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林徽因 |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
她是清华大学教授
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作家
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
“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杰出女性”
她曾跋山涉水探寻中国古建筑、
曾在战火纷飞颠沛流离中
与丈夫一起撰写《中国古建筑史》、
曾参与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
今天我们就来回顾
这位才女的传奇人生
01

早年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出生于浙江杭州。父亲林长民(宗孟),出身仕宦之家,留学日本,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与梁启超、胡适、徐志摩等人都是好友。母亲何雪媛是林长民的第二位夫人,虽容貌端正,却是一位没有受过教育的、不识字的旧式妇女,既得不到丈夫、也得不到婆婆的欢心。

▲ 幼年林徽因
林徽因一出生就立即受到全家的珍爱,但何雪媛的处境并未因此改善,长期受到冷落,与丈夫分居过着孤独的生活。林徽因从小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矛盾之中,常常感到困惑和悲伤。可能是由于这一切,她后来的一生中,很少表现出三从四德式的温顺,却不断地在追求人格上的独立和自由。

▲ 少年林徽因
02

游历欧洲
1920年,父亲林长民出国考察时,带着16岁的林徽因同赴欧洲游历。住在伦敦时,林徽因还考入一所伦敦女子学校暂读。

▲ 在伦敦读书的林徽因

▲ 林徽因与父亲在欧洲游历时照片

▲ 林徽因与父亲林长民
同年,林徽因在伦敦结识了父亲的朋友徐志摩。一位是24岁的已婚者,一位则是个还扎着两条小辫子的16岁女中学生。

▲ 徐志摩
林徽因与徐志摩的往来常被拿来津津乐道。当徐志摩以西方式诗人的热情对林徽因表示倾心时,林徽因未能回应他的感情。她很喜欢和敬佩这位诗人,尊重他所表露的爱情,但是正像她自己后来分析的:
“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像出来的林徽音,可我其实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样一个人。”

▲ 泰戈尔访华,林徽因与徐志摩担任随行翻译
03

与梁思成共同赴美
在去英国之前,林徽因就已认识了当时刚刚进入「清华学堂」的梁思成。两人都受西方民主思想的薰陶,不是顺从于父辈的意愿,而是凭彼此的感情而建立起的亲密友谊。

▲ 林徽因与梁思成(青年)
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珍爱,和对造型艺术的趣味方面,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但是在其他方面,也有许多差异。梁思成喜欢动手,擅长绘画和木工,生性幽默,做事却喜欢按部就班,有条不紊。林徽因则富有文学家式的热情,灵感一来,兴之所至,常常可以不顾其他,有时不免受情绪的支配。


▲ 林徽因与梁思成在校园合影
不过,两人有一个共同的兴趣爱好——建筑。1924 年,林徽因与梁思成一同来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梁思成考入建筑系,林徽因则因该系当时不收女生,而改入美术学院,但选修的都是建筑系的课程,后来被该系聘为「辅导员」。

▲ 林徽因 1927 年毕业于宾大美术系
1927 年,梁思成获宾大建筑系硕士学位,林徽因获美术学院学士学位。毕业后,两人短暂在一位著名的美国建筑师的事务所里工作过一段时间,随后梁思成转入哈佛大学研究美术史,而林徽因则到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舞台美术。据说,她是中国第一位在国外学习舞台美术的学生,不过后来只把这作为业余爱好,没有正式从事过舞台美术活动。

1928 年 3 月,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渥太华举行了婚礼。林徽因不愿意穿西式的白纱婚礼服,但又没有中式「礼服」可穿,便自己设计了一套「东方式」带头饰的结婚服装。这可以说是她后来一生所执着追求的「民族形式」的第一次创作。

▲ 林徽因与梁思成结婚照
婚后,两人到欧洲度蜜月,其实也是学习西方建筑史之后的一次见习旅行。故地重游使林徽因颇感亲切。后来她写了一篇散文《贡纳达之夜》,以纪念她在这个西班牙小城中的感受。

▲ 与梁思成在欧洲度蜜月
04

文学
欧洲之游结束后,林徽因与梁思成一起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东北严寒的气候,损害了林徽因的健康。1929年 8 月,女儿梁再冰在沈阳出生后不久,林徽因年轻时曾一度患过的肺病复发,不得不回到北京,在香山疗养。

▲ 林徽因与刚出生的女儿梁再冰

▲ 病榻中的林徽因
林徽因最早的几首诗,都是在香山的「双清」写成的。清静幽深的山林、同大自然的亲近、初次做母亲的快乐、和北平朋友的真挚友情,都成了林徽因的灵感源泉。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林徽因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篇鹅黄,你象;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1931 年以后,林徽因除诗以外,又陆续发表了一些小说、散文和剧本,很快就受到北方文坛的注意,并成为某些文学活动中的活跃分子。她还热心于扶持比她年轻的新人,在文学刊物做编辑时,总是尽量为年轻人发表作品提供机会。
记忆/林徽因
断续的曲子,最美或最温柔的
夜,带着一天的星。
记忆的梗上,谁不有
两三朵娉婷,披着情绪的花
无名的展开
野荷的香馥,
每一瓣静处的月明。
湖上风吹过,头发乱了,或是
水面皱起象鱼鳞的锦。
四面里的辽阔,如同梦
荡漾着中心彷徨的过往
不着痕迹,谁都
认识那图画,
沉在水底记忆的倒影!
05

古建筑保护
文学上的这些最初的成就,并没有成为林徽因人生的主旋律。1931年日本侵华,林徽因与梁思成愤然辞去东北大学职位,回到北平,在朱启钤先生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分别担任“校理”和“法式部”主任,以此展开学术生涯。

▲ 梁思成

▲ 林徽因与梁思成在考察工作中
当时,建筑领域在我国学术界几乎还是一未经开拓的荒原。遍布祖国各地无数的宫殿、庙宇、塔幢、园林,中国自己还不曾根据近代的科学技术观念,对它们进行过研究。它们结构上的奥秘,造型和布局上的美学原则,在世界学术界面前,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 《营造法式》内页
西方学者对于欧洲古建筑的透彻研究,对每一处实例的精确记录、测绘,对于林徽因和梁思成来说,是一种启发和激励。对于古建筑,两人当作一种近乎神圣的事业来献身。

▲ 林徽因
从1930年到1945年,林徽因和丈夫梁思成共同走了中国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00多处古建筑物,河北赵州桥、山西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等,通过他们得到了世界的认识,从此被保护。

▲ 林徽因野外考察


▲ 梁思成在五台山考察
他们去实地考察的地方往往隐没在人迹罕至的荒郊野谷之中,常常不得不借助于原始的交通工具,甚至徒步跋涉。两人的朋友回忆:“梁公总是身先士卒,吃苦耐劳,什么地方有危险,他总是自己先上去。这种勇敢精神已经感人至深,更可贵的是林先生,看上去那么弱不禁风的女子,但是爬梁上柱,凡是男子能爬上去的地方,她就准能上得去。”

▲ 林徽因在山西五台山佛光寺测绘唐代经幢

▲ 林徽因在河北开元寺钟梁架上测绘


▲ 林徽因实地考察

▲ 林徽因实地考察

▲ 林徽因手绘边饰图样
1937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再次深入五台山考察,骑着骡子在荒凉的山道上颠簸,发现了一处曾见诸敦煌壁画,却久已湮没无闻的古庙——佛光寺。那是当时所知我国尚存的,最古老的木构建筑物。这一发现对于中国建筑史和他们个人的学术生活有着非同小可的意义。

▲ 敦煌壁画中的佛光寺

▲ 佛光寺手稿
06

设计
设计是林徽因一生的爱好。在30年代,除了古建筑和文学之外,林徽因还做过装帧设计、服装设计,同梁思成一道设计了北京大学的女生宿舍,为王府井「仁立地毯公司」门市部设计过民族形式的店面,还设计了北京大学地质馆。


▲ 林徽因水粉画
30 年代林徽因的家坐落在北平东城北总布胡同,是一座有方砖铺地的四合院,里面有个美丽的垂花门,一株海棠,两株马缨花。中式平房中,几件从旧货店里买来的老式家具,一两尊在野外考察中拾到的残破石雕,还有无数的书,体现了林徽因与梁思成的艺术趣味和学术追求。

▲ 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北京家里

▲ 林徽因作品

▲ 林徽因绘《亭台楼阁》

▲ 林徽因书作

▲ 林徽因书作
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被正式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的一级教师、北京市都市计画委员会委员、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委员、当选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文代会代表等。

▲ 林徽因与梁思成
1950 年,以梁思成为首的一个清华建筑系教师小组,参加了国徽图案的设计工作,林徽因是其中一个活跃的成员。为自己的国家设计国徽,这也许是一个美术家所能遇到的,最激动人心的课题了。在中国历史上,这也可能是一次空前绝后的机会。

▲ 四版不同样式的国徽
夫妻俩当时都认为,国徽要具有最鲜明的民族特徵,不仅要表现革命的内容,还要体现出这文明古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在最初的构思中,他们曾设想过以环形的璧,这种中国古老的形式,作为基本图案,以象征团结、丰裕与和平。后来经过多次演变和修改,成了现在的图案。

▲ 抱病设计国徽的梁思成和林徽因
新中国成立初期,林徽因所热心从事的另一件工作,是倡导北京传统手工艺品的设计改革,挽救当时已濒于停顿、失传的北京景泰蓝、烧磁等手工业。她和几位年轻的工艺美术工作者亲自前往工场、作坊中去了解景泰蓝等的制作工艺,观看老工人的实际操作,然后根据这些工艺特点,亲自设计了一批构思简洁、色调明快的民族形式图案,还亲自到作坊里,去指导工人烧制样品。

▲ 林徽因设计的夔龙纹对罐
林徽因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所参与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和建造。这里,她和梁思成一道,也曾为坚持民族形式问题,做过一番艰苦的斗争。

▲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
除了组织工作,林徽因又亲自为碑座和碑身设计了全套饰纹,包括底座上的一系列花圈。为了这个设计,她曾对世界各地区、各时代的花草图案进行过反覆对照、研究,对笔下的每一朵花,每一片叶,都描画过几十次、上百次。
然而,纪念碑的设计是一支未能完成的乐曲。从 54 年入秋以后,林徽因的病情开始急剧恶化,完全不能工作了。

▲ 病榻中的林徽因
1955年3 月 31 日深夜,林徽因用微弱的声音对护士说,她要见一见梁思成。护士回答:夜深了,有话明天再谈吧。然而,年仅 51 岁的林徽因已经没有力气等待了,就在第二天黎明到来之前,悄然地离开了人间。

▲ 林徽因与梁思成
北京市人民政府把林徽因安葬在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并将她亲手设计的一方汉白玉花圈刻样,移做她的墓碑。墓体则由梁思成亲自设计,以最朴实、简洁的造型,体现了他们一生追求的民族形式。


在林徽因追悼会上,金岳霖为她送上了一幅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她走了,她永远被封存在四月天里,也永远留在了爱她的人们的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