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声︱石雕奇葩:拴马桩

拴马桩是我国北方独有的民间石刻艺术,早在35年前我在西安读书时,就对拴马桩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那时多是散见。2009年,我陪北京对外经贸大学邹亚生教授到西安讲学,专门抽暇去了一趟终南山脚下的“关中民俗博物馆”,馆长王超勇是个望柱迷,收藏了数千根拴马桩,时间所限,短短一个小时,只欣赏和选拍了部分精品。

“拴马桩”曾长期流行于陕西渭南乡村,立于农家宅院门前,是用以拴大型牲畜的小型石雕桩子。其材多用灰青石、黑青石,少数用细砂石。大型的通高约300,中型的约260,小型约230厘米。地上分上中下三部分:桩头是石雕的主要部位;桩颈(台座)承托桩头,一般为上圆下方,其上浮雕莲瓣、鹿、马、鸟、 兔、 云、水 、博古等图案;桩身,少数刻串枝纹、卷水、云水纹;埋入地下的部分是桩根。

桩头多圆雕人物及人兽组合,也表现寿星、刘海、仙翁等神话故事人物。动物则有狮、猴、鹰、象、牛、马等。其中较为精彩的是人骑狮,此类多在石狮子前肢或人臂腕间镂凿孔眼,用以穿系缰绳。石狮子突出表现其扭转身躯的动态瞬间,骑者则表现为俯身前冲,或驼背卷伏的动态,颇为生动。人物五官及衣饰刻划细致,所持物件如如意、琵琶、月琴都十分逼真。拴马桩石雕综合运用圆雕、浮雕、线刻手法,具有鲜明的北方特色。

在表现手法上,民间匠师运用适形法则,随方取势,因材施艺,巧妙的利用四方体对角线比边长的优势,将主体雕像正面安排在对角线位置,这样扩大了雕造的空间,又没有超越桩体的四方形。在纵向视觉上起到横向开张之势的效果,与角棱呈对称错位,产生扭动的动态美,使雕像显得饱满大气。以人与狮为例,其头部皆大体位于方形一个角棱的垂直延长线上,主题形象动态又从中心轴线上重心前倾,呈竖直角三角形,从而强化了动势,造成正面形象咄咄逼人的效果。在人与狮的动态结构上,人皆正面,狮头则左顾右盼,静中含动,寓变化于平正之中。人的造像比例,头为身长的1/3以下,只觉有趣,不显怪诞,头部是传神的重心所在,夸张头部,意在营造一个视觉兴奋点,是对形象精神特征的主观提取和强化。中国古代艺术注重形而上的写意精神,不拘泥追摩自然,以人为本,追求“天人合一”的至境。

在造型上还有一点令人称绝之处,就是人与狮结构连接处所形成的模糊空间。匠师在这个空间上似乎不用功夫,其实最见心计。这种在圆雕处理上的模糊,恰如国画中的留白,“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实处之妙,由虚处生。这种模糊性,使物象之间没有非此即彼的临界值。在团块相互扭结之处,形体过渡不即不离,不粘不脱,似是而非的朦胧意象给观者留下了想象的自由空间,雕像之所以显得浑然古朴,正是“大象无形”的匠心所在。这种模糊空间在西汉霍去病墓石雕“野人搏熊”的造型上,曾发挥的淋漓尽致。渭南“望桩”上又见传统久远的模糊空间处理,进一步证明了北方民间艺人顽强的传承关系和因时、因人制宜的创造才能。

艺术总是产生于特定文化模式之中。在渭南农村,尤其是韩城、合阳、澄城、白水、富平、大荔一带桩顶多见雕饰胡人形象。这个特殊的艺术现象,须从民族发展史考察。“拴马桩”凝聚着一段民族融合史,无言地诉说已经消逝的沉重与悲怆。外在的美,蕴含着民间的智慧,创造的伟力,世俗的灵魂祈盼在神灵庇佑下永生,于是没有生命的石头被美化成生命显达安乐的象征。在坚挺的石桩上,隐藏着生命的脆弱;在华美的雕饰中,透露出人性的虚荣。

立桩拴马,古已有之。唐代韩干《照夜白图》绘玄宗宝爱之马,不甘被缚于立桩,作奋力挣脱状。此桩为多棱柱形,有固定铁环,平顶无饰,木石难辨。北宋佚名《百马图卷》绘有拴马桩13个,高约2米有余,桩身圆形修饰呈现棒槌状,似从唐式楼阁栏杆的望柱甚至更早的“表木”演变而来。元代任仁发《饲马图》绘槽头六棱立柱,柱顶饰仰莲及槌状团云,已基本接近渭北石桩。“拴马桩”产生的年代没有文字记载,但从现存实物来看,大约不晚于元代。

北宋  佚名  百马图卷

元  任仁发  饲马图

唐 韩干  照夜白图

“模式同构”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最大特色之一。无论阴宅、阳宅,“上之军国,次及州郡县邑乃至山居,但人所处,皆其例焉。”乡宦世家在攀高附贵、矜势炫富的心理驱动下,仿效华表形制,作为望柱,立于阳宅门前,以彰显门第,“表劂乡里”,正是民间“拴马桩”之滥觞。现在有桩之家,不是先祖遗产,就是宅基易主。当地乡民指称立“看桩”的人家为“先人有本事的人。”意指这些人家的先祖是有社会地位的人。表征门第、光前裕后应当是门前立柱的本初涵义。

石桩的另一功能是镇宅。在科学不昌明,生产力低下,文化思想愚昧的封建社会,人力无法支配的天灾人祸是中国辟邪文化滋生的土壤。作为人的生命本体意识,消灾避祸、求吉祈富的社会心理生发出种种迷信崇拜和禁忌。如果参看这个理论,结合渭南农舍和石桩的方位建构,其镇宅用意昭然若揭。在古人心中,石具有超自然的神力,“寿非金比”。东方泰山为五岳之首,“泰山压顶,百鬼宁息”。

青石雕造的桩,凝重地兀立在农舍门前。历经风雨剥蚀,不少已断残,仍不失古拙生动的神采,委婉与苍劲,袒露出秦人尚武的性格和世俗的人情味。

一个时代过去了,不可能再复制。我后来又多次去陕西,在各地看到的拴马桩,不论在什么场合出现,几乎全是后仿,就算仿的再好,也只是形似而已,毫无古意可言,那种内在的神韵和时代风貌,早已荡然无存,这更增加了我对那些过往匠师的崇敬。

本文部分内容参阅:高民生《庄户人家的华表艺术》

插图照片均为原创


刘春声,50后,笔名齐庚,号宜斋主人、汉风堂主人。著有长篇小说《天雨》,散文集《探花集》、《情满吕梁山》,《中国古代镂空花钱鉴赏》、《打马百钱》,主编出版历史上首部压胜钱大辞典《中国钱币大辞典压胜钱编》。为《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中国旅游报》及《中国收藏》、《收藏》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40余万字。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中国钱币学会理事、专家库成员,北京市钱币学会常务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钱币大辞典》编纂委员会委员、主编,中国人民大学财金学院客座教授,北大资源学院文物学院客座教授,曾任北京炎黄艺术馆副秘书长。

本文已由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

特别鸣谢探花集公号支持

(0)

相关推荐

  • 石雕奇葩:拴马桩

    拴马桩是我国北方独有的民间石刻艺术,早在35年前我在西安读书时,就对拴马桩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那时多是散见.2009年,我陪北京对外经贸大学邹亚生教授到西安讲学,专门抽暇去了一趟终南山脚下的&qu ...

  • 刘春声民俗钱币专栏:蹴鞠钱与蹴鞠游戏

    蹴鞠钱与蹴鞠游戏 刘春声 中国古代文物中有关蹴鞠的实物例证,除了南宋青铜镜外,还有汉代的石刻.砖刻浮雕画,元明时期的绘画也有表现蹴鞠内容的作品,鲜为人知的是古钱上居然也有表现蹴鞠游戏的品种. 南宋   ...

  • 成熟女性美丽之声 深情女性魅力之声 都是《爱美之声》刘春美

    成熟女性美丽之声 深情女性魅力之声 都是《爱美之声》刘春美

  • “遵义杯”第五届《中国最美游记》入围作品:游化屋村记II刘春富

    ☆游化屋村记☆ ☆刘春富 化屋村,一个不起眼的村子,因习总书记今年2月3日,到该村考察调研,村子一下就出名了,旅游业也火热起来.因天公不作美,经常阴雨绵绵,起不了动身的念头. 4月24日星期六,天空晴 ...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特别推荐艺术家——刘春侠

    刘春侠,男,紫雲轩主,笔名,鲁南大羊.山东省济宁人氏,生在孔孟之乡,文化底蕴深厚.自幼习书,17岁入伍.其作品刊登过解放军报,和解放军画报,及地方多家艺刊.得到部队嘉奖.后考入大学,毕业后多年从事宣传 ...

  • 『名医经验』刘春莹主任医师治疗肾病综合征的经验举隅

    刘春莹主任医师是陕西中医学院"十大名医".致力于临床治疗.科研.教学30多年,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效果显著,尤其运用玉屏风散治疗肾病综合征(NS)有独到见解.现将刘春莹主任医师应用 ...

  • 刘燕声山水画作品里笔墨热点的实践(合集之五)

    已经上传四集了,这个系列是说明笔墨热点在作品里的必要性,大致意思是:山水画作品与其它绘画作品一样,画面中得有耐人寻味的精彩部分,即热点,否则就会平淡.山水画的笔墨是根基,如达不到笔笔精彩,哪怕一部分或 ...

  • 【刘春堂:风湿病属风寒湿痹者】

    刘春堂方 组成:麻黄.川桂枝.羌活.独活各6克,光杏仁.炒白术.桑枝.木瓜各9克,甘草4.5克 方解:麻黄汤辛温发风湿病汗以散寒祛风,但治湿症宜微汗而不宜大汗,故加白术,既可固表止汗,使发汗而不致过汗 ...

  • 刘燕声现代山水画

    向东牛哥2018-04-14阅读 5683现代山村的新人.新生活.新时尚.新楼房.新设施等,必须要有全新的笔墨和画风才能表现.可能有人说这会失去传统精神,按照这个逻辑,山水画就能只能停留在披麻下的老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