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农村赶集 浓浓年味扑面而来

肉类冻货量足又便宜,吸引了大批顾客。

距离春节仅剩不到半个月,城市中的人们还在为工作忙碌着,而在城市边缘 “年”却早就开始了,大集上,除了冻梨、冻柿子、冻鸡翅万物皆可冻的年货外,还有被叫卖的活鸡活鸭现场宰杀,春联、灯笼也被人们成袋地搬回家。年前,赶集人更是1周7天辗转于7个不同的大集卖年货,收入翻番。

一周来,记者“解锁”市区中的大集和周边乡镇大集,在红红火火的年货和拥挤的人群中感受忙年的喜悦。

谁说农村大集没海鲜?冻的也算。

各类冻货占据大半壁江山

“来买年货喽!”一声吆喝,拉开了周五松北区斗沟子大集的红火场景。有别于常见的长长的、两边留出过道的大集,位于松北宜和园附近的斗沟子大集是一个圈——外缘一排摊位大多卖肉制品,“圆心”还围拢了两排摊位,从现磨芝麻酱、旱烟叶到针头线脑等百货无所不包,还有冻豆腐、冻梨、冰棍以及各类冻海鲜。只要是能想得到的吃的东西,在大集上几乎都是以冰冻状态出售的,冻货能占了集市年货的一大半以上。

“你家冻豆腐好吃,再给我来十块,过年家里涮火锅吃。”“行,你等着!”刘大姐应了一声,手脚麻利地蹲下,从怀里掏出砍刀,对着冻得梆硬的豆腐一顿砍劈。一上午时间,刘大姐砍了四麻袋冻豆腐。

黑爪散养笨鸡小的35元一只,大的40元,价格要比城区早市便宜许多,因此冻的小笨鸡成了人们必买的年货。

相邻的“活鸡现卖”努着劲儿跟它竞争。村民两口子拉开嗓在寒风中叫卖:“都是家里粮食喂的鸡,养二年了,炖蘑菇一绝!比冻小鸡香!”人们瞬间就被吸引过去。两口子当场从笼子里抓出两只供围观群众比较:“这两只个大,你看哪个顺眼,还能便宜。”俨然大型选秀现场。一上午时间,鸡笼子基本卖空了。

来采买的除了附近村民,还有不少人干脆就是来凑热闹的。“85后”小张是个摄影爱好者,来大集为了拍民俗风情照片,临走时还买了一个老式台历,“这种台历在市区里已经很难找了,在大集上反而遍地都是”。她觉得只有在农村赶大集买春联、挂历,才能感觉到真的快过年了。

这儿肯定是大集上年味最浓的地方。

血肠摊前排起长队。

血肠摊排长队 肉类真便宜

在哈尔滨市周边的乡村,每周有超过20个大集,各有特色,相比之下,龙江第一村大集年味儿飘得更早。每个摊位前都站满了人,因为这里的肉便宜,很多市民起早来淘货。

“早夜市牛骨头一斤20元钱,集上才15元。好牛肉也才34元,特别合适。”张文早6点赶头一班公交车特意赶来买了200元钱的牛骨头。摊主李龙笑称,快过年了,人们都想吃点好的,有的市民一买就是五六百元钱的。还有很多人是开着私家车来的,后备厢里堆满了干蘑菇和山野菜。

“周日去对青山镇,需要烤鹅的现在加单。”1月10日腊月十六,“跑腿小哥”阿雷在朋友圈发布征集。不到半小时,就有98个微友加单——阿雷说,松北对青山镇大集烤鹅最正宗,南方朋友最认。

每个大集都会有自己的肉类主打,俗称硬货,松北万宝镇特色是现场屠宰的马肉和驴肉;阿城平山镇大集有溜达猪;香坊成高子镇有冻带鱼、冻鸡翅、冻大鹅等,品种齐全,各种肉类冻货在地上摆出二十多米长,因为没有摊位费,销价十分便宜,平均每斤价格都在十几元钱左右。

近日,有人发表网文《全国野路子年货图鉴》,血肠光荣上榜,而冬天吃血肠却是咱东北人的老传统。周五的斗沟子大集上,围了最多人的两类摊位就是卖肉的和卖血肠的。老板说,血肠就是要回去切片蒸一下,蘸蒜泥吃,也可以下到酸菜汤中。卖血肠的摊位前排了几十米的长队,把附近卖冰棍的生意都带火了。

不管货卖的咋样,象棋还是得下。

-15℃下象棋 爱热闹的赶集人

“赶集多热闹啊,在家我可待不住。”作为一个有10年赶集经历的退休职工,孙师傅在斗沟子大集入口处开了个5元一次的理发摊,大家不顾天寒地冻,坐在硬板凳上让孙师傅理发,“想要啥发型他都能整”,顾客和赶集人之间莫名地建立起了充分的信任。

“你这马胆儿也太大了,还敢往这撂呢?”啪的一声棋子落地,卖大米的摊主吃完“炮”,又吃了鞋垫摊主一“马”。戴着厚手套、装钱的小包甩在腰间,几位赶集人在-15℃的气温里竟然下起了象棋。下棋入迷,摊儿也被他们冷落了,不过,来买年货的市民并不着急,反而津津有味地观看起来。与城市里的行色匆匆不同,大集仿佛是个慢时光空间,各路赶集人同样乐得悠闲,下棋、侃大山,别着收音机跟路人说古论今都是常见场面。

相比师傅们的“玩票”性质,大多数赶集人还是将赶集当成营生。家住香坊幸福镇光明村的李庆元,每周四上午都会将家里养了一年的大肥鹅摆到村里的大集上卖。他说,每个专业赶集人手里都有一张行程表,上面记录着哈尔滨各大集市位置以及赶集时间。

“周二龙江第一村,周三香坊新华集,周四光明村,周五香坊石槽村,周六成高子,周日对青镇”,李庆元告诉记者,一周安排7个地方刚刚好,基本开一会儿车就能到。从12月卖到现在,李庆元家里的100只大肥鹅只剩了20只,每只150元,这几天每天都能卖五六百元,收入照从前翻了一番。

在赶集人眼里,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那么多的超市让他们很有危机感,不过赶集还是值得坚守的,毕竟这里有城里看不到的低价和新鲜玩意、好玩的人。满地的粮食和春联、活鸡活鸭的叫声,讨价还价的人们,无不在提醒着我们,这才叫做——“过大年”。(记者 陈悦 文/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