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古训今用

古训,是古人智慧的结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我党坚持一以贯之,提出“与时俱进”,灵活运用前人智慧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那么,对待古训,我们为什么不能“与时俱进”呢?我觉得,有些古训,人们认为其过时了,不是其方法、精神真的不可用了,而是后人在理解上出现了偏差。
比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现代人多理解为没有后代是最大的不孝,而通过原文看原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完整的原话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从原文里能看出,这里的"无后",并不是指没有后代,而是没有尽到后辈的责任。
再说说“三不孝”的问题(虽然有些扯远了,但还是说说吧,呵呵)。孟子说是“不孝有三”,后来汉代人赵歧所做的《十三经注》在注释孟子上面的话时,说:"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我觉得从此就开始了两千多年的误解,不孝有三种类型,“三”成了实数 。其实学过古文的人一般都知道,古人所指的“三”,通常是指“多数、很多”的意思,是个虚数。孟子的原义,应该是指“不孝有很多种,没有尽到后辈的责任......”即使不孝真就归结为3种,汉代人赵歧也是认为第一不孝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仅仅排在了第三不孝,由此可见,古人更重视家风的问题,把败坏宗亲的名声,坏了家风认为是最大的不孝。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