肝木介之也。肝木气通,肾无阻隔,肝木气郁,心肾即闭塞也。

少师曰:然则肝木又何以养之?

岐伯曰;肾水为肝木之母,补肾即所以通肝木。非水不旺火,非木不生欲,心液之不枯,必肝血之常足。欲肝血之不乏,必肾水之常盈,补肝木要不外补肾水也。

少师曰:善。

三焦火篇

少师曰:三焦无形,其火安生乎?岐伯曰:三焦称腑,虚腑也。无腑而称腑,有随寓为家之义。故逢木则生、逢火则旺。即逢金,逢土亦不相仇而相得。总欲窃各脏腑之气以自旺也。

少师曰:三焦耗脏腑之气,宜为各脏腑之所绝矣,何以反亲之也?岐伯曰,各脏腑之气非三焦不能通达上下,故乐其来亲而益之以气,即有偷窃亦安焉而不问也。

少师曰:各脏腑乐与三焦相亲,然三焦乐与何脏腑为更亲乎?岐伯曰:最亲者,胆木也。胆与肝为表里,是肝胆为三焦之母,即三焦之家也。无家而寄生于母家,不无府而有府乎。然而三焦之性喜动恶静,上下同流,不乐安居于母宅,又不可谓肝胆之宫竟是三焦之府也。

少师曰:三焦火也,火必畏水,何故与水亲乎?岐伯曰:三焦之火最善制水,非亲水而喜入于水也,盖水无火气之温则水成寒水矣。寒水何以化物。故肾中之水,得三焦之火而生;膀胱之水,得三焦之火而化。火与水合实有既济之欢也。但恐火过于热,制水太甚,水不得益而得损,必有干燥之苦也。

少师曰:然则何以治之?岐伯曰:泻火而水自流也。

少师曰:三焦无腑,泻三焦之火,何从而泻之?岐伯曰:视助火之脏腑以泻之,即所以泻三焦也。

少师曰:善。

陈士铎曰:三焦之火附于脏腑,脏腑旺而三焦旺,脏腑衰而三焦衰,故助三焦在于助各脏腑也,泻三焦火可置脏腑于不问乎。然则三焦盛衰全在视腑也。

土生四象:先天心肾和后天脾土的精辟讲解

宇宙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先有天地,然后方有水火与金木,此为土生四象之论据。中土如轴,四象如轮,轴轮旋转不息,即成为宇宙间之圆运动。天是一个大宇宙,人是一个小宇宙,所以有天人相应之说。因此,学习祖国医学,应先明确宇宙自然界之运动,阴阳六气之变化,五行生克之运行,再结合人身阴阳、五行、六气之相应,分析生理、病理、药物及治疗。如此,则易升歧黄之堂奥矣。

其次学习祖国医学,如果不将先后天之关系彻底了解,则在辨证诊治上,不但疗效不高,抑且容易误治而变证百出,因为先天心肾,是人身中最宝贵之主要生命线,而后天脾肾,也是人身中最宝贵之次要生命线,先后天是紧密联系而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决不可只强调任何一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现在分析如下:

一、理论根据

黄元御所著《四圣心源》<少阴君火论>云:“热者少阴君火之所化也,在天为热(日),在地为火,在人为心。少阴以君火主令,手少阴心火也,足少阴肾火也,功大异气,而以君火统之。

缘火位于上而生于下,坎中之阳,火之根也。坎阳升,则上交离位而化火,火生于水,是以癸水发气于丁火,水化而为火,则寒从热化。故少阴之气,水火并统,而独以君火名也。

君火虽降于手少阴(心),而实升于足少阴(肾)。阳盛则手少阴主令于上,而癸水亦成温泉;阴盛则足少阴司气于下,而丁火遂为寒灰。

以丁火虽司气化,而制胜之权终在癸水,所恃者,(火)生土以镇之,但土虽克水,而百病之作,率由土湿,湿则不能克水而反被水侮。

土能克水者,惟伤寒阳明承气一证,其余则寒水侮土者,十九不止。

土溃则火败,故少阴一病,必寒水泛滥而火土俱负,其热然也。

至于上热者,此相火之逆也。火中有液,癸水之根,相火上逆,灾及宫城,心液消亡,是以热作。凡少阴病热,乃受累于相火,实非心家之过,而方其上热,必有下寒,以水火分离不交也。

见心家之热,当顾及肾家之寒,盖水火本交,彼此相交,则为一家,不交则离析分崩,逆为冰炭,究之火不胜水,则上热不敌下寒之剧,不问可知也。

血根于心而藏于肝,气根于肾而藏于肺。心火上热,则清心家之血;肾火下寒,则暖肾家之气。

故补肝之血则宜温,补心之血则宜清,补肺之气则宜凉,补肾之气则宜暖,此定法也”。

黄元御《四圣心源》解<太阴土论>云:“湿者,太阴土气之所化也。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人为脾。太阴以湿土主令,辛金(肺)从土而化湿;阳明以燥金主令(大肠为燥金),戊土从金而化燥(戊土即胃土也),己土之湿为本气(脾),戊土之燥为子气,故胃家之燥,不敌脾家之湿(子不敢逆母命),病则土燥者少,而土湿者多也。

太阴主升,己土升,则癸水与乙木皆升,土之所以升者,脾阳之发生也。阳虚则土实而不升,己土不升,则水木陷矣。火金在上,水木在下,火金降于戊土,水木升于己土,戊土不降,则火金上逆,己土不升,则水木下陷,其源总由于湿盛也。

阴易盛而阳易衰,故湿气恒长,而燥气恒消,阴盛则病,阳绝则死,理之至浅,未尝难知,后世庸愚,补阴助湿,泻火伐阳,病家无不夭枉于滋润,此古今之大祸也”。

黄元御《四圣心源》解<阳明燥金(燥土)论>云:“燥者,阳明金气之所化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人为大肠。阳明以燥金主令,胃土从令而化燥,太阴以湿土主令,肺金从令而化湿。胃土之燥,子气而非本气,子气不敌本气之旺,故阴盛之家,胃土恒湿。肺金之湿,母气而非本气,母气不敌本气之旺,故阳盛之家,肺金恒燥。

太阴性湿,阳明性燥,燥湿调停,在乎中气。中气旺则辛金化气于湿土,而肺不伤燥,戊土化气于燥金,而胃不伤湿;中气衰则阴阳不交,而燥湿偏见:湿胜其燥,则饮少而食减,溺涩而变黄;燥胜其湿,则疾饥而善渴,水利而便坚。

阴易进而阳易退,湿胜者常多,燥胜者常少,辛金化湿者十之八九,戊土化燥者百不二三。阳明虽燥,病则太阴每胜,而阳明每负。土燥而水亏者,伤寒阳明承气证外,绝无而仅有,是以仲景垂法,以少阴负趺阳者为顺,缘火盛则土燥,水胜则土湿,燥则克水,湿则反为水侮,水负则生,土负则死,故少阴宜负,而趺阳宜胜。以土能胜水,则中气不败,未有中气不败而人死者。

医家识燥湿之消长,则仲景堂奥,可阶而升矣”。

黄元御《四圣心源》<中气论>又云:“脾为己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降。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谓中气。胃主受盛,脾主消化,中气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水谷腐熟,精气滋生,所以无病。脾升则肾肝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故金火不滞。火降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平人下温而上清者,以中气之善运也。

中气衰则升降窒,肾水下寒则精病,心火上火而神病,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滞而气病。神病则惊怯而不宁,精病则遗泄而不秘,血病则凝瘀而不流,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医书不解,滋阴泻火,伐削中气,故病不皆死,而药不一生。盖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足阳明胃从澡金化气,是以阳明之澡,不敌太阴之湿,及其病也,胃阳衰而脾阴旺,十人之中,湿居八九不止也。

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出此。以故医家之药,首在中气,中气在二土之交,土生于火,而火死于水,火盛则土燥,水盛则土湿,泻水补火,扶阳抑阴,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却病延年之法,莫妙于此矣”。

二、个人体会

依照以上论据,我认为先天心肾为母,后天脾胃为子,君火生脾土,相火生胃土,君火为主,相火为辅,相火必须听令君火,君火煊耀,则相火潜伏而肾脏温,坎水上升而心脏凉。

凡阳盛健康之人,其手少阴丁火主令于上,则足少阴癸水不寒而温;阴盛衰弱之人,则足少阴盛水司气于下,而手少阴丁火亦将熄灭。

君主健强,则水火既济,内脏安谧;君主衰弱,则水火不济,内脏失调。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阴阳应象大论》云:“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李念莪注曰:“火都阳气也,天非此火(即日光),不能发育万物,人非此火(君火和相火),不能生养命根,是以物生必本于阳,但阳和之火则生物,亢烈之火则害物,故火太过则气反衰,火和平则气乃壮,壮火散气,故曰食气,少火生气,故云食火。”

又曰:“阳气者,身中温暖之气也。此气绝,则身冷而毙矣。运行三焦,熟腐水谷,畴非真火之功,是以内经谆谆反复,欲人善养此火,但少则壮,壮则衰,特须善为调剂。世之善用苦寒,好行疏伐者,讵非歧黄之罪人哉?”

张介宾亦持少火为生理之火,壮火为病理之火的观点,并且还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和发挥,如《类经·阴阳类》云:“火,天地之阳气也。天非此火,不能生万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万物之主,皆由阳气。但阳和之火则生物,亢烈之火反害物,故火太过则气反衰,火和平则气乃壮。壮火散气,故云食气,犹言火食此气也。……此虽承气味而言,然造化之道,少则壮,壮则衰,自是如此,不特专言气味者。”张氏从药食气味之火,推演到生理之火和病理之火,同时又结合万物造化之道来解释,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壮火食气……少火生气”,此句是对前句“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的进一步说明,即壮火之气衰的原因是壮火能销蚀、消散人体之气,少火之气壮的原因是气能从少火得到滋养,亦即少火能滋生人体之气。前一个“食”字,是销蚀的意思;后一个“食”字,是进食以得养之义。

由此可见,壮火乃邪火,而非真火也(如温病,暑病,瘟疫病,伤寒阳明白虎、承气证,湿热,阳燥症等之邪火)。少火乃心脏之君火,肾脏之命门火,乃少阳相火等,即真阳之火而非邪热壮火也。邪热之壮火,必须消灭,真阳之少火,则决不可损也。

凡心肾健旺之人,则消化力强,因少火生气,子食母乳,娘壮儿肥;心肾衰弱之人,则消化力弱,脾胃病较多,因少火弱,生气少,娘衰儿瘦,乳哺不足也。

因此,有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之义。

世之患脾胃病,消化不良,或上吐下泻,以及痞满肿胀等证,虽属于后天脾胃之疾,而先天心肾之衰弱,实为主要原因。如只重视后天之调理,忘却先天心肾之关系,徒治其末,忽略其本,病轻或有效,病重则无益而有损。

但是,如只重视先天心肾,而忘却后天脾胃,亦属片面看法。因中气如轴,四象如轮,可见其关系之密切。若只知后天,犹如有轴无轮,若只知先天,又如有轮无轴,均不可能成其为整个圆运动之作用矣。在先后天之统一体中,若无水火之升降,焉有四象如轮之旋转。

因此,君火旺,则相火从令而潜藏,蒸水化气而生津;君火弱,则相火违令而僭露,寒水泛滥而成灾。水底寒,则龙雷升,阴霾弥漫;水底温,则龙雷潜,天朗气清。易曰:“阳生阴长,阴长阳消。”“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即天地交泰,坎离相交,水火既济,万物皆春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李念莪注曰:“二者阴阳也,七损者阳消也,八益者阴长也,生从乎阳,阳惧其消也,杀从乎阴,阴惧其长也,能知七损八益,察其消长之机,用其扶抑之术,则阳常盛而阴不乘。二者可以调和,常体春夏之令,永获少壮康强,是真把握阴阳者矣。不知用此,则未央而衰。”

《中藏经》云:“阳者生之本,阴者死之基,阴宜常损,阳宜常益,顺阳者生,顺阴者灭。”此数语亦可作七损八益之注。

陈修圆云:“金元四家,各执己见。刘河间书,虽偏苦寒,尚有见到之处;朱丹溪虽未究源头,却无支离之处;张子和则瑕瑜参半;最下是李东垣,树论以脾胃为本,立方以补中为先,燥烈劫阴,毫无法度。”此乃陈批评李东垣,只重视后天脾胃之中气,而忽视先天之元气,此种看法,颇有卓见。

兹引数方说明先后天之关系:

桂附理中汤:如久泻不愈,完谷不化,或久痢红白,并因此影响面足浮肿,或腹中鼓胀,食思精神缺乏者,服之颇效。缘此方是脾肾两补,先后天并固。方中理中汤温固脾胃之中气,肉桂强心,壮君火主令于上;附子固肾,温癸水补命门,扶少火而生气。故其效卓著。如独用理中汤,或四君子、六君子、归脾汤等,专补后天脾胃之中气,是否能制寒水补少火而使病痊洤愈,尚属疑问。

又如四逆汤与通脉四逆汤,均为姜附草三味药物,亦是先后天脾胃兼顾之方,能治几百种寒湿或虚寒大病,因病加减,应用无穷,不但奇效,且有起死回生,却病延年之功。此方以附子强心而暖肾水,回阳生津,而固肾气。干姜温胃土之降,甘草补脾土之升,升降自如,水火既济,故成为整个圆运动之动力。运动既圆,则邪去正复,回春而延年矣。

如将此方分成三个方剂,1.干姜附子汤,2.附子甘草汤,3.甘草干姜汤。各方亦是先后天并重,其变化治法,又有分别不同之义也。类此者太多,仅举一二方以为例。

以上三方之作用,均为扶阳抑阴,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补少火而生气,故为先后天并重之方。

至于大承气汤之作用,则为扶阴抑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即泻壮火以免食气,亦为先后天并重之方也。证诸瘟疫病之阳明腑证,《伤寒论》阳明宜下证与三焦下证以及少阴三急下证等,均属于邪火内盛,亢阳灼阴,真阴涸竭,即为壮火食气之例子,苟不急欲扑灭此邪火,至将真阴灼尽,只有火而无水,孤阳不能独立,顷刻亡阴而死矣。在治疗上速用此汤急下,犹如釜底抽薪,承接真阴而制亢阳,其效昭著,而有起死回生之功。如以六味地黄汤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则犹杯水车薪,或用犀角地黄汤,犀角黄连汤清火解热,而不能下燥结,则难制阳光而泻壮火。

据余经验,以上各方,决不如大承气汤仅硝、黄、枳、朴四味之效高而准确。因方中大黄性味苦寒,清手少阴之火,下阳明之燥结而救真阴;芒硝性味咸寒,软坚润下,补足少阴之水,而润燥结;枳朴之苦降行滞,协助加强硝、黄急下之力。

因病加减,又可变出许多方剂,其下法自有不同也。此方如去芒硝,名小承气汤;去枳、朴加甘草,名调胃承气汤;去枳、朴加甘遂,名大陷胸汤。

又如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及厚朴大黄汤,三方均有枳实、厚朴、大黄三味药品,但因份量轻重不同,则下法又有差异。

小承气汤是下结粪,即荡实微和胃气而下小结,故以大君,气药为臣(大黄四两、厚朴二两,枳实三枚大者炮)。

厚朴三物汤是下气,意在行气,故以厚朴为君,泻药为臣(厚朴八两,大黄四两,枳实五枚)。

厚朴大黄汤是下水,系支饮停胸致胸中满,上焦不通之证,故用本方调上焦之气,使气行而水亦行也(厚朴一尺,大黄六两,枳实十四枚)。

三方药品虽同,而分两与主治不同,学者宜细心研究,前法是大补少火而生气,即虚则补其母之义;后法是大泻壮火以免食气,即实则泻其子之义。证状不同,法治悬殊,略述一二,聊供学习之参考。

(0)

相关推荐

  • 上卷 《中国医学归元》药理---君药篇(3)

    七茯苓 茯苓,甘平之性,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利水燥土,泻饮消痰,安悸动,消郁满.除汗下之烦躁,止水饮之燥渴,淋癃泄痢之中用,崩漏遗带之需备,气鼓者通,水胀者灵. {真武汤}  ...

  •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解:辨肾脏病证文并方

    陶云:肾德在坚.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肾甘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医宗金鉴·三十五卷>曰: 水亢太过,火受制矣,火之子土,承而制焉,则我畏我之所不胜, ...

  • 金匮玉函经二注-奔豚tun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论二首方三首) 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 [补注]此仲景言奔豚之始本于惊.故并及他病之亦因于惊者.夫奔豚.水兽也.奔豚证.肾病也.经曰. ...

  • 仲景三个药对,管窥用药配伍核心思想

    仲景经方历来被誉为"群方之祖".<伤寒杂病论>的方,1700多年来备受医家推崇,临床上经过无数次反复使用,证实其疗效是可以重复的,是高效的方. 近代国学大师.中医学家. ...

  • 收藏 仲景三个药对,管窥用药配伍核心思想

     大医至简倪海厦 2021-07-06 仲景经方历来被誉为"群方之祖".<伤寒杂病论>的方,1700多年来备受医家推崇,临床上经过无数次反复使用,证实其疗效是可以重复的 ...

  • ​仲景三个药对,管窥用药配伍核心思想

    作者/黄仕沛 仲景经方历来被誉为"群方之祖",<伤寒杂病论>的方,1700多年来备受医家推崇,临床上经过无数次反复使用,证实其疗效是可以重复的,是高效的方. 近代国学大 ...

  • 张仲景三个药对,管窥用药配伍核心思想

    张仲景三个药对,管窥用药配伍核心思想 仲景经方历来被誉为"群方之祖".<伤寒杂病论>的方,1700多年来备受医家推崇,临床上经过无数次反复使用,证实其疗效是可以重复的, ...

  • 仲景常用的“药对”有哪些?

    导读:今天跟着柯雪帆先生一起学习张仲景常用的药对. 张仲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的方剂,功效卓著,结构严密,用药精当. 仔细分析这些方剂的结构,可以看出,组成这些方剂的基本 ...

  • 仲景常用的“药对”有哪些?【一点资讯】

    导读:今天跟着柯雪帆先生一起学习张仲景常用的药对. 张仲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的方剂,功效卓著,结构严密,用药精当. 仔细分析这些方剂的结构,可以看出,组成这些方剂的基本 ...

  • 仲景如何观察药后反应? | 伤寒

    在临床上,患者的药后反应十分重要,常常能够指导医生的用药.那么,医生应该怎么观察患者药后的反应呢?今天,我以服桂枝汤后的反映为例,带大家一起来看看仲景怎么做的. 1 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 ...

  • 【经方临症秘诀】仲景50味药,临床笔记!

    桂枝 一.应用: 1 .治心悸.气上冲等,认为桂枝具有平冲降逆作用,常与甘草同用,如桂枝甘草汤: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2 .治疗出汗.汗为心之液,汗多者多心悸,桂枝能温通心阳,可 ...

  • 仲景两味药,就是一个好方 – 经方派

    仲景小方,药少力专,法度严谨,若灵活运用,每获良效,现举数例,介绍如下. 一.芍药甘草汤治疗偏头痛 李某某,女,37岁,1985年4月3日诊. 患者偏头痛已有五.六年时间,经某市医院确诊血管性头痛,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