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师范生

Uni-Note Vol.162

2007年,我到长沙读师范。这一年,电视剧《恰同学少年》首播,故事的主角是长沙1913级的一群师范生,其中最活跃的,是毛润之与蔡和森。

这部剧对我们2007级的许多师范生影响很深。学校办文艺比赛,我们班排的节目是朗诵《少年中国说》——剧中第六集的名场面。

学院组织各班做班刊,隔壁班的刊名叫“斯咏”——剧中女主角、民国教育家陶斯咏的名字。

一些同学还穿起了剧中师范生的民国校服。

最近重温该剧,仍觉亲切受益。

1913年,孔昭绶出任湖南一师校长。他认为,民国初创,教育是强国之本,

要办好教育,首先得办好师范,有好的老师,才有好的教育。

孔昭绶招收免费师范生,免征学费,免收膳宿费,另发津贴。他说,自古纨绔少伟男,我们办教育,本来就是要多招那些贫而有志的青年。要是把招生当做生意,只顾从学生身上发财,那教育还成什么教育。

招生考的是作文,主题是“论小学教育”。毛润之的作文被评为第一名,题目是《普胜法,毛奇谓当归功于小学教师,其故安在》,以小学教育之优劣,见普法战争之胜败,国家之兴衰。

业师杨昌济评价:文采华章,故属难能,而气势与胆识,才是天纵奇才之征兆。

毛润之总是一头圆寸,粗布长衫,布鞋穿破了洞都不买新的,因为钱都用来买书报杂志了。每晚宿舍熄灯了,他还要溜出去挑灯夜读几个小时。让我想起博士在读的泉州籍基友,他也是常年圆寸,衣服裤子都是几十元一件从沃尔玛随手买的,碰到文史图书、旧报拓片,则每每豪掷数百上千元。

杨昌济利用业余时间,在家给毛润之开小课,他为这名入室弟子指明学习目标:修学储能,先博后渊——学问和能力须平衡发展,视野要开阔才能兼收并蓄相互印证。谭嗣同在《仁学》中指出,一个人成功的关键,是个人奋斗,“即父子兄弟亦无可依赖”。杨昌济认为,个人奋斗的宗旨,在于“坚忍”——坚者如磐石,虽岁月交替而不移;忍者如柔练,虽困苦艰辛而不催。

参照老师的教导,毛润之为自己订立了周密的日程表,将自己的每一分钟都严格利用起来,刻苦学习、锻炼。

在湖南一师授课的徐特立老师,穿粗布衣和草鞋,吃免费的学生食堂,学生们背后称他“徐大叫花”。这位全长沙最寒酸的老师,也是全长沙收入最高的老师,仅省议会副议长一职的月薪就高达200大洋,同时担任长沙师范学校校长,以及三个学校的教职。他自己省吃俭用,把每个月的巨额收入都投入到家乡长沙县五美乡,创办的五美小学免费招收贫困农家子弟读书。孔昭绶以此教育一师学生:

自己不计较个人得失,尽己所能,让更多的人得到幸福的时候,你在精神上是那样的富有和快乐。

毛润之在长沙各校贴出征友启事,他的逻辑是:修学储能的目的是改造社会,而改造社会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应该广交有志青年。

他与蔡和森等学生组织哲学读书会,定期交换读书心得,共同研究社会。后来这个组织发展为湖南第一个进步青年团体“新民学会”,同学少年参与到改天换地的时代浪潮中。

同学易永畦体弱多病,英年早逝,毛润之小时候身体也很差,他痛感强身健体的重要性,他发明六段操(一种融合体操和武术于一体的健身操),

洗冷水浴,冬天游泳,在狂风暴雨中漫步,还在文章中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目标。

读书论道之余,毛润之还与萧子升去湘北游学,他们不带一分钱出门,凭自己的学识和商业头脑挣差旅费,认知最真实的乡土中国。顾炎武说:欲从世间万物而学之,正当汗漫九垓,历游四宇,读无字之大书,方得真谛。

毕业前夕,毛润之在长沙办工人夜学,教工人认字。由于工人不认字,看不懂夜学招生广告,毛润之和同学们就把识字的好处排演成新编花鼓戏《刘海砍樵》,既热闹又好懂。

服务社会,为大众提供知识,帮助他们改变命运,就是学有所成,经世致用。

今天的封面和配图,来自剧《恰同学少年》(2007)剧照。

獭祭鱼

公号:dailyfish

微博:dailyfish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