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甲骨文中的文明密码,堪称“数学公式”鼻祖!

张天弓
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湖北省书协副主席
■张天弓

【内容提要】
《殷商甲骨文中的数理(六)》是从夏朝时的神话传说后羿射日的数理运算,探索殷商甲骨文的百字中完全数六的一、二、合三、六的运算公式。其核心就在拇指即中指“勾”弓弦,但是《说文》中的“句”成为殷商甲骨文中的一个死结。本文考释“勾”被误释为“句”,考释射中一日之字“弓日”,二字对应。同时分析拇、厷、弘、引、射、發、弦、弓的字形,全部涉及数理,可以构成五个等值的后羿射日成为函数合三的运算公式。在此基础上,又构成了完全数六·函数合三的运算公式。

(弓日)、勾、拇、射、后羿射日、函数运算公式


。这种形式就是所谓的函数,其要义是:(1)给定一个主目(argument),即存在一个相应的函数;主目是1时,那个函数值是3,以此类推。(2)函数本身是不确定的,它不表示哪个数,仅表示一种关系,它使主目与函数值联系起来;(3)把这种区别,用于语言的逻辑分析,例如“()是位哲学家”这种完整的句子,这类可能的函数值仅仅是“真”或“假”,这类函数就叫做真值函数。单称判断的主词、如“苏格拉底”,一般是真值函数的主目,而全称判断的主词、如“任何人”,不能成为主目。【1】

)字中间而成为完全数六的运算公式(见附图)。

)所谓“从口,

(

)声”,又隐藏着解开这个“死结”的奥秘。

,《合集》22065,午组)字,可以猜测三指执笔法,知道哪是中指,但不知道拇指。许慎所谓“拇指”即中指,怎么证明殷人的拇指就是中指呢?怎么证明后羿“射日”是用拇指(中指)勾弓弦呢?这个拇指即中指之“勾”,成为后羿射日的数理运算的一个关键;否则,这个数理运算就会坍塌。

”(《合集》13934正,宾组)。【3】“日”就在勾弓弦发射的那个位置,而且是发射后的位置,书法精美。这是一小块卜辞残片上仅存的字例,唯一可见的一例,堪称绝品。我们完全想象不到,射日可以这样造字。“

”可以与一日、二日(旦)、三日(白)、十日串通起来了。依据王国维“二重证据法”,这可以证明远古神话传说十日与后羿射日的存在,还可以证明《殷商史》所谓商人乃用十干支的次序而以日为先公之名号,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可以证明夏朝时的神话传说十日与后羿射日是数理逻辑的源头。

”字,就应该有“

”,关键是要与拇指接起来。

,《合集》)16934,宾组),从左手省、指事点(

,《合集》26899),左手的“拇”少于右手的“拇”,这是利右手的一种反映。此“

”拇字是合体象形,不是形声字,象拇指勾弓弦,读“母”。为什么许慎所谓的“将指”是读“母”?这应该是母系氏族社会的孓遗。这个“拇”,意思是“拇指勾弓弦”,不仅仅是象拇指之形,意思有完整的“主谓关系”,如同前面说过的“单称判断”,但是它只能读一个音节的“拇”,这就是字与名的“非对称原则”。

”(《合集》14294,宾组)、左向“

”(《合集》14295,𠂤宾间),象人形伸手向下,有朝里弯曲而包揽之意。这与手指“勾”无关。《说文》用“

(

)声”区隔了“句”与“勹”的关联,是非常睿智的,因为“

(

)”声近似“勾声”。

”(

):“相纠缭也。一曰瓜瓠结

起,象形。”释“纠”:“绳三合也。从纟、

。”段注:“纟部'纶’下曰:纠青丝绳也,凡交合之谓之纠。引伸为纠合诸矦之纠,又为纠责之纠。'

亦’二字今补。”【5】清注意,许慎释“句”用“

”撇开“勹”准确,但释“

”为“象形”则误,段注用会意字“

”来纠正许慎的象形,同时又用“亦声”来保留其“

声”,也是非常睿智的。段玉裁对亦声字特有研究。

,《殷虚书契前编》8.4.8)字,显然不是《说文》所谓的“曲也”。殷商甲骨文“曲”(

,《合集》1022〈甲〉),是象曲尺之形,二把曲尺与一口之合怎么会意?

”之“口”成为鱼口,二弯形也象鱼钩之形,【6】但是鱼钩要“合三”则遇到难题,不可能有两个钩同时进鱼口,不进鱼口又不能称“合”,鱼钩不是“合”。

”就是“勾”字的本形,口为

,勾左右二弓弦,俗语说左右开弓。殷商甲骨文有待考字,“

”(《合集》33692,历组)、“

”(《合集》33693,历组),象

两旁的弓之直弦绳。“

”为已

,“

”为待

。《合集》33692卜辞残片:“辛亥,贞壬子又多勾(

)岁”。【7】“多”为重月,重月(多)“勾岁”亦通。所以,殷商甲骨文中没有“句”字,只有“勾”字。

”、“

”之“

”意,与“勾”(

)、(

)之“

”形可以互证,均为“合三”,所以拇指一为中指三。另有“厷”、“弘”、“引”、“射”、“弦”、“发”等字为证。

”(《京都》447〈甲〉)、右手厷“

”(《乙》7488〈甲〉)其手上“口”为指事符号“

”,何为“

”?拇指为中指则数理一,三,近似于“主目1与函数值3”。指事符号“

”又是声符。

,古文厷,象形。”段注:“臂,手上也。古假弓为厷。二字古音同也。传《易》者江东馯臂子弓,馯姓、臂名、子弓字。名臂,故字厷。”【8】

”为声,本于“肱”,全是牵连人之体,因为“句”隔绝了“勾”。看殷商甲骨文可知,“厷”、“弘”二字同义,其“

”既象勾弦之形,又象勾弦之弦绳发声“

”。《说文》无“

”字,宋本《玉篇》残卷中“

”为“胡觥切”,即段注所谓大之“宏”。因为是勾弓弦而松勾“

”后弦绳的“吰”声,弘、厷之“

”才是象声“

”。

”读“宏”,非本于人之体,而是假借于“弓”,比许说合理,但“

”不是假于弓,恰好相反,“弓”是假于象声“(

)”。

”(《合集》3083正,宾组”)、“

”(《合集》7594,宾组”);一类在弓弦中“

,《合集》938反,宾组”、“

”(《合集》4771,宾组”:“

”(《合集》35347,宾组);一类无弦“

”(《合集》35673,黄组)、每一类都有向左、向右。综合看,这些形体基本属于第一期,此从弓之“

”位置不固定,不太像象形,更似象声,象“

”之声,于是有两类“

”挨在弓弦的内外,一类更远,在弓弦之下。

)、(

)与“厷”(

)、(

),可以看出二字可以互证。因为“弘”之“从弓、

声”在先,“厷”字才从手、

声;“弘”为会意兼形声。“

”与手为合体,省略了“弓”。据此,可知“

”假借为“弓”,即许说之“弓声”,不是本于“肱”。

”之象声,不是拇指勾弓弦有声,而是满弓“

”弦后松“

”之弦绳“

”。具体说,一种是勾弦试弓,一种是勾弦射弓,都是松“

”后弦绳“

”。这不是“

”单独象声,实际上是“

”与弓弦合起来而由弦线“吰”。不过,文字成形为静态,分析静态只能说“

”象声。那么,“

”为什么又读“勾”?这需要看“

□(

)。

”(

)字是二绳之合为□

□,就是合三,即会意字,段注认为□纠□是亦声。□

□读□纠□,近似□勾□。因为勾弓之弦绳而读□勾□,后来才把弦绳读□

□。

”读“

”是象弦绳之声,读“纠”为假声,假于“勾”之声。□

”(

)的初文即是纠结弓之弦绳,不是一般的二绳。

,《合集》2514)”字,今学人的解释多受《说文》影响,【10】但《说文》的说解过于简略。释“弦”:“弓弦也。从弓,象丝轸之形。”怎样理解“象丝轸之形”?段注:弓弦以丝为之,而张于弓,“象古文丝而系于轸。轸者系弦之处”。这对于许说的解释应该是准确的,但段注又引《方言》“轸,戾也”,这又成为假借“轸(戾)”说“玄”。【11】徐锴注:“轸,重也。形先切。”(徐锴《说文系传通释》第二十四)这意思是借“轸”说弓之“系弦之处”,弦是指弓弦之弦绳,不可读“戾”。甲骨文“弦”(

)字,未见“弓”,只见张弓之弦绳,又与象丝“玄”之交为合体,成为独体字,弦绳与丝“玄”之交为“轸”,即借“轸”之形非借其声。这不是形声字,独体中“玄”形,既象形又象声,因为“玄”转而发出的“旋”声。

,《合集》合集16349),是引而不发,弓形上一长点,应为拇指之象形,不是矢。“射”(

,《合集》698正)字为弓上矢,即象矢上弓弦之形,可以清楚的看到弦绳上的小“口”,就是三指中的拇指即中指“

”,上下是食指与无名指。“射”是引而不发的开弓或张弓,即弓上矢并拇指“

”。“引”(

)字则是拇指之形与弓弦合体,表示引而不发,没有弦绳就没有“发”。“

”演变为小篆“射”的从身、从寸,古今形体之关系就完全断裂了。

”(《合集》593.宾组),还有矢出弓处的左手上拇指松弦之形“

”(《合集》4840,宾组),二手执弓而一右手松弦绳之形“

”(《合集》36416,无名组),右手执矢而拇指松弦绳之形“

”(《合集》10450,宾组),最有意思的是左手拇指即中指勾矢松弦绳之形“

”。

,《合集》22349)、有弦(

685正,典宾)之左开、右开之二形体,象形、弓声,弓声是假勾弓弦之松勾之弦绳“

”声。《说文》释“弓”:“以近穷远。象形。古者挥作弓。”段注:挥作弓,当出《世本·作篇》:“挥,黄帝臣”。【14】《说文》释“弘”为“弓声”,见上文释“弘”。“挥”作弓,与后羿射日的神话传说大体是同时期的。最为凸显的是,殷商甲骨文中的“弓”形,都是当时最为先进的复合弓。

)字,合体象形,象拇指勾弓之弦绳之形,弦绳省,读“拇”。(数理六)。

)、(

)字,会意兼形声,前一形体表示已“

”,后一形体表示待“

”,“

”之左、右是象弦绳之形,弓省。“

”为拇指即中指勾弦绳,象形又象声。(数理三)。

)字,合体象形,象手三指之中指即拇指勾(

)弓之弦绳之形,弓弦形省;又象手三指之中指即拇指勾(

)弓之弦绳“

”之声。(数理三)

,

,

)字,从弓、从

,会意兼形声。其“

”为象拇指勾弓之弦绳之形,“

”为弦绳形省;又象拇指勾弓之弦绳而松勾后弦绳“

”之声(数理三)。

)字,合体象形、“玄”亦声。左形象张弓之弦绳之形,右形象丝“玄”之形,二形之交借之弓“轸”为合体。丝“玄”之形亦声,“玄”声假“玄”之旋转之“旋”声,“旋”声为象声。(数理六)

)字,合体象形,象张弓之引而不发之形,表示欲射之箭(矢)飞延长之意;弓弦上一斜横象拇指即中指勾弦绳之形,弦绳省,表示未发之意。(数理三)。

)字,合体象形,象箭(矢)上弓弦,简尾手之三指中的拇指即中指“

”(勾)弦绳引而未发之形,手之中指、食指、无名指而手省。表示欲箭飞远中之意。(数理九)

”□(

)字,从左绳、右绳,纠结左右二绳为弓弦之弦绳之会意,会意兼形声。形为象勾“

”(勾)弓之弦绳之形,“

”(勾)之形省。声为假“

”之声,读“

”□;“

”声为象声。

)字,象射“

”之弓弦上箭(矢),弦、箭省;象一手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中的拇指即中指

(勾)弦绳,弦绳省,表示松

(勾)而脱离弦绳;合体象形,表示射之弓弦上箭已发之意。象形兼象声,象“发”之声。發是已射,射十待射,与勾之二形的已

、待勾匹配。(数理九)

)字,象形,弓声,假勾弓弦之松勾后弦绳“吰”声。(数理三)

”字,从发(

)射(

)、从箭(矢)中日,发、射、箭(矢)中省;会意字。发、射意欲中日,即象手之三指(食指、中指、无名)中的拇指即中指之松

(勾)而箭飞中日,手、箭飞中省。(数理九,或九、三、一)。

)读“勾”。为什么“勾”异声为“句(近曲声)”?笔者猜测,弓弦之弦绳有“吰”声,拇指有“母”声,拇指即中指勾弦有“勾”声,弓之弦有“玄”声,弓弦之弓有“弓”声,引有延长之“引”声,发有发射之“发”声,发射上箭(矢)之飞箭应该有“嘘”声,“嘘”近似“句”。所以松“勾”即开始“句”声。


)
(注:以下五个公式等值)

射中一日,发(

)九,

射中一日,射(

)九,

射中一日,勾(

)三、

)三,拇(

)三

射中一日,弓(

)三,

)六,

射中一日,弦(

)六,

)三

”贯通其始终,逻辑严密,也是运算公式,见下图:
完全数六·函数合三的运算公式


”,就是数学史上最早的“0”。这比上篇看到的完全数六的运算公式更为神奇。
1.《殷商甲骨文中的数理(一)》释“士”;
2.《殷商甲骨文中的数理(二)》释“六”、“内”、“入”、“

”、“合”、“室”;
3.《殷商甲骨文中的数理(三)》释《六十干支表》;
4.《殷商甲骨文中的数理(四)》释“牛”、“分”、“八”、“物”、“勿”、“回”、“牵”;
5.《殷商甲骨文中的数理(五)》释“一”、“十”、“五”、“爻”、“癸”、“甲”;
6.《殷商甲骨文中的数理(六)》释“日”、“旦”、“昔”、“白”、“六百”、“百”。
7.隐藏在殷商甲骨文中的完全数六·函数合三的数学公式